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投饵方法和投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81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投饵方法和投饵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投饵方法和投饵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投饵方法和投饵装置。
背景技术
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 ,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 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 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 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 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 34°C,最适水温为22 28°C。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目前,在我国的福建和浙江地区已开展了石斑鱼的大规模人工育苗,但石斑鱼仔稚鱼的专用配合饲料尚未研发, 培育饲料主要采用轮虫、卤虫和桡足类等,采用现有的海水仔稚鱼饲料投喂石斑鱼,存在营养不全面、适口性差、吸收利用率低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石斑鱼的成活率,制约了其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石斑鱼仔稚鱼专用微胶囊饲料的研制,对提高石斑鱼苗种成活率、解决石斑鱼规模化繁育、加快石斑鱼养殖产业化进程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投饵方法和投饵装置。
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0—30份,椰子饼20—30份,米糖8一16份,鸡骨粉5—10份,婉 粉5—15份,香蛹粉5—15份,芝麻粉4一 10份,鱿鱼粉5—15份,鱼肉水解蛋白2—8份,木瓜蛋白酶I至3 份,复合维生素I至3份,复合矿物质I至3份,粘结剂O. 5—1. 5份,诱食剂O. 5—1. 5份。
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3—27份,椰子饼23—27份,米糖10—14份,鸡骨粉6—8份,婉 粉8一12 份,蚕蛹粉8—12份,芝麻粉6—8份,鱿鱼粉8一12份,鱼肉水解蛋白4一6份,木瓜蛋白酶I.5至2. 5份,复合维生素I. 5至2. 5份,复合矿物质I. 5至2. 5份,粘结剂O. 8—1. 2份, 诱食剂O. 8 — I. 2份。
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5份,椰子饼25份,米糠12份,鸡骨粉7份,豌豆粉10份,蚕蛹粉10份,芝麻粉 7份,鱿鱼粉10份,鱼肉水解蛋白5份,木瓜蛋白酶2份,复合维生素2份,复合矿物质2份,粘结剂I份,诱食剂I份。
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马铃薯淀粉, 所述诱食剂为甘氨酸。
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固体饲料原料用超微粉碎机进行粉碎;2)将各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的比例称重、混合,加入水,先用手工充分混合,然后通过100目筛网;3)将混合后的原料制成微粒;4)将制成的微粒饲料采用流化床底喷或用糖衣机进行包衣,将包衣液均匀的喷涂在饲料表面,制成微胶囊饲料,其中包衣液采用明胶的水溶液;5)将制备的微胶囊饲料通过不同目数的振荡筛,用筛分法进行粒径分级;6)将分级好的饲料用真空包装机密封于铝箔袋中,保存于4°C的冰箱中待用。
所述的一种石斑鱼的微胶囊仔稚鱼饵料的投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对石斑鱼鱼苗进行10天的饵料转换期,在转换期内每天减少10%生物活饵的用量,每天增加10%微胶囊饵料的用量,10-20日龄期间主要投喂100-200 μ m粒径的微胶囊饵料,20-50 日龄期间更换为200-400 μ m粒径的微胶囊饵料,6. 0-10. O mg/尾/天,同时增大充气量, 使饲料能均匀的分布于水体中,育苗池中的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亚硝酸盐含量小于O.02mg/L,保持养殖水温为25±3°C、pH值为8. 0±0. 3,采用少量多次,饱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8次,每天吸池底2次,以清除池底的残饵和死苗,及时清除水面漂浮的污物,换水量为 80%ο
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的投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在支架上设置有料斗,料斗下端与出料管的中部连接,出料管的一端连接鼓风机,另一端连接设置出料口,所述料斗的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料斗上部通过长方形隔板将料斗平均分隔成 10个料格,每个料格的下部都设置有可以抽出的滑片,在所述料斗的一侧还设置有充气泵, 充气泵下部连接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开口设置在出料口处。
所述的投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上设置有隔板槽,隔板槽中设置隔板,隔板可以与隔板槽分尚。
