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路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通过种草进行土质路面护理的方法,属于路面养护领域。
背景技术:
世界上有大量的农田作业道路路面处于裸露状态,即土质路面,仅在中国上个世 纪的后50年里,围绕农村经济建设,特别是山区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修筑了各种用途的农田作业道路300多万km,占地约130万hm2,占农村道路的80%以上。由于农田作业道路设计标准低,传统的道路修筑技术无法解决土质道路路面集水和排水所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因此极易形成破坏性的道路冲刷,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农业用地功能单位之一。据统计,在坡面汇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强烈沟蚀作用,每km2 土质山坡道路路面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 49 9. 02万t。土质道路水土流失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是相同条件下林地的250倍。土质道路水土流失破坏了区域生态景观的完整性,是景观生态修复最重要的实验场地,也是景观生态恢复的难点。近年来,道路维护和管理措施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有学者对乡村道路对陆地景观系统的影响和林区路面沉降的防治进行了研究。其中,台湾的林亲义先生对山坡土质道路侵蚀的机理、类型、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加以治理,如路旁修渗水窖、排水渠等挡土排水措施。在中国内地,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郑世清研究员率先开展了山坡土质道路侵蚀与防治方向研究,通过对道路边坡造林种草和道路汇、排水系统的工程设计及改造,有效分散了路面径流,从而达到减小侵蚀、维护道路的目的,并通过对牧草根系水保功能评价,提出了山坡道路边坡防蚀的技术指标体系和防蚀措施。与此同时,关于牧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草场土壤性状、草场退化、牧草水保原理和意义等方面。但田间地块裸露的土质道路,雨季泥泞、旱季尘土飞扬,形成的农业生态系统劣质生态景观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于是,开展路面种草在道路维护、农业生态系统景观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就具有了现实的生态经济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土质路面土壤侵蚀引发道路损毁的方法,以降低道路维护费用,改善路面裸露造成的不良景观影响。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首先,对土质路面进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块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草种和肥料。撒播的草种主要包括无芒麦雀、老芒麦、披碱草、早熟禾、胡枝子或小冠花,不同的地区可以选择不同的草种,其中,无芒麦雀的综合表现最好。按比例撒播草种和肥料可以使草种生长均匀,肥料供应充足、合理,以满足草种前期生长的需要。接着,用篱笆耙土,使草种埋入土壤1-3厘米深处,使草种处于较理想的生长环境中,既利于长出,又利于后期道路使用和养护。最后,用人工踩踏或机械镇压夯实,完成路面种草护路过程。研究表明,路面种草能有效防止土质路面的水土流失,路面种草后的径流量减少46. 2 %,土壤侵蚀量减少54. 5%,而牧草的车轮压死率为18. 9%,禾本科牧草一般可承受300t 次/年以下车辆的碾压;道路种草后每年每km维修需土方量和维修费用分别为22. 8m3和48. 6元,对照无种草路面分别减少69. 0%和69. 5%;路面种草后5年内不去维修仍可通行,这与无种草路面需年年维修形成鲜明对比,特别 是无芒雀麦,平均每年可减少维修费用76. 1%,大大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保证了通行质量。为进一步提高使用质量,保证长期使用效果,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还包括在夯实后路面上与后期使用中车辆压痕位置对应的地方铺设石子。由于土质路面在长期使用中车辆压痕会较为集中在路面某个位置,一方面,受压部位牧草会全部死亡,路面出现两行54. 3cm宽的裸露车痕;另一方面,随着车辆通行数量的增多,相应压痕路面会以I 2cm/年的速度下沉,形成汇、排水壕沟,给种草路面带来严重水土流失。于是,为防止此种情况,在相应压痕位置的路面铺设石子,一方面保护草种,保证牧草正常生长;另一方面可抬高路基,以抵消路面下沉过程,提高路面耐用性,防止汇流情况发生。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撤播种草方法,通过对路面进行翻耕-撤播草种-埋入-夯实,使路面在后期使用中始终被牧草覆盖,有效消除和减少了降水侵蚀引发的道路路面损毁现象,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变了传统道路路面裸露的状态,丰富了路面景观生态结构,同时,针对车辆压痕造成的压痕处牧草死亡、路基下沉的现象,在相应压痕处铺设石子后,还使道路寿命明显延长,消除了压痕处汇流情况的发生,路面耐用性增强,维护费用大幅降低。而栽种多种耐践踏牧草后,还能为家畜提供丰富的牧草,提高大量土质路面的利用效率。其方法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播撒草种后路面使用效果明显改善,特别适于在山区道路上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种植无芒雀麦为例,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包括首先,对土质路面进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块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无芒雀麦草种和肥料。无芒雀麦耐干旱、耐碾压,生长能力强,后期维护成本低,综合适应能力最好。接着,用篱笆耙土,使无芒雀麦的草种埋入土壤1-3厘米深,使草种有充足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空间;再接着,用人工踩踏或机械镇压的方式进行夯实,使路面平整、路基稳固;最后,在与后期使用中车辆压痕位置对应的路面上铺设石子,形成高于土质路面的石子路面,从而完成路面种草护路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浇灌,无芒雀麦从土质路面下长出,将裸露的土质路面覆盖,同时,位于石子下方的无芒雀麦从石缝中长出,形成牧草对路面的完全覆盖。牧草有效防止了路面水土流失,改善了路面景观状态,而铺设的石子路面可有效抬高路基,充分抵消长期使用中产生的路面下沉现象,并充分防止了汇流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土质路面的耐用性。
权利要求
1.ー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对土质路面进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块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草种和肥料;然后,用篱笆耙土,使草种埋入土壌1-3厘米深处;最后,用人工踩踏或机械镇压夯实,完成路面种草护路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夯实后路面上铺设石子,所述石子铺设的位置与后期使用中车辆压痕的位置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撒播的草种包括无芒麦雀、老芒麦、披碱草、早熟禾、胡枝子或小冠花。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土质路面的撒播种草方法,首先,对土质路面进行翻耕,人工打碎土块后,按比例在路面撒播草种和肥料;然后,用篱笆耙土,使草种埋入土壤1-3厘米深处;最后,用人工踩踏或机械镇压夯实,完成路面种草护路过程。本发明所述方法能有效消除和减少降水侵蚀引发的道路路面损毁现象,防止水土流失,丰富路面景观生态,不仅路面耐用性增强,而且维护费用大幅降低,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单、使用效果明显改善的优点,特别适于在山区道路上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A01G1/00GK102630455SQ20121010946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
发明者曹世雄, 赵辉, 陈丽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