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可持续释放方法

文档序号:203791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可持续释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可持续释放方法,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释放装置,属于生物农林害虫的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农林害虫常通过监控在害虫大规模发生前采用淹没式释放的方法进行,如“利用盒式放蜂器一次放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林业有害生物天敌释放方法及其释放壳与释放体和释放装置”等。此类方法利用一定载体将天敌携带至释放场所,放置载体待天敌自行迁移扩散,载体放置后不再对天敌进行后续管理。此类方法对于害虫龄期一致的情况较为有效,而对于虫龄混杂、世代交替严重或防治对象较为隐蔽等情况, 一次性淹没释放蛹寄生性天敌、卵寄生性天敌等,仅能够杀灭当时处于相应虫态或处于暴露状态的害虫,天敌种群因缺乏寄主将在释放后快速缩减,而非目标虫态的害虫未受影响,可在不久后使害虫种群恢复;同时,采用淹没式释放的防治方法,需要生防生产部门、地方推广部门、终端用户多方协同,若进行多次淹没式释放成本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可持续释放方法,延长天敌对害虫种群的控制时间,节约防治成本,增强对复杂虫害的持续控制能力。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用于实现上述释放方法。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需防治区域根据虫口密度与防治需要布设若干释放点,每点安装一套释放装置。所述的释放装置采用以下结构释放筒为壳体结构,两端分别设有可拆装的实心盖和网盖,释放筒的中部设有网隔;所述的网隔与网盖的网孔直径介于天敌与中间寄主体径之间,天敌羽化后可通过,未被寄生的中间寄主羽化后则被隔离。也可在释放筒的外部设有防护罩,释放筒放置在防护罩中。防护罩上设有悬挂挂钩,高处悬挂释放;或将防护罩固定在支撑杆的顶部,支撑杆的下端为底座及固定爪,安置时插入土中以便安置牢固。在释放筒的实心盖一侧放置已寄生天敌的中间寄主,在天敌羽化前,于网盖一侧放置等量或略多于实心盖一侧的未寄生新鲜寄主,天敌羽化后,将从实心盖一侧陆续通过网隔经过新鲜寄主,再经网盖迁飞扩散进入需要实施防治的外部区域,新鲜寄主被经过的天敌寄生;首次释放结束后,将网盖与实心盖对调,清理已释放一侧的寄主残体,待新寄生一侧的天敌将羽化时,在另一侧重新添加新鲜寄主,则天敌羽化后将重复之前的过程,在扩散进入外部区域前将新鲜寄主寄生;按此方法循环维持该释放点的天敌释放。由于天敌的发育需要一段时间,在整个防治区域内,将释放点分为若干组,控制每组的天敌羽化时期一致,不同组间为相等时间间隔,则随着不同组天敌的陆续羽化,可实现整个防治区域天敌种群的持续释放。
需要进行化学防治时,将释放筒统一移出该区域,待化防结束后归回原位;在温室、密林等环境内使用时,也可仅将释放筒直接选择在相对湿度较高的地点释放,确保释放筒不被阳光直射、避雨的适当位置即可。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在防治区域布设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可实现天敌昆虫的持续释放,能够有效针对防治对象世代交替、虫龄混杂等复杂情况,延长防治时间,增强防治效果;通过将天敌种群的维持工作下移至用户终端,以较易获得的替代寄主进行天敌种群维持,减少了实施防治的中间环节,可节约生防费用;特别是在需要进行化学防治时,可将天敌转移出施药区域,能够兼顾实施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图I为本发明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结构原理 图2为本发明带有防护罩的释放装置结构原理 图3为本发明带有支撑杆的释放装置结构原理 图中,I、释放筒,2、防护罩,3、支撑杆,4、底板,5、固定爪,6、实心盖,7、网隔,8、网盖,9、挂钩,10、拦网。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根据图I、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释放装置中,释放筒I为透明的壳体结构,其横截面为正八边形,释放筒I的两端分别为可拆装的实心盖6和网盖8,释放筒I的中部设有网隔7 ;网隔7与网盖8的网孔直径介于天敌与中间寄主体径之间,天敌羽化后可通过,未被寄生的中间寄主羽化后则被隔离。根据图2所示,在释放筒I的外部也可设有防护罩2,防护罩2上设有悬挂挂钩9,释放筒I放置在防护罩2中,防护罩2为浅色不透明材料空心圆筒,可防雨、防晒,并可在其上喷涂提示标语,两侧为拦网10保护释放筒I不掉出。根据图3所示,防护罩2还可设在支撑杆3的顶部,两侧为拦网10,释放筒I放置在防护罩2中,支撑杆2的下端为底座4及固定爪5,安置时插入土中以便安置牢固。实施例2
