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稻田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

文档序号:203207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稻田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稻田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害虫是影响水稻稳产、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已有记载的水稻害虫有250多种,其中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的有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螟虫(二化螟、大螟)等。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人们对害虫采取各种各样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其中生物防治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人畜、有益生物和作物安全,不污染环境,对害虫发生为害有长期的抑制作用等优点。因此,生物防治在水稻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作物病虫的方法,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捕食螨和蜘蛛治虫等。目前,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寄生蜂(赤眼蜂、绒茧蜂等)防治水稻纵卷叶螟和螟虫、利用捕食性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 尖沟宽黾蝽等)防治水稻害虫、稻田养鸭防治水稻害虫以及利用蛙类防治水稻害虫等。稻田养殖就是利用稻田养殖经济动物,包括鱼、虾、蟹、蛙、鸭、泥鳅、鳖、鳝等达到共利和增收的目的,这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鳘(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水鱼、团鱼和王八等,卵生两栖爬行动物。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中国现存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鼋,其中以中华鳖最为常见。朱水法等(2002)报道了稻田养殖新模式一稻鳖轮作法,I)当年轮作法4-5月份大麦或油菜收获后放养幼鳖至7月底捕捞再种晚稻或一直饲养至11月份。2)隔年轮作法: 晚稻收割后放养幼鳖,在第二年晚稻播种前捕捞。赵林斌(2007 )和赵镖(2007 )虽然报道了稻田养鳖的一些技术,但该技术比较简单,也没有涉及与水稻生长管理相配套的技术措施, 更没有涉及稻田养鳖在防治水稻害虫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稻田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I)、培育水稻壮秧,移栽水稻秧苗到大田,其中在秧龄20 22天时移栽,移栽密度为26.7厘米X 26. 7厘米,每丛栽插2根苗;(2)、稻田开沟中华鳖放养前,在稻田四周和中间开深沟,稻田四周的沟宽40 50厘米,沟深40 50厘米,并用石棉瓦围住稻田四周; 稻田中间沟宽80 100厘米、沟深40 50厘米;(3)、稻田中设置中华鳖栖息场所水稻移栽后,稻田中间沟两边按300 500厘米的距离堆一个高出水面10 20厘米、面积为 900 1600平方厘米的土堆,田块南北二边堆放15 30度坡度的泥土,便于中华鳖晒太阳和人工投喂食物;(4)、防逃(偷)设施的安装加高加固田埂,并在稻田四周用100厘米高的石棉瓦围住,其中30厘米埋入土中,70厘米留在上面,每隔150厘米用木桩或竹桩加固,最上部用竹片和铁丝夹紧,石棉瓦上方再用高200厘米的尼龙网围住,以防小偷,进出水沟用铁丝网拦截,防治中华鳖外逃。可选的,包括步骤(5)、中华鳖鳖苗选择选用健康无病、活动能力强的中华鳖为
套养鳖种。(6)、养鳖时间、密度和鳖种消毒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养中华鳖,每667米2 放养体重250 300克的中华鳖30 50只,放养中华鳖前,用O. 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10 15分钟,至中华鳖表皮发黄为止。(7)、养鳖稻田管理稻田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不施尿素和碳酸氢铵,移栽后 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肥料。稻田灌水水质要好,要经常更换新鲜水。经常检查中华鳖捕食情况,及时添加饲料;注意预防中华鳖疥疮病,并用三氯异氰尿酸(商品名强氯精)消毒水体,控制中华鳖病的发生。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全程不施任何化学农药。(8)、水稻收割和中华鳖捕捞水稻收割后及时捕捞中华鳖。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当在一些面积较大的田块,例如大于O. 3 hm2以上的稻田的时候,稻田中间增开“十”字形深沟(宽80 100厘米,深40 50厘米),有利于农事操作时中华鳖返回沟中躲避以及在7 8月高温季节降低水温,使沟底水温不超过32°C,不影响中华鳖正常生长。在另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安装一些防逃(偷)的设施,例如在放养前,加固加高田埂,田埂应高出水面30 40厘米,并用农膜围护田埂,防治漏水、漏洞,使鳖逃走。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在放养中华鳖前,用O. 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 15分钟,至中华鳖表皮发黄为止。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水稻移栽后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三元复合肥,每次施肥量为30 50千克/667米2。在另外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在水稻移栽后30-45天用深圳市科瑞德消毒用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三氯异氰尿酸(商品名强氯精)对稻田水体进行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I克90%三氯异氰尿酸白色结晶粉末,24小时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 3次,这样可以有效防治中华鳖的疖疮病。本发明优点稻田养鳖既对水稻主要害虫如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螟虫(二化螟、大螟等)和稻纵卷叶螟等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其排泄物又能提高稻田肥力,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另外,获得稻田与鳖的最佳配比,不仅可以防治稻田害虫,还可以增加鳖的产量。同时稻田套养的中华鳖野性强,身体扁平,肉质紧实,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体内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以天邦幼鳖饲料人工养殖的中华鳖。


