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绿色修复主要为在重金属污染矿区种植重金属富集植物,通过富集植物的吸收,达到修复的目的,然而,在重金属浓度相当高的地区,富集植物的成活率得不到保证,究其原因是植物在移植到污染区后需要有一个缓冲期,若直接移栽到重污染地区,即使是高富集植物,若得不到缓冲的机会,仍然不会适应新的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采用鱼鳞坑整地,挖坑时不同层次土壤分开堆放,表土与底土分开,无污染土壤备用;在挖掘好的树坑中先填入挖掘树坑时挖出的表土,然后将树坑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混合均匀填入树坑中,再填入底土或客土,所述的树坑长40-60厘米、宽40-60厘米、深50-70厘米,树坑中的土壤由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构成,表层厚度为5-15厘米,底层厚度为5-15厘米,中间层厚度为20-40厘米; 表层为底土或客土,中间层为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均匀混合而成,底层为表土或客土,每个树坑投入的填充物为有机复合肥;所述的有机复合肥由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组成硫酸钾25-40份,硫酸铵30-35份,高钙粘土 2_4份,磷酸二铵20-25份,黄腐酸 10-15份,可溶性壳聚糖1-4份,有机废弃物50-60份,微量元素4_7份,珍珠岩5_10份,蛭石3-6份,敌克松1-3份,百菌清2-4份。所述的有机废弃物是树枝、枯枝落叶、木屑、泥炭、城市污泥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微量元素为等量的Cu、Fe、Mn、B、Mo混合物。所述填充物的重量占树坑的土壤和填充物总重量的20-30 %。有机复合肥优选由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组成硫酸钾32份,硫酸铵33份,高钙粘土 3份,磷酸二铵22份,黄腐酸13份,可溶性壳聚糖2份,有机废弃物55份,微量元素5份,珍珠岩7份,蛭石5份,敌克松2份,百菌清3份。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I)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变填充物的成分,使得所种植的植物容易成活,成功渡过缓冲期,为之后的修复打下基础,具体来说,本发明填充物的施用对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将取到积极的作用,增设了敌克松和百菌清,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前提下,降低了植物感染病虫害的几率;将各种肥料及珍珠岩、蛭石进行合理组方,配方科学合理,适应范围广,肥效强劲持久,当季利用率高,而且配方中的珍珠岩、蛭石对土壤质地具有明显改良效果,使各种植物移栽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2)本发明植树法为采用鱼鳞坑整地,挖掘栽植坑,利用置土或客土并与填充物混合进行坡地植树。该植树法简单易行,具有提高树苗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具有修复土壤和植被, 减少水土流失的功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对本发明并没有限制。实施例一
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采用鱼鳞坑整地,挖坑时不同层次土壤分开堆放,表土与底土分开,无污染土壤备用;在挖掘好的树坑中先填入挖掘树坑时挖出的表土, 然后将树坑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混合均匀填入树坑中,再填入底土或客土,所述的树坑长40厘米、宽40厘米、深50厘米,树坑中的土壤由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构成,表层厚度为5厘米,底层厚度为5厘米,中间层厚度为40厘米;表层为底土或客土,中间层为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均匀混合而成,底层为表土或客土,每个树坑投入的填充物为有机复合肥;所述的有机复合肥由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组成硫酸钾25份, 硫酸铵30份,高钙粘土 2份,磷酸二铵20份,黄腐酸10份,可溶性壳聚糖I份,枯枝落叶50 份,微量元素4份,珍珠岩5份,蛭石3份,敌克松I份,百菌清2份。所述的微量元素为等量的Cu、Fe、Mn、B、Mo混合物。所述填充物的重量占树坑的土壤和填充物总重量的20 %。实施例二
