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着有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的海参幼体附着基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49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附着有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的海参幼体附着基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水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附着有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的海参幼苗附着基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海参幼体由浮游状态的樽形幼体变为附着状态的五触手幼体的附着变态过程是海参发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海参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海参幼体要实现附着变态,附着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现在普遍使用的附着基主要是聚乙烯波纹板、聚乙烯网片等,同时有关海参幼体附着基的专利也有很多,例如专利号为ZL200720013117.9的海参幼体附着基等。目前,海参苗种生产中幼体的低附着变态率问题严重制约了海参养殖业的发展,而附着基作为幼体附着变态的依托是影响海参养殖业效率 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在绝大部分苗种生产者仍习惯单独使用聚乙烯波纹板或网片等附着基,海参幼体在其上的附着变态率较低,一般为20%左右,严重影响刺参业的发展。而对于具有诱导作用的底栖硅藻使用较少,这主要是由于难以确定高诱导活性的底栖硅藻种类。现在尚未出现一种具有高诱导活性的底栖硅藻进行优化的高附着变态率的海参幼体附着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参幼体附着基及其制作方法。所述海参幼体附着基包括附着基基质,在基质上有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所述基质可以是聚乙烯波纹板或网片等常规附着基质。所述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使海参幼体的附着率>80%。上述海参幼体附着基通过下述步骤制备
(O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株的筛选。从海参养殖池塘以及海水中岩石等表面采集微生物膜,利用常规的固体底栖硅藻培养基(f/2培养基,外加I. 5%的琼脂)进行划板培养48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形成单克隆的藻株进行二次划板,最终分离出单细胞底栖硅藻株。利用常规的m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的底栖硅藻,离心浓缩后分别让底栖硅藻在培养皿中形成硅藻膜。利用海参幼体的附着率(>80%)检测出高诱导活性的底栖硅藻株。(2)底栖娃藻的规模化培养技术。向育苗池塘内接种已筛选的高活性底栖硅藻,添加常规的f/2硅藻培养基在充气的情况下对硅藻进行连续大规模培养,5-7天后使其处于指数生长期,密度达到百万级水平。(3)附着基的预处理技术。将聚乙烯波纹板或网片等常规附着基浸于次氯酸钠水溶液中浸泡1-2天,采用自来水冲洗1-2次,再利用育苗用的海水冲洗3次,去除聚乙烯波纹板或网片等表面的污染物,以及残留的次氯酸钠,保证附着基的清洁。(4)利用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优化附着基技术。将处理过的清洁附着基投入到硅藻培养池中,停止充气,48-72小时后底栖硅藻将附着在附着基表面,并生长形成底栖硅藻膜。排放掉育苗池中的f/2硅藻培养基并用育苗用水冲洗育苗池,然后将育苗池加满海水即可。本技术专利有效地解决了刺参苗种生产中幼体附着变态率低的技术瓶颈能够有效提高海参幼体的附着率50%以上,同时底栖硅藻作为稚参的食物来源可以保障稚参的后期生长;幼体附着率的提高可以避免苗种生产过程中抗生素的添加,达到清洁生产的效果;底栖娃藻的规模化培养技术与娃藻膜的形成技术要求相对简单,苗种生产企业完全可以实 现;通过专利相关技术的实施,海参育苗企业的利润能够提高50%以上,因此市场实施可能性大,经济效益高。


图I是高诱导活性的底栖硅藻株筛选示意图。图2是两种附着基的附着对比。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中用于娃藻培养的培养基选用常规培养基即可。实施例I.本发明附着基的制备。本专利的主要实施步骤分为(I)高诱导性底栖硅藻株的筛选;(2)底栖硅藻的规模化培养;(3)附着基的预处理;(4)利用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优化附着基。(I)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株的筛选技术。从海参养殖池塘以及海水中的岩石等表面采集微生物膜,离心得到沉淀物,多次添加灭菌海水离心后,利用常规的底栖硅藻固体培养基(f/2培养基,外加I. 5%的琼脂)进行划板培养48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形成单克隆的藻株进行二次划板,最终分离出单细胞底栖硅藻株。将分离的单细胞硅藻接种到常规的f/2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天,刮取附着生长的底栖硅藻,离心浓缩后分别让底栖硅藻在培养皿中形成硅藻膜。向培养皿中加入海参成熟幼体,48-72小时后,显微镜下观察幼体的附着率。利用幼体的附着率(>80%)检测出具有高诱导活性的底栖硅藻株。室内实验筛选了二十余种附着性能好的底栖硅藻,进行了幼体附着变态诱导效果检测(以图I中9种为例展示)。随着硅藻密度的增加,底栖硅藻生物膜的诱导活性(幼体的附着变态率为指标)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其中SI (已鉴定为菱形藻)的诱导活性高达85%。没有硅藻生物膜的情况下(黑线表示),幼体的附着变态率仅为11%。(2)底栖硅藻的规模化培养技术。利用2升的大型三角烧瓶对高活性底栖硅藻进行初步大规模培养,72小时后将藻液转移到育苗池内。向育苗池内添加常规的f/2硅藻培养基在充气的情况下对硅藻进行连续大规模培养,5-7天后使其处于指数生长期,密度达到百万级水平。