图I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水稻和中华鳖套养的示意图,在种植水稻的田四周开一个深沟,宽40 50厘米,深40 50厘米;
图2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水稻和中华鳖套养的示意图,在种植水稻的田四周开一个深沟,宽40 50厘米,深40 50厘米;同时在种植水稻的田中间开一个深沟, 宽80 100厘米,深40 50厘米;另外在中间沟两边的附近堆一个高出水面10 20厘米、面积900-1600平方厘米的土堆,田块南北两边堆放15 30度坡度的泥土。
图3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水稻和中华鳖套养的示意图,在种植水稻的田中间开十字形的深沟。图4、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稻田套养中华鳖防治水稻害虫的试验现场图。附图标记说明
10 水稻田,沟 30,40,60,土堆 50,51,52,53,54,55 ;防逃设施,25。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例I :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10)对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试验地点余姚市河姆渡镇
试验时间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水稻品种单季籼粳杂交稻“甬优12号”
鳖种类中华鳖(余姚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繁育的中华鳖鳖种)
试验方法
I)、稻田套养前准备①育秧选用抗病虫性好的单季稻品种,于5月底播种,秧田播种量6kg/667m2,大田用种量O. 6 kg/667m2,药剂浸种(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36小时)消毒,做好秧田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培育壮秧;②移栽秧龄22天(6月20日前)移栽,移栽密度26. 7厘米X26. 7厘米,每丛栽插2根苗,每667m2栽插密度O. 95万丛。2)、稻田开沟中华鳖放养前,在稻田10四周和中间开深沟30,田边沟宽40厘米, 沟深50厘米(图I),并用石棉瓦围住。稻田中间沟40,宽80厘米、深50厘米(图2)。如果面积大于O. 3 hm2的田块,稻田中间增开“十”字形深沟40,60 (图3),有利于农事操作时中华鳖返回沟中躲避以及在7 8月高温季节降低水温,使沟底水温不超过32°C,不影响中华鳖正常生长。3)、稻田中间中华鳖栖息场所设置水稻移栽后,稻田中间沟的两边按400厘米的距离堆一个土堆50 (图2),田块南北二边堆放一定坡度的泥土 55 (图2,15-30度),田块四个角堆放部分泥土 51,52,53,54 (图2),便于中华鳖晒太阳和人工投喂食物。4)、防逃(偷)设施的安装放养前,加固加高田埂,田埂应高出水面35厘米,并用农膜围护田埂,防治漏水、漏洞,使鳖逃走。稻田四周围上防逃设施,材料采用100厘米高的石棉瓦25,其中30厘米埋入土中,70厘米留在上面,每隔150厘米用木桩或竹桩加固,最上部用竹片和铁丝夹紧,石棉瓦上方再用高200厘米的尼龙网围住,以防小偷(图4),进出水沟用铁丝网拦截,防治中华鳖外逃。5)、中华鳖苗选择选用健康无病、活动能力强的中华鳖为套养鳖种。6)、套养时间、密度、消毒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养中华鳖,每667米2放养体重250克左右的中华鳖10只。放养前中华鳖用O. 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5分钟,至中华鳖表皮发黄为止。7)、套养稻田管理①施肥稻田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不施尿素和碳酸氢铵, 以减少水体中氨态氮的含量,确保中华鳖的健康生长。移栽后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三元复合肥(商品名为阿康,由俄罗斯ACRON公司生产,中农集团公司进口经销)。②水管理按常规稻田水管理的方法,水质要好,要经常灌入新鲜水,以提高水质。③中华鳖管理经常检查中华鳖捕食情况,并投放一些小鱼补充其食料不足,中华鳖病主要是疖疮病,应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水稻移栽后30-45天用深圳市科瑞德消毒用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三氯异氰尿酸(商品名强氯精)对水体进行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I克90%三氯异氰尿酸白色结晶粉末,24小时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 3次,这样可以有效防治中华鳖的疖疮病。④防逃设施检查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牢固,进出小沟铁丝网有否脱落,以防中华鳖外逃。⑤ 施药全程不施任何化学农药。8)、水稻收割和中华鳖捕捞一直饲养至11月上中旬水稻收割后,及时捕捞中华 *
O实例2 :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对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为30只/667m2外,其余的都与实施I相同。实例3 :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对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为50只/667m2外,其余的都与实施I相同。实例4 :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对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为80只/667m2外,其余的都与实施I相同。实例5 :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对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为110只/667m2外,其余的都与实施I相同。实例6 (对照)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对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养中华鳖密度为O只/667m2外,其余的都与实施I相同。