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复合型肥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复合型肥料。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大棚施肥和普通田里施肥不一样,因此造成两者之间的土壤地质也不相同,使用大棚的人一般都是多年连续施用大量未腐熟的鸡粪,每亩一般施用2-3吨,最高施用5吨以上,鸡粪有40%以上的功能性饲料没被鸡吸收利用,还能产生大量的热量,对植物根系造成腐烂,加上鸡粪大量的食盐致使植物难以吸收,造成植物果实品质下降,产量降低,有的大棚根本没有收成,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复合型肥料,它能减少大量化肥、复合肥施用,彻底解决了大量无机盐沉积、土壤板结和磷钾沉积的难题,使土壤不受化肥除草剂的污染,且能够做到种地不用耕,除草不用锄,能替代现在化肥和复合肥。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组成和重量百分比分别为土壤疏松剂1-2%,生物菌O. 5-1%,有机质20-40%,硅肥2-5%,保水剂1_2%;微量元素钙2_5%,镁 2-5%,硫 2-5%,锌 O. 2-0. 5%,硼 O. 1-0. 2%。它的制作工艺为全封闭发酵车间蓄禽粪便55%进化粪池一微量元素14%— EM菌I 加入干料沼肥30%混合均匀水分45进入发酵车间发酵7-10天,温度三天后升至(60度-65度)一用行走式自动翻料机前3天翻动一次,后隔2天翻动一次发酵过程共翻动三到四次一有机质在(60-65)度的高温下彻底得到腐熟植物容易吸收,等温度降至30度以下,水分降至<30% —开始低温造粒一抛圆成品一入库一出库。所述的保水剂的吸水量为500倍,能够对干旱地区植物长期提供水源,对植物生长起到了备用水源的作用,对保护地大棚减少了浇水次数,降低了大棚的用水量和宝贵的水资源。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减少大量化肥、复合肥施用,彻底解决了大量无机盐沉积、土壤板结和磷钾沉积的难题,使土壤不受化肥除草剂的污染,且能够做到种地不用耕,除草不用锄,能替代现在化肥和复合肥。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的组成和重量百分比分别为土壤疏松剂2%,生物菌1%,有机质40%,硅肥5%,保水剂2% ;微量元素钙5%,镁5%,硫5%,锌O. 5%,硼 O. 2%。它的制作工艺为全封闭发酵车间蓄禽粪便55%进化粪池一微量元素14%— EM菌I 加入干料沼肥30%混合均匀水分45进入发酵车间发酵7-10天,温度三天后升至(60度-65度)一用行走式自动翻料机前3天翻动一次,后隔2天翻动一次发酵过程共翻动三到四次一有机质在(60-65)度的高温下彻底得到腐熟植物容易吸收,等温度降至30度以下,水分降至<30% —开始低温造粒一抛圆成品一入库一出库。所述的保水剂的吸水量为500倍,能够对干旱地区植物长期提供水源,对植物生长起到了备用水源的作用,对保护地大棚减少了浇水次数,降低了大棚的用水量和宝贵的水资源。
本具体实施方式
能减少大量化肥、复合肥施用,彻底解决了大量无机盐沉积、土壤板结和磷钾沉积的难题,使土壤不受化肥除草剂的污染,且能够做到种地不用耕,除草不用锄,能替代现在化肥和复合肥。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复合型肥料,其特征在于的组成和重量百分比分别为土壤疏松剂1_2%,生物菌O. 5-1%,有机质20-40%,硅肥2-5%,保水剂1_2% ;微量元素钙 2-5%,镁 2-5%,硫 2-5%,锌 O. 2-0. 5%,硼 O. 1-0. 2%。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复合型肥料,其特征在于它的制作工艺为全封闭发酵车间蓄禽粪便55%进化粪池一微量元素14%— EM菌I %—加入干料沼肥 30%混合均匀水分45%—进入发酵车间发酵7-10天,温度三天后升至(60度-65度)一用行走式自动翻料机前3天翻动一次,后隔2天翻动一次发酵过程共翻动三到四次一有机质在(60-65)度的高温下彻底得到腐熟植物容易吸收,等温度降至30度以下,水分降至 < 30% —开始低温造粒一抛圆成品一入库一出库。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复合型肥料,它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它的制作工艺为全封闭发酵车间蓄禽粪便55%进化粪池→微量元素14%→EM菌1%→加入干料沼肥30%混合均匀水分45%→进入发酵车间发酵7-10天,温度三天后升至(60度-65度)→用行走式自动翻料机前3天翻动一次,后隔2天翻动一次发酵过程共翻动三到四次→有机质在(60-65)度的高温下彻底得到腐熟植物容易吸收,等温度降至30度以下,水分降至<30%→开始低温造粒→抛圆成品→入库→出库;本发明能减少大量化肥、复合肥施用,彻底解决了大量无机盐沉积、土壤板结和磷钾沉积的难题。
文档编号C05F17/00GK102924187SQ20121041114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5日
发明者王子亮 申请人:王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