含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白粉虱和蓟马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69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含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白粉虱和蓟马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虫剂,具体涉及含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白粉虱和蓟马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多杀霉素又称多杀囷素,央文通用名Spinosad。多杀霉素是在刺糖多抱囷 (Saccharopoiyspora spinosa)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生物杀虫剂,它是由spinosynA和spinosynD两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多杀霉素可以持续激活祀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也可影响昆虫GABA受体,对害虫具有快速的触杀、胃毒和一定的杀卵作用,无内吸性,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性,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残效期较长。能有效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也能很好地防治鞘翅目和直翅目中某些大量取食叶片的害虫种类,对捕食性天敌昆虫比较安全,因杀虫作用机制独特,目前尚未发现与其他杀虫剂存在交互抗药性的报道。对植物安全无药害。适合于蔬菜、果树、园艺及大田农作物上使用。氰虫酰胺(cyantraniIiprole),商品名为cyazypyr ,实验代号为 DPX-HGW86,化学名称为3-溴-N- (4-氰基-2-甲基-6-(甲氨基羧基)苯基)-I-(3-氯吡啶-2-基)-IH-吡唑-5-羧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氰虫酰胺属于昆虫鱼尼丁受体抑制剂,主要通过诱导昆虫鱼尼丁受体调控的胞内钙离子释放而表现出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水稻、蔬菜、棉花、甜菜等多种作物害虫的防治,尤其是对各种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有特效,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当前生产中使用的其他商品化杀虫剂品种,且对其他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基于此,氰虫酰胺被国际上誉为新一代高效杀虫剂, 但由于合成路线复杂、成本高和知识产权问题,目前在我国尚无法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使用,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更难以推广。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虫剂品种在农业害虫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杀虫谱不够广,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不能为作物提供全面的保护等。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活性组分的混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上缺点。能产生增效作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活性组分混配,可以提高防效,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节约成本, 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某些含有多杀霉素活性组分的杀虫剂组合物已有报道,例如中国专利CN102067869A(噻虫啉与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和专利 CN102027926A(乙虫腈与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但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中防治害虫多样化的需求。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25385. 6 (简称为05年专利)公开了氰虫酰胺(即 3-溴-N-[4-氰基2-甲基_6-[(甲基氨基)羰基]苯基]-I-(3-氯-2-吡啶基)-IH吡唑-5-甲酰胺)与其他无脊椎害虫防治剂的组合,所述无脊椎害虫防治剂中的大环内酯类杀虫剂中的艾克敌105即多杀霉素。该专利中公开了上述复方在无脊椎害虫的应用,该无脊椎害虫包括节肢类、腹虫类和线虫类,其中,节肢类包括昆虫、螨、蜘蛛、蝎、蜈蚣、百足虫、鼠妇和综合纲,腹足类包括蜗牛、蛞蝓和其他有柱腹足目,线虫包括所有蠕虫,如蛔虫、犬心丝虫、植食性线虫、吸虫、棘头虫纲和缔虫。涉及的农学表现出活性的部分是,玉米、大豆、其他豆类、稻类、谷类作物(如小麦、燕麦、大麦、黑麦、稻、玉蜀黍)、多叶蔬菜作物(如莴苣、 卷心菜、其他油菜作物)、结果蔬菜(如西红柿、椒、茄子、十字花科植物和葫芦)、马铃薯、甘薯、葡萄、棉、木本果树(如仁果类、核果类和柑桔类水果)、小水果(莓类、樱桃类)以及其他专业作物(如芸苔、葵花、橄榄)。该复方在农学或非农学害虫包括鳞翅目幼虫,如夜蛾幼虫、切根虫、尺蠖和heliothines (如草地粘虫)、甜菜夜蛾、小地蚕、粉纹夜蛾、菸夜蛾、螟蛾科的蛀虫、鞘蛾、结网毛虫、菜青虫、Coneworms、雕叶虫(如玉米螟、脐橙螟、玉米根草螟、 苍螟类)卷蛾科的卷叶虫、卷叶蛾、种子蠕虫、果实蠕虫(如苹果蠹蛾)、葡萄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以及许多其他具有经济重要性的鳞翅目(如小菜蛾)、棉红铃虫、舞毒蛾;蟑螂目的幼虫和成虫,包括Blattellidae和蜚蠊科的蟑螂、德国蜚蠊、褐带蜚蠊、美洲栗、褐色大蠊、马德拉蜚蠊、黑胸大蠊、澳洲蜚蠊、灰色蜚蠊和smooth cockroach ;鞘翅目的摄叶幼虫和成虫,包括长角象虫科、虫象科和象虫科的象鼻虫(如棉铃象鼻虫、米象鼻虫、早熟禾象鼻虫、早熟禾象甲);叶甲科的跳甲、黄守瓜、食虫、叶甲、薯虫和潜叶虫(如马铃薯甲虫)、玉米根叶甲、Scaribaeidae科的金龟子和其他甲虫(如日本丽金龟、东方丽金龟、圆头犀金龟、 圆头无斑犀金龟、blackturfgrass ataenius)、绿色金龟、紫绒觸角金龟、五月/六月觸金龟、和欧金龟;幼蛀虫科的地毯甲虫;叩头甲科的金针虫;棘胫小蠹科的小蠹和拟步甲科的粉甲虫,另外,农学和非农学害虫还包括革翅目的成虫和幼虫,包括球螋科的蠼螋(如欧洲蠼螋、黑蠼螋);半翅目和同翅目的成虫和幼虫,如盲蝽科的盲蝽、蝉科的蝉、大叶蝉科的叶蝉、蜡蝉科和飞虱科的飞虱、角蝉科的角蝉、木虱科的木虱、粉虱科的粉虱、蚜科的蚜虫、根瘤蚜科的根瘤蚜、粉蚧科的粉蚧、蚧科、盾蚧科和绵蚧科的介壳虫、网蝽科的网蝽、蝽科的蝽象、长蝽科的长蝽和其他Iygaeidae科的实蝽、沫蝉科的沫蝉、缘蝽科的南瓜缘蝽以及红蝽科的红蝽和棉红蝽,还涉及螨虫的成虫和幼虫,如叶螨科的蛛螨和红蜘蛛等。