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I)表明,稻田套养不同密度中华鳖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有明显差异,随着中华鳖密度的增加,对害虫的防治效果也明显提高。每667m2套养10、30、50、80 和110只中华鳖的稻田,其蜘蛛与稻飞虱(蛛:虱)比分别为1:4. 10,1:3. 39,1:2. 64,1:2. 25 和1:1. 76,稻纵卷叶螟幼虫数量分别为16、13、11、9和8头,螟虫的枯心率分别为3. 8,3. 4、 3. 0、2. 7和2. 5%,而未养鳖常规稻田的蛛虱比为1:4. 82,纵卷叶螟幼虫数量为18头,螟虫为害枯心率为4%。例如,当放养密度为50头/667m2的时候,稻田蛛虱比(蜘蛛稻飞虱的比例)提高了 45. 23%,明显减轻了稻飞虱的为害,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38. 89%,螟虫 (二化螟、大螟)为害的枯心率比未养鳖稻田下降25%。说明单季稻田套养中华鳖对稻飞虱、 螟虫(二化螟、大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综合考虑中华鳖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表I)、中华鳖死亡率(表2)以及是否添加鱼饵食料等因素,表明稻田套养中华鳖(体重250 300克/只)的适宜密度为30 50只 /667m2。放养密度太低,不利于对稻田害虫的防治,放养密度过高,虽然有利于稻田害虫的防治,但是中华鳖成活率降低。因此,合适的放养密度为30 50只/667m2,不仅可以防治稻田害虫,还可以让中华鳖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同时,稻田套养的中华鳖野性强,身体扁平,肉质紧实,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体内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以天邦幼鳖饲料人工养殖的中华鳖(表3),不同的放养密度之间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具体数据略)。另外,对不同放养密度之间的平均增重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放养10头与放养50头之间中华鳖的平均增重差异不显著(具体数据略)。表I、单季稻田套养中华鳖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稻田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I)、培育水稻壮秧,移栽水稻秧苗到大田,其中,在秧龄20 22天时移栽,移栽密度为26. 7厘米X 26. 7厘米,每丛栽插2根苗;(2)、稻田四周和中间开沟中华鳖放养前,在稻田四周和中间开深沟,稻田四周的沟宽40 50厘米,沟深40 50厘米,并用石棉瓦围住稻田四周;稻田中间的沟宽80 100厘米、沟深40 50厘米;(3)、稻田中设置中华鳖栖息场所水稻移栽后,稻田中间沟两边按300 500厘米的距离堆一个高出水面10 20厘米、面积为900 1600平方厘米的土堆,田块南北二边堆放15 30度坡度的泥土,便于中华鳖晒太阳和人工投喂食物;(4)、安装防逃或防偷设施加高加固田埂,并在稻田四周用100厘米高的石棉瓦围住,其中 30厘米埋入土中,70厘米留在上面,每隔150厘米用木桩或竹桩加固,最上部用竹片和铁丝夹紧,石棉瓦上方再用高200厘米的尼龙网围住,以防小偷,进出水沟用铁丝网拦截,防治中华鳖外逃;(5)、中华鳖鳖苗选择选用健康无病、活动能力强的中华鳖为套养鳖种;(6)、养鳖时间、密度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养中华鳖,每667米2放养体重250 300克的中华鳖30 50只;(7)、养鳖稻田管理稻田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不施尿素和碳酸氢铵,移栽后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三元复合肥;经常检查中华鳖捕食情况,及时添加鱼饵饲料;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全程不施任何化学农药;(8)、水稻收割和中华鳖捕捞水稻收割后及时捕捞中华鳖。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当在一些面积大于O.3hm2的田块,稻田中间增开 “十”字形的沟,其中沟宽为80 100厘米,深为40 50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4)中,还包括在放养前,加固加高田埂, 田埂应高出水面30 40厘米,并用农膜围护田埂,防治漏水、漏洞,使鳖逃走。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放养中华鳖前,用O.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10 15分钟,至中华鳖表皮发黄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7中,所述三元复合肥的施肥量为每次 30 50千克/667米2。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水稻移栽后30-45天用三氯异氰尿酸对稻田水体进行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I克90%三氯异氰尿酸白色结晶粉末,24小时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 3次,这样可以有效防治中华鳖的疖疮病。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害虫为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中华鳖的放养密度为每667米2放养30只或50只,体重为250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稻田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培育水稻壮秧,移栽水稻秧苗到大田;(2)稻田四周和中间开深沟;(3)稻田中间及田块两边设置鳖栖息场所;(4)安装防逃(偷)设施;(5)鳖苗选择;(6)养鳖时间、密度和鳖种消毒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养中华鳖,每667米2放养体重250~300克的中华鳖30~50只。通过本发明,可增加稻田蜘蛛数量,减少稻飞虱虫量,蛛虱比(蜘蛛稻飞虱的比例)提高了45.23%,明显减轻了稻飞虱的为害,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38.89%,螟虫(二化螟、大螟)为害的枯心率比未养鳖稻田下降25%。
文档编号A01K67/02GK102577800SQ2012100403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2日
发明者何月平, 俞晓平, 张珏锋, 符长焕, 翁丽青, 陈建明 申请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