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捕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67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移动捕虫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灭虫设备,具体是指一种移动捕虫器。
背景技术
蔬菜生长过程中受到很多害虫的危害,危害严重的有黄曲条跳甲和小菜蛾等等。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技术等方面对黄曲条跳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黄曲条跳甲和小菜蛾依然对蔬菜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黄曲条跳甲俗称狗跳蚤、菜蚤、地蹦子等。黄曲条跳甲是一种世界性重要害虫,黄曲条跳甲在华南地区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世代重叠严重,导致种群数量大,分布广, 危害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白菜、萝卜、芥菜、菜心、甘蓝等,也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黄曲条跳甲因为鞘翅保护,抗药性强,而且善于跳跃,给防治带来了一定难度。小菜蛾别名菜蛾、吊丝虫。在国内各省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地区为害尤为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受到惊扰会飞起。现在对黄曲条跳甲和小菜蛾的防治手段有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一般可以采用清园,间种,轮作,播种前深耕晒土,消灭部分蛹等措施。农业防治不能有效的灭除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灭除黄曲条跳甲, 但在黄曲条跳甲爆发成灾时,也难以防治,而且施用过多的药剂,会使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无法达到相关市场的准入标准;生产部门和菜农施用杀虫剂的浓度和喷洒次数不断提高, 导致3R即残留(Residue)、抗性(助sistanee)和再娼撅(Resursenee)等问题日益严重, 引起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物理防治一般是采用黄板和杀虫灯诱杀,但是黄板诱杀的局限性是黄板是静止的固定在田间的某一位置,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诱集面积小,利用趋黄性诱集速度慢,因此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杀虫灯成本高, 而且不能定向灭虫,随机性很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环保、无农药残留、灭虫效果显著的移动捕虫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出一种移动捕虫器,它包括安装有车轮和推杆的车架、捕虫罩和驱虫装置,所述的捕虫罩安装在车架上,所述的驱虫装置设置在捕虫罩里的横梁上,所述的捕虫罩包括有上前板、上后板,所述的上前板、上后板内表面涂覆有用于粘住害虫的胶液层,所述的车轮和扶手或者手推式带轮车架安装在横梁上。为了充分捕足害虫,所述的捕虫罩可以增加左侧板和右侧板。通过上前板、上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内表面胶液层使跳入捕虫罩里的害虫无法再次进行活动,可通过清理胶液层或者更换胶液层来保证捕虫器的可效工作。对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上前板、上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内表面设置有设置若干小栅格,小栅格的凹陷深度不宜太深,主要用于增加粘虫表面积和附着更多粘液以便粘着害虫。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使跳入捕虫罩里的害虫无法再次进行活动,所述的上前板、上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内表面的四角处设有凸柱,在凸柱设置有金属网,所述的金属网与电源连接。当害虫接近金属网时,能将它们吸入金属网间,产生的短路电流随即将电毙,借鉴电蚊拍的工作原理。金属网的电源可以设置在捕虫罩内或者捕虫罩外面,可以采取类似电蚊拍的工作原理。本发明移动捕虫器所述的上前板、上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由透明塑料制作而成。 这样不会遮光,避免害虫先逃跑,同时也便于观看内表面的害虫情况。本发明移动捕虫器所述的上前板、上后板由若干块子板插扣式拼装而成,在子板的一侧设有若干凸柱或卡块,在子板的另一侧设有与凸柱或卡块相对应的凹槽。这样便于拆下来维护。本发明移动捕虫器所述的上前板的前端前端向上微翘,上后板的末端设有向下弯曲。微翘可以避免触碰到农作物,向下弯曲可以避免害虫从捕虫罩内跑出。本发明移动捕虫器所述的驱虫装置由海棉和布条制成棒子状或者条形状。本发明移动捕虫器所述的捕虫罩的横版中间与两根推杆连接,通过推杆方便人为操作,掌握平衡并推动前进。作为本发明移动捕虫器的一种移动方式所述的车轮机构包括有支架和车轮,所述的支架安装在横梁的中间,在支架上设置有调节车轮位置的安装孔。调节车轮高度是针对不同蔬菜品种(有高矮之分)进行捕虫活动而设计。作为本发明移动捕虫器的另一种移动方式所述的车轮机构包括支架、车轮、转轴,所述的转轴穿过横梁,在转轴的两端安装有支架,在支架的末端安装有车轮,在支架上设置有调节车轮位置的安装孔。本发明移动捕虫器根据黄曲条跳甲、小菜蛾等害虫受到惊扰会跳动的特征,采用环保、不造成农药残留的胶液层和/或金属网的灭除方式,其灭虫效果显著,无污染,且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成本低。