以黄粉虫蛹作为中间寄主释放周氏啮小蜂
在防治区域布设若干释放点,释放点选择相对湿度较高的地点,每点安装一套实施例I制备的释放装置,可吊挂也可布置于地面,安装时确保释放筒I不被阳光直射。根据防治需要确定释放天敌数量,释放桶I内在实心盖6—侧放置已寄生周氏啮小蜂的黄粉虫蛹,羽化前,于网盖8 —侧放置等量的新鲜未寄生黄粉虫蛹,天敌羽化后,将从实心盖6 —侧陆续通过网隔7,经过并寄生新黄粉虫蛹,而后通过网盖8迁飞扩散进入林区。首次释放结束后,将网盖8与实心盖6对调,清理已释放一侧的寄主残体,待新寄生一侧的周氏啮小蜂将羽化时,在另一侧重新添加新鲜黄粉虫蛹,则羽化后将重复之前的过程。按此方法循环,续代繁殖5次后周氏啮小蜂种群下降至原种群规模的约60%时终止,单代历期平均24天,可维持该释放点的天敌释放4个月以上。在整个防治区域内,将释放点分为3组,控制每组的天敌羽化时期一致,不同组间、间隔约8天(实施时需根据气温等条件调整)则随着不同组天敌的陆续羽化,可在释放时期内实现整个防治区域天敌种群的持续释放。需进行化学防治时,将释放筒I统一移出该区域,待化防结束后可归回原位。防治单位建立一小规模黄粉虫种群即可持续获得黄粉虫蛹。以黄粉虫蛹作 为中间寄主繁殖周氏啮小蜂
权利要求
1.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可持续释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需防治区域布设若干释放点,每点安装一套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 所述的释放装置采用以下结构释放筒为壳体结构,两端分别设有可拆装的实心盖和网盖,释放筒的中部设有网隔; 所述的网隔与网盖的网孔直径介于天敌与中间寄主体径之间,天敌羽化后可通过,未被寄生的中间寄主羽化后则被隔离; 在释放筒的实心盖一侧放置已寄生天敌的中间寄主,在天敌羽化前,于网盖一侧放置等量或略多于实心盖一侧的未寄生新鲜寄主,天敌羽化后,将从实心盖一侧陆续通过网隔经过新鲜寄主,再经网盖迁飞扩散进入需要实施防治的外部区域,新鲜寄主被经过的天敌寄生;首次释放结束后,将网盖与实心盖对调,清理已释放一侧的寄主残体,待新寄生一侧的天敌将羽化时,在另一侧重新添加新鲜寄主,则天敌羽化后将重复之前的过程,在扩散进入外部区域前将新鲜寄主寄生;按此方法循环维持该释放点的天敌释放。
2.—种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释放装置的释放筒为壳体结构,两端分别设有可拆装的实心盖和网盖,释放筒的中部设有网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网隔与网盖的网孔直径介于天敌与中间寄主体径之间,天敌羽化后可通过,未被寄生的中间寄主羽化后则被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释放筒的外部设有防护罩,防护罩上设有悬挂挂钩,两侧为拦网,释放筒放置在防护罩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将防护罩固定在支撑杆的顶部,支撑杆的下端为底座及固定爪,释放筒放置在防护罩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可持续释放方法,在需防治区域根据虫口密度与防治需要布设若干释放点,每点安装一套释放装置。释放装置的释放筒为壳体结构,两端分别设有可拆装的实心盖和网盖,释放筒的中部设有网隔;在防治区域布设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装置,可实现天敌昆虫的持续释放,能够有效针对防治对象世代交替、虫龄混杂等复杂情况,延长防治时间,增强防治效果;通过将天敌种群的维持工作下移至用户终端,以较易获得的替代寄主进行天敌种群维持,减少了实施防治的中间环节,可节约生防费用;特别是在需要进行化学防治时,可将天敌转移出施药区域,能够兼顾实施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文档编号A01M99/00GK102630641SQ20121007483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1日
发明者刘志, 孙光芝, 张俊杰, 张波, 李天昊, 杜文梅, 王秀梅, 臧连生, 阮长春 申请人:吉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