05年专利中,当B7为艾克敌105时,防治效果比较好的是用于防治银叶粉虱、苜蓿蓟马、马铃薯微叶蝉、玉米蜡蝉、棉蚜、桃蚜、小菜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含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的新用途。本发明提供了含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白粉虱和蓟马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杀虫组合物中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00 1-1 100。所述蓟马为瓜蓟马、葱蓟马和稻蓟马。上述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作物上黄瓜、棉花、水稻和节瓜。所述含多杀霉素与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所述制剂由多杀霉素、氰虫酰胺两种活性成分与辅料组成,其中两种活性成分占杀虫组合物的总重量的1% -99%。所述制剂为油悬乳剂、可溶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等。所述辅料选自水、农乳、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二甲基甲酸铵、环己酮、二甲苯、四氢呋喃、乙二醇、正辛醇、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山梨醇聚氧乙烯醚、海藻酸钠、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硅酸镁铝、有机硅消泡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蓖麻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丙三醇、脂肪酸酯硫酸盐、黄原胶、尿素、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钠、 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钠、木质素磺酸钠、亚甲基双萘磺酸钠、硅藻土、蔗糖、亚甲基双萘磺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中的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可以呈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独制剂提供,使用前在容器(桶、罐等)中直接混合。上述杀虫组合物,拟用量5-50克/公顷,优选为20克/公顷。本发明提供的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新用途具有以下优点I、发明人在05年专利的基础上,发现除了 05年公开的应用外,还能在白粉虱和蓟马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可适用于黄瓜、棉花、水稻和节瓜的农作物的保护。2、本发明提供的新用途提高了防效,扩大了防治谱,延长了持效期,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及用药次数,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与单独应用两种活性组分相比,混配后所产生效果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农乳33#,购自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农乳507#,购自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TX-10,购自邢台蓝天精细化工厂。实施例I : 18%多杀霉素·氰虫酰胺油悬乳剂I、组成(重量百分比)多杀霉素3%,氰虫酰胺15%,农乳33#6%,农乳507#3%,TX_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二甲基甲酸铵10%,环己酮10%,二甲苯48%。2、制备方法将混合物在高剪切下(2000r/min)制成稳定的乳液,经湿磨法制成高悬浮性的悬浮液,搅拌混合得到平均液径小于3μπι的18%多杀霉素·氰虫酰胺油悬乳剂产品。实施例2 10. 5%多杀霉素·氰虫酰胺微乳剂I、组成(重量百分比)多杀霉素0.5%,氰虫酰胺10 %,四氢呋喃3 %,乙二醇5 %,正辛醇I %,TX-106 %, 山梨醇聚氧乙烯醚5 %,水69. 5 %。2、制备方法在常温下,高速(1800r/min)剪切混合乳化下将各组分搅拌混合均匀,使其平均液径小于O. I μ m,即得到透明均匀的10. 5%多杀霉素·氰虫酰胺微乳剂产品。实施例3 :15%多杀霉素·氰虫酰胺悬浮剂I、组成(重量百分比)多杀霉素5%,氰虫酰胺10%,海藻酸钠3%,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5 %,硅酸镁铝6 %,有机硅消泡剂I %,水60 %。2、制备方法