所述的投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定时器和电机,所述料斗下部设置有与定时器和电机相连的出料阀,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转轴,转轴上设置有与料斗底部接触的转动块,所述转轴与定时器和电机相连,所述充气泵和鼓风机也与定时器和电机相连。
本发明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采用创新的配方和加工工艺,既能满足仔稚鱼生长的营养需求,又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水中稳定性能好等优点,能批量生产,便于储藏、运输和投喂,适合工厂化的苗种生产,同时采用了相应的投喂方法和投喂装置,能够提高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和成活率,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


图I是本发明的投饵装置的示意图;图中,I一支架;2—料斗;3—料格;4一滑片;5—出料管;6—鼓风机;7—充气泵;8— 充气管;9一出料阀;10—支杆;11一转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12年6月,在浙江海洋学院食品学院工艺实验室制备了微胶囊饲料。2012年 7—8月,在浙江海洋学院试验场进行了石斑鱼仔稚鱼微胶囊饲料的养殖效果评价试验。石斑鱼的仔稚鱼来自试验场培育的亲鱼产卵、孵化所得。卵的孵化温度为25±2°C,孵化出的鱼苗暂养于室内的水泥池中,育苗期间水温25±2°C,盐度为25 27%。。从仔稚鱼孵化后饲喂经过营养强化的轮虫、卤虫,直至试验开始。
实施例I 一、饲料配方饲料配方的组成为玉米面230g,椰子饼270g,米糠140g,鸡骨粉60g,豌豆粉1 20g,蚕蛹粉80g,芝麻粉60g,鱿鱼粉120g,鱼肉水解蛋白60g,木瓜蛋白酶15g,复合维生素15g,复合矿物质15g,马铃薯淀粉12g,甘氨酸8g。
二、微胶囊饵料的制备方法将固体饵料原料用超微粉碎机进行粉碎,粒度小于20 μ m,将各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的比例称重、混合,加入水,先用手工充分混合,然后通过100目筛网,然后用三维多向运动混合机混合10 min,将混合后的原料放入高效湿法制粒机中,过50目的网目制成微粒; 然后改用流化床底喷方法,将溶于热水的明胶溶液进行底喷,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为75°C, 出风温度为45°C,床温为40°C,空气压强30mPa,蠕动泵的流速为2 mL/min,包衣材料为明胶溶液,明胶的用量为100g。将制备的微胶囊饲料通过100目、80目、60目、40目、30目、 20目、10目的振荡筛,采用筛分法进行粒径分级。将分级好的饲料用真空包装机密封与铝箔袋中,保存于4°C的冰箱中待用。
三、养殖试验以10日龄的石斑鱼仔鱼作为试验材料,全长为O. 5cm。将石斑鱼仔鱼移入到2个2. 5m3 的水泥养殖池中,每池放I万尾。对照组饲喂冷藏的桡足类。试验组经过10天的饲料转换期,即在转换期内逐步降低卤虫的用量(每天减少10%),同时逐步增加微胶囊饲料(对照组桡足类)的用量(每天增加10%)。依据仔稚鱼的大小和摄食口径,微胶囊饲料的粒径和用量以及桡足类的用量随着仔稚鱼的生长而增加。通过本发明的投饵装置进行投饵,可在投饵装置的料格中装满饵料,然后根据需要的饵料量将滑片抽出,比如需要10%的饵料,就抽出一片滑片,需要20%的饵料,就抽出二片滑片,以此类推,所需饵料落入料斗底部,通过出料阀控制定时出料,饵料通过鼓风机定时分散。10-20日龄期间投喂100-200 μ m粒径的微胶囊饲料(6. 0-10. O mg/尾/天),20-50日龄期间更换为200-400 μ m粒径。同时增大充气量,可在投饵时通过投饵装置的充气泵定时进行充气,使饲料能均匀的分布于水体中。育苗池中的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亚硝酸盐含量小于O. 02mg/L,保持养殖水温为25±3°C、 pH值为8. 0±0. 3,采用少量多次,饱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8次,投饵装置的出料阀定时开启出每日所需的1/8饵料,同时转动块定时旋转对料斗底部进行振动,防止堵塞,每天吸池底2次,以清除池底的残饵和死苗,及时清除水面漂浮的污物,换水量为80%。养殖进行 40天,试验组的石斑鱼的成活率为32. 5%,对照组的成活率为23. 8% ;试验组石斑鱼的平均全长为5. 6cm,对照组石斑鱼的平均全长为3. 9cm。
实施例2饲料配方的组成为玉米面250g,椰子饼250g,米糠120g,鸡骨粉70g,豌豆粉100g,蚕蛹粉100g,芝麻粉70g,鱿鱼粉100g,鱼肉水解蛋白50g,木瓜蛋白酶20g,复合维生素20g, 复合矿物质20g,马铃薯淀粉10g,甘氨酸10g。
制备方法和试验方法同实施例I,养殖进行40天,试验组的石斑鱼的成活率为 36. 2%,对照组的成活率为24. 5% ;试验组石斑鱼的平均全长为6. 2cm,对照组石斑鱼的平均全长为4. 1cm。
实施例3饲料配方的组成为玉米面270g,椰子饼230g,米糠100g,鸡骨粉80g,豌豆粉120g,蚕蛹粉120g,芝麻粉80g,鱿鱼粉80g,鱼肉水解蛋白40g,木瓜蛋白酶25g,复合维生素25g,复合矿物质25g,马铃薯淀粉8g,甘氨酸12g。
制备方法和试验方法同实施例1,养殖进行40天,试验组的石斑鱼的成活率为 33. 5%,对照组的成活率为22. 9% ;试验组石斑鱼的平均全长为5. 7cm,对照组石斑鱼的平均全长为3. 8c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0—30份,椰子饼20—30份,米糠8一16份,鸡骨粉5—10份,婉丑粉5—15份,蚕蛹粉 5— 15份,芝麻粉4一 10份,鱿鱼粉5— 15份,鱼肉水解蛋白2—8份,木瓜蛋白酶I至3份, 复合维生素I至3份,复合矿物质I至3份,粘结剂O. 5—1. 5份,诱食剂O. 5—1. 5份。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3—27份,椰子饼23—27份,米糠10—14份,鸡骨粉6—8份,婉丑粉8—12份,蚕蛹粉8一12份,芝麻粉6—8份,鱿鱼粉8一12份,鱼肉水解蛋白4一6份,木瓜蛋白