(3)附着基的预处理技术。将聚乙烯波纹板或网片等常规附着基浸于不低于50 mg/1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中浸泡1-2天,采用自来水冲洗1-2次,再利用育苗用的海水冲洗3次,去除聚乙烯波纹板或网片等表面的污染物,以及残留的次氯酸钠,保证附着基的清洁。(4)利用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优化附着基技术。将处理过的清洁附着基投入到硅藻培养池中,停止充气或者微弱充气,48-72小时后底栖硅藻将附着生长在附着基表面形成底栖硅藻膜。将育苗池中的f/2硅藻培养基排出,并用育苗用水冲洗育苗池,然后将育苗池加满海水即可。利用室内实验筛选的菱形藻(图I中SI)对波纹板进行优化,即在波纹板上培养形成底栖硅藻生物膜,育苗场内应用效果表明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显著提高了幼体的附着密度。如图2,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上的幼体附着密度为90个/dm2,而未经优化波纹板上的附着密度仅为58个/dm2,幼体附着效率提高了 55% (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底栖硅藻的 培养时间较短,硅藻生物膜中的硅藻密度较低。如果进一步提高硅藻的密度,幼体的附着效率将会更高)。
权利要求
1.一种海参幼体附着基,包括附着基基质,其特征在于,在基质上有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海参幼体附着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是聚乙烯波纹板或网片。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海参幼体附着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使海参幼体的附着率>80%。
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I所述海参幼体附着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O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株的筛选 从海参养殖池塘以及海水中岩石表面采集微生物膜,利用固体底栖硅藻培养基进行划板培养48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形成单克隆的藻株进行二次划板,最终分离出单细胞底栖娃藻株; 利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的底栖娃藻,离心浓缩后分别让底栖娃藻在培养皿中形成娃藻膜;利用海参幼体的附着率>80%为指标检测出高诱导活性的底栖硅藻株; (2)底栖娃藻的规模化培养 向育苗池内接种已筛选的高活性底栖硅藻,添加硅藻培养基后在充气的情况下对硅藻进行连续大规模培养,5-7后使其处于指数生长期,密度达到百万级水平; (3)附着基的预处理 将附着基浸于次氯酸钠水溶液中浸泡1-2天,采用自来水冲洗1-2次,再利用育苗用的海水冲洗3次,去除附着基表面的污染物,以及残留的次氯酸钠,保证附着基的清洁; (4)利用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优化附着基 将处理过的清洁附着基投入到硅藻培养池中,停止充气,48-72小时后底栖硅藻将附着在附着基表面,并生长形成底栖硅藻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海水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附着有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的海参幼苗附着基及其制作方法。所述的海参幼体附着基,包括附着基基质,在基质上有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膜。该附着基的制备包括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株的筛选、底栖硅藻的规模化培养、附着基的预处理、利用高诱导活性底栖硅藻优化附着基的步骤。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海参幼体的附着率50%以上,同时底栖硅藻作为稚参的食物来源可以保障稚参的后期生长;幼体附着率的提高可以避免苗种生产过程中抗生素的添加,达到清洁生产的效果。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870723SQ20121043889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5日
发明者包卫洋, 杨美圆, 孙景春, 张力, 封克 申请人:扬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