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回收的地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8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于回收的地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田间的覆盖地膜,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农作物前期生长的田间覆盖地膜。
背景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和近地面的温度及水分状况,起到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和肥料利用率、改善光照条件、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作用。蓬勃发展的地膜覆盖技术,使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走出了一条农业高产稳产的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图7所示,地膜覆盖的基本方法是沿着垄长覆膜,覆膜过程中地膜要拉紧,并把地膜两侧边压在土中,如果是同时覆盖两行以上的宽幅地膜,则行间的地膜上表面也需要放置压土,防止地膜被风吹起而撕裂。
利用地膜技术种植的第一种方法是在地膜覆盖前,先沿垄成行种植农作物,然后覆盖地膜。经过一段时间后,农作物发芽并将地膜顶起,然后人工将地膜剪出生长孔,使农作物芽苗从生长孔中长出,当农作物芽苗长成根系发达的植株后,同时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地膜的作用完全消失并开始抑制农作物的生长,这使将地膜掀起并剪短,因为地膜缠绕在植株的根茎部,生长孔较小而植株头部较大,无法从植株头部脱出,因此大部分被缠绕在植株上,农作物收获后地膜被残留在土壤中。
利用地膜技术种植的第二种方法是在地膜覆盖后,对应于垄上的种植位置按株距先用剪刀剪出生长孔,再通过生长孔种上农作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农作物发芽并从生长孔中长出,当农作物芽苗长成根系发达的植株后,同时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地膜的作用完全消失并开始抑制农作物的生长,这使将地膜掀起并剪短,因为地膜缠绕在植株的根茎部,生长孔较小而植株头部较大,无法从植株头部脱出,因此大部分被缠绕在植株上,农作物收获后地膜被残留在土壤中。
目前,国际标准要求使用的农用地膜厚度在O.008mm以上,但用户在实际选择时选装的厚度均比标准还低,再加上覆膜过程中会对地膜进行纵向拉伸,使得地膜厚度更薄。 农作物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经过一定时间风吹日晒后,地膜很难完整回收,更无法实现地膜回收机械化,造成巨大的白色污染,经过连续多年的耕种,因地膜残留引起了土壤硬化,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土地污染和环境污染。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于农作物种植管理、方便回收尤其适合地膜机械化回收的便于回收的地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便于回收的地膜,包括地膜本体,所述地膜本体沿长度方向设有与覆盖的农作物种植行对应的开启缝。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开启缝为沿直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3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开启缝为沿锯齿形折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开启缝为沿波浪形曲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孔为圆孔、椭圆孔或矩形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椭圆孔的长轴位于所述开启缝的中心线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回收的地膜,包括地膜本体,所述地膜本体沿长度方向设有与覆盖的农作物种植行对应的开启缝;本发明的优点是①能够容易实现膜沿植物根茎分开,方便收膜收膜时,通过开启缝分膜不伤植株;③沿开启缝种植的种子无需进行挑膜作业,种子可以直接发芽出膜,节省人工便于实现机械化收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⑤可将地膜全部回收,不留残余;⑥有效解决因地膜残留引起的土壤板结,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白色污染。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I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可撕开的开启缝;
图2是图I的I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开启缝的形状;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使用时对应种植行的位置;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分别覆盖两种植行的状态;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可撕开的开启缝;
图5是图4的II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开启缝的形状;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使用时对应种植行的位置;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同时覆盖两种植行的状态;
图7示出了地膜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状态。
图中I-地膜本体;2_开启缝;3_地膜辊;4_种植行;5_农作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 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便于回收的地膜,包括地膜本体1,所述地膜本体I沿长度方向设有与覆盖的农作物种植行4对应的开启缝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开启缝2为沿直线间隔排列的椭圆孔。当然,作为本领域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启示,可以毫无疑义的推导出所述开启缝2也可以为圆孔、撕裂线或撕裂痕,本发明所述撕裂线为间隔排列的切缝,所述撕裂痕为没有贯穿地膜的切痕或压痕。所述开启缝2要求能够满足在覆膜过程中膜宽方向的水平拉力,又能够保证在覆膜后不被风吹破。该专用膜可以适用于单行覆盖的作物,如烟草、棉花、马铃薯等需要覆膜保墒的作物。
如图3所示并请参照图I,本实施例的地膜缠绕在地膜辊3上,所述地膜是在制膜或覆膜过程中在膜宽的中线上沿着纵向均匀制作的一条所述开启缝2,所述开启缝2是按一定间距排列的长椭圆孔,作物在移栽或种植时要求所述开启缝2与种植行4对应,在回收地膜时通过专用机械可以将膜沿着所述开启缝2撕开,利用机械分别将撕开的膜片在不破坏植株的情况下直接回收;而且沿所述开启缝2种植种子的农作物5能够在发芽时通过种子的力量直接沿所述开启缝2顶开,减少后续人工挑膜用工。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地膜缠绕在地膜辊3上,所述地膜可以根据作物的种植密度需要在制膜或在覆膜过程中沿着纵向均匀制作两条所述开启缝2,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多条开启缝2。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启缝2是有按一定间距排列的撕裂线,所述撕裂线要求能够满足在覆膜过程中膜宽方向的水平拉力,又能够保证在覆膜后不被风吹破。本实施例地膜可以适用于双行覆盖的作物如花生、大蒜等需要覆膜保墒的作物。
根据以上实施例的技术启示,本发明的开启缝2也可以为沿锯齿形折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所述锯齿形折线的中线与农作物种植行4对应。这种形状的开启缝 2有利于沿所述开启缝2种植种子的作物能够在发芽时通过种子的力量直接沿开启缝2顶开,减少后续人工挑膜用工,或者方便后续人工挑膜。当然,所述开启缝2也可以为沿波浪形曲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优点是农作物5在移栽或种植时可以使所述开启缝2与种植行4对应, 在回收地膜时通过专用机械可以将膜沿着开启缝2撕开,利用机械分别将撕开的膜在不破坏植株的情况下直接回收;而且沿所述开启缝2种植种子的作物能够在发芽时通过种子的力量直接沿开启缝2顶开,减少后续人工挑膜用工;本发明结构简单,彻底解决了地膜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具有极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便于回收的地膜,包括地膜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膜本体沿长度方向设有与覆盖的农作物种植行对应的开启缝。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回收的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缝为沿直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回收的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缝为沿锯齿形折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回收的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缝为沿波浪形曲线间隔排列的孔、撕裂线或撕裂痕。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便于回收的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孔为圆孔、椭圆孔或矩形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回收的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孔的长轴位于所述开启缝的中心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回收的地膜,包括地膜本体,所述地膜本体沿长度方向设有与覆盖的农作物种植行对应的开启缝;本发明的优点是①能够容易实现膜沿植物根茎分开,方便收膜;②收膜时,通过开启缝分膜不伤植株;③沿开启缝种植的种子无需进行挑膜作业,种子可以直接发芽出膜,节省人工;④便于实现机械化收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⑤可将地膜全部回收,不留残余;⑥有效解决因地膜残留引起的土壤板结,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白色污染。
文档编号A01G13/02GK102919087SQ201210441818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姜卫东, 纪中良, 吴长民, 刘祥宝, 孙洪涛 申请人: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