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4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尤其是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以及吡蚜酮三种活性成分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属于农药科学使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1/3,而危害水稻的病、虫、草害种类较多,且多重叠发生。稻田化学农药种类繁多,施药次数已从20世纪每季稻田用药2-3次陡增到10次以上,最多高达16次,同时施药方式由原先的单一药剂施用转变成将多种农药制剂在田间现场桶混在一起后施用。但是,田间现场的桶混存在随意性,缺乏理论依据,容易出现以下 问题(1)某些药剂桶混后表现为药效的叠加甚至拮抗,使药效降低,导致农药过量使用;某些药剂桶混后,使农药制剂原有的理化性能发生改变,与原先单一制剂相比桶混后制剂稳定性变差,容易导致药害的发生。稻田中后期,水稻稻飞虱和螟虫多重叠发生,研究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将利于农药药效的提高和农药的减量使用。据申请人所知,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虫谱广的杀虫剂。其对螟虫高效,但对稻飞虱效果较差。甲维盐(即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具有低毒、高效、高选择性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对稻飞虱和螟虫的杀虫活性较高,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在很低的剂量下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气温较高、光线较强时易分解导致药效降低。吡蚜酮通过与稻飞虱成、若虫接触后,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导致稻飞虱停止取食饥饿而死,而且此过程不可逆转,其防治特点是杀虫作用速度慢,持效期长。实验表明,以吡蚜酮防治稻飞虱速效性较差,持效期较长;甲维盐的速效性较好,易光解,持效性差;氯虫苯甲酰胺虽对水稻螟虫高效,但对稻飞虱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实现的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可增强药效,利于农药减量使用。本发明技术构思如下经系统性试验研究,申请人从多种农药制剂中筛选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种农药制剂,按一定比例在田间现场桶混,增强对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的药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申请人进一步从多种剂型中筛选出各制剂剂型的组合,保证桶混后制剂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其特征是,所述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混合后,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90% ;所述活性成分总重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者 的重量之和。本发明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是活性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剂(SC);活性成分为甲维盐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乳油(EC)、微乳剂(ME)、水分散粒剂(WDG)之一;活性成分为吡蚜酮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可湿性粉剂(WP)、水分散粒剂(WDG)、悬浮剂(SC)之一。采用上述剂型组合可保证桶混后制剂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发生药害。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 2-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 7-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69. 2%。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3. 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3. 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 3-90%。更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 2-33.3 %,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 7-33.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 3-69. 2%。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14. 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14. 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 4-90%。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 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 9-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88. 3%。更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 8-14.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 9-14.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 4-88. 3%。上述配方适于在田间桶混使用,充分利用了吡蚜酮持效性较长、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高效、以及甲维盐速效性较强的互补优势,能高效杀灭稻飞虱、水稻螟虫,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兼具长效性和速效性,克服了单一药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性短的缺陷;一药多治,减少了田间施药次数、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农药对稻田环境的污染;可抑制害虫对单一制剂的抗药性,延长制剂的药效持续时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I、农药制剂剂型组合(如表I所示)表I桶混时所用农药制剂的剂型组合
权利要求
1.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其特征是,所述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90% ;所述活性成分总重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者的重量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其特征是,活性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剂;活性成分为甲维盐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乳油、微乳剂、水分散粒剂之一;活性成分为吡蚜酮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 2-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7-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69. 2%。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3. 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3. 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 3-90%。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 2-33. 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 7-33. 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 3-69. 2%。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14. 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14. 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 4-90%。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 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9-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88. 3%。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 8-14. 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9-14. 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 4-88. 3%。
9.如权利要求I至8任一项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用于杀虫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2-35%,吡蚜酮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30-90%;活性成分总重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者的重量之和。本发明适于在田间桶混使用,充分利用了吡蚜酮持效性较长、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高效、以及甲维盐速效性较强的互补优势,能高效杀灭稻飞虱和螟虫,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兼具长效性和速效性,克服了单一药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性短的缺陷;减少了田间施药次数、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农药对稻田环境的污染。
文档编号A01P7/04GK102657191SQ201210149070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4日
发明者徐广春, 徐德进, 许小龙, 顾中言 申请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