图I是本发明移动捕虫器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2是本发明移动捕虫器的上前板、上后板设有金属网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发明移动捕虫器的上前板、上后板设有栅格的结构示意图4是本发明移动捕虫器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5是本发明移动捕虫器的子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一种移动捕虫器,它包括安装有车轮和推杆的车架、捕虫罩3和驱虫装置I,所述的捕虫罩3安装在车架上,驱虫装置I设置在捕虫罩3里的横梁2上,所述的捕虫罩3的前后开口,捕虫罩3由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组成,所述的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内表面涂覆有用于粘住害虫的胶液层,所述的横梁2与车架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的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内表面设置有设置若干小栅格6。如图2所示,所述的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内表面四角处设有凸柱40,在凸柱40设置有金属网5,所述的金属网5与电源连接。电源可以设置在捕虫罩3内或者外面,如可以设置在连杆7形成的外壳内。如图I、图2、图3所示,所述的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由透明塑料制作而成。如图I、图3、图5所示,所述的上前板31、上后板32由若干块子板30插扣式拼装而成,在子板30的一侧设有若干凸柱或卡块31,在子板的另一侧设有与凸柱或卡块相对应的凹槽32。如图I、图3所示,所述的上前板31的前端前端向上微翘,上后板32的末端设有向下弯曲。如图I所示,所述的驱虫装置I由海棉和布条制成棒子状或者条形状。如图I所示,所述的捕虫罩3的上方与推杆8连接,可以设置有两根推杆。如图I所示,所述的车轮机构包括有支架41和车轮42,所述的支架41安装在横梁 2的中间,在支架41上设置有调节车轮42位置的安装孔43。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另一种移动捕虫器,它与上述第一种移动捕虫器的区别在于,采用两侧车轮推动移动捕虫罩3向前移动的方式。所述的车轮机构包括支架41、车轮 42、转轴44,所述的转轴44穿过横梁2,在转轴44的两端安装有支架41,在支架41的末端安装有车轮42,在支架41上设置有调节车轮42位置的安装孔43。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作出的适当变通或修改,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捕虫器,包括安装有车轮和推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驱虫装置(I)和捕虫罩(3),捕虫罩(3)安装在车架上,所述的驱虫装置(I)设置在捕虫罩(3)里的横梁(2)上,所述的捕虫罩(3)包括有上前板(31)、上后板(32),所述的上前板(31)、上后板(32)内表面涂覆有用于粘住害虫的胶液层,所述的车轮和扶手或者手推式带轮车架安装在横梁(2)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捕虫罩(3)还包括有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内表面设置有设置若干小栅格(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内表面的四角处设有凸柱(40),在凸柱(40)设置有金属网(5),所述的金属网(5)与电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前板(31)、上后板(32)、左侧板(33)和右侧板(34)由透明塑料制作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前板(31)、上后板(32)由若干块子板(30)插扣式拼装而成,在子板(30)的一侧设有若干凸柱或卡块(31),在子板的另一侧设有与凸柱或卡块相对应的凹槽(32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前板(31)的前端向上微翘(38),上后板(32)的末端设有向下弯曲部(3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虫装置(I)由海棉和布条制成棒子状或者条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包括有支架(41)和车轮(42 ),所述的支架(41)安装在横梁(2 )的中间,在支架(41)上设置有调节车轮(42 )位置的安装孔(43)。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包括支架(41)、车轮 (42)、转轴(44),所述的转轴(44)穿过横梁(2),在转轴(44)的两端安装有支架(41 ),在支架(41)的末端安装有车轮(42),在支架(41)上设置有调节车轮(42)位置的安装孔(4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捕虫器,它包括安装有车轮和推杆的车架、捕虫罩和驱虫装置,所述的捕虫罩安装在车架上,所述的驱虫装置设置在捕虫罩里的横梁上,所述的捕虫罩包括有上前板、上后板,所述的上前板、上后板内表面涂覆有用于粘住害虫的胶液层,所述的车轮和扶手或者手推式带轮车架安装在横梁上。本发明移动捕虫器具有结构简单、环保、无农药残留、灭虫效果显著的优点。
文档编号A01M5/00GK102599135SQ20121006856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5日
发明者曾秀文, 杨玉彪, 温武东, 王小彦, 郑国通, 郑敏, 郑晓宇, 黄振洪, 龚玲 申请人:惠州市惠城区菜篮子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