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采用鱼鳞坑整地,挖坑时不同层次土壤分开堆放,表土与底土分开,无污染土壤备用;在挖掘好的树坑中先填入挖掘树坑时挖出的表土, 然后将树坑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混合均匀填入树坑中,再填入底土或客土,所述的树坑长60厘米、宽60厘米、深70厘米,树坑中的土壤由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构成,表层厚度为15厘米,底层厚度为15厘米,中间层厚度为40厘米;表层为底土或客土, 中间层为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均匀混合而成,底层为表土或客土,每个树坑投入的填充物为有机复合肥;所述的有机复合肥由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组成硫酸钾40 份,硫酸铵35份,高钙粘土 4份,磷酸二铵25份,黄腐酸15份,可溶性壳聚糖4份,泥炭和城市污泥60份,微量元素7份,珍珠岩10份,蛭石6份,敌克松3份,百菌清2-4份。所述的微量元素为等量的Cu、Fe、Mn、B、Mo混合物。所述填充物的重量占树坑的土壤和填充物总重量的30 %。实施例三
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采用鱼鳞坑整地,挖坑时不同层次土壤分开堆放,表土与底土分开,无污染土壤备用;在挖掘好的树坑中先填入挖掘树坑时挖出的表土, 然后将树坑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混合均匀填入树坑中,再填入底土或客土,所述的树坑长50厘米、宽50厘米、深50厘米,树坑中的土壤由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构成,表层厚度为10厘米,底层厚度为10厘米,中间层厚度为30厘米;表层为底土或客土, 中间层为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均匀混合而成,底层为表土或客土,每个树坑投入的填充物为有机复合肥;所述的有机复合肥由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组成硫酸钾32 份,硫酸铵33份,高钙粘土 3份,磷酸二铵22份,黄腐酸13份,可溶性壳聚糖2份,树枝55 份,微量元素5份,珍珠岩7份,蛭石5份,敌克松2份,百菌清3份。所述的微量元素为等量的Cu、Fe、Mn、B、Mo混合物。所述填充物的重量占树坑的土壤和填充物总重量的25 %。上述是发明人给出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采用鱼鳞坑整地,挖坑时不同层次土壤分开堆放,表土与底土分开,无污染土壤备用;在挖掘好的树坑中先填入挖掘树坑时挖出的表土,然后将树坑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混合均匀填入树坑中,再填入底土或客土,所述的树坑长40-60厘米、宽40-60厘米、深50-70厘米,树坑中的土壤由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构成,表层厚度为5-15厘米,底层厚度为5-15厘米,中间层厚度为20-40厘米; 表层为底土或客土,中间层为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均匀混合而成,底层为表土或客土,其特征在于,每个树坑投入的填充物为有机复合肥;所述的有机复合肥由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组成硫酸钾25-40份,硫酸铵30-35份,高钙粘土 2_4份,磷酸二铵20-25 份,黄腐酸10-15份,可溶性壳聚糖1-4份,有机废弃物50-60份,微量元素4_7份,珍珠岩 5-10份,蛭石3-6份,敌克松1-3份,百菌清2-4份;所述的有机废弃物是树枝、枯枝落叶、木屑、泥炭、城市污泥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所述的微量元素为等量的Cu、Fe、Mn、B、Mo混合物。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的重量占树坑的土壤和填充物总重量的20-30%。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复合肥优选由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组成硫酸钾32份,硫酸铵33份,高钙粘土 3份,磷酸二铵22份,黄腐酸13份,可溶性壳聚糖2份,有机废弃物55份,微量元素5份,珍珠岩7份, 蛭石5份,敌克松2份,百菌清3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方法,采用鱼鳞坑整地,挖坑时不同层次土壤分开堆放,表土与底土分开,无污染土壤备用,在挖掘好的树坑中先填入挖掘树坑时挖出的表土,然后将树坑填充物与原位挖出的无污染土壤或客土混合均匀填入树坑中,再填入底土或客土。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变填充物的成分,使得所种植的植物容易成活,成功渡过缓冲期,为之后的修复打下基础。
文档编号A01B79/02GK102598911SQ20121008727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陈勇明 申请人:常熟市佳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