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并于球磨机中球磨粉碎4小时(转速是900r/min)形成粗分散液,再经湿法超微粉碎使其平均粒径小于5μπι即可得到所需的15%多杀霉素 氰虫酰胺悬浮剂产品。实施例4 3%多杀霉素·氰虫酰胺水乳剂I、组成(重量百分比)多杀霉素2.5%,氰虫酰胺0.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3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5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 %,二甲苯10 %,丙三醇2 %,黄原胶O. 5 %,水 63. 5%。2、制备方法在常温和高速(2880r/min)剪切搅拌下将油相(油相是多杀霉素,氰虫酰胺,二甲苯,丙三醇,黄原胶)加入水相(水相是含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蒸馏水)中,搅拌混合均匀使其平均液径小于2 μ m,即得到3%多杀霉素·氰虫酰胺水乳剂产品。实施例5 :21 %多杀霉素·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I、组成(重量百分比)多杀霉素20%,氰虫酰胺I %,十二烷基硫酸钠I %,木质素磺酸钠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7%,硅藻土 66%。2、制备方法将上述成分充分混合,混合物加入到气流粉碎机中进行粉碎即可制得平均粒径为 20μπι的21%多杀霉素·氰虫酰可湿性粉剂产品。实施例6 :80%多杀霉素·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I、组成(重量百分比)多杀霉素5 %,氰虫酰胺75 %,十二烷基硫酸钠6 %,蔗糖3 %,亚甲基双萘磺酸钠 4 %,木质素磺酸钠4%,聚乙烯吡咯烷酮11%,轻质碳酸钙补至100%。2、制备方法将混合物进行超细粉碎后造粒、干燥、筛分即得到平均粒径为4 μ m左右的80%多杀霉素·氰虫酰胺水分散性粒剂产品。室内活性测定试验例本发明采用孙云沛(SunY-P)法,通过计算共毒系数,评价混用效果。I、评价标准一般地,CTC (共毒系数)大于120时表示具有增效作用;CTC处于80 120之间表示具有相加作用;CTC小于80时表不为拮抗作用。2、计算公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100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 = A剂的TI *混剂有效成分中A的含量+B剂的TI * 混剂有效成分中B的含量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LC50/混剂的LC50)*100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0/供试药剂的LC50) *100 (通常把A剂作为标准药剂)3、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发现,含有本发明所述的A,B两种活性组分的杀虫组合物即将多杀霉素分别与氰虫酰胺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具体见实验例 1-4。实验例I :多杀霉素与氰虫酰胺混配对黄瓜白粉虱的毒力测定I、供试对象黄瓜温室白粉風(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3龄若虫,室内饲养三代后的种群。2、供试药剂多杀霉素原药(90%)、氰虫酰胺原药(含量95%),以上药剂由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有限公司提供。3、试验条件温度 25± I°C,湿度RH 60-80%,光照L D = (16 8)h4、试验方法用电子分析天平分别准确称取供试药剂,将原药以有机溶剂配成母液后,以水按试验设计剂量分别稀释成具一定浓度梯度的系列药液。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 14-2008》,采用浸叶法。 先将琼脂(1% )加热溶解后,再吸取20mL琼脂溶液到IOOmL的烧杯中,常温下冷凝待用。 用直径18_的打孔器将黄瓜叶打成叶蝶,将叶蝶在供试药液中浸溃10秒,取出等自然晾干后,将叶蝶正面粘贴在凝固琼脂液表面,每个烧杯内放入3个叶蝶,再在玻璃温室黄瓜苗上接入白粉虱成虫,每烧杯不低于30头,然后用保鲜膜封住烧杯口,并在膜上用针头扎一些小孔通气,每处理4次重复,处理完毕至于观察室内培养。72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并进行记录,试虫死亡判断标准为以镊子轻轻接触试虫无反应即为死亡。5、统计方法采用Sun&Johnson(1960)共毒系数法(CTC)求出个混配组合的共毒系数(CTC)。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AS6. 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死亡率 (% ),求出毒力回归式、相关系数(r),LC50和LC90值及其95%置信限。6、试验结果见表I表I :多杀霉素与氰虫酰胺混配对黄瓜白粉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权利要求
1.含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白粉虱和蓟马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杀虫组合物中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00 1-1 100。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蓟马为瓜蓟马、葱蓟马和稻蓟马。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的作物为黄瓜、棉花、水稻和节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由多杀霉素、氰虫酰胺两种活性成分和辅料组成,其中两种活性成分多杀霉素与氰虫酰胺占杀虫组合物总重量的1-99% 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为油悬乳剂、可溶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
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的用量以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计为5-50克/公顷,优选为20克/公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含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白粉虱和蓟马的药物中的应用,具体为在制备防治白粉虱和蓟马的应用,所述杀虫组合物中多杀霉素和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00∶1-1∶100。本发明提供的新用途提高了防效,扩大了防治谱,延长了持效期,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及用药次数,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文档编号A01N43/22GK102578101SQ20121002590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7日
发明者司贤良 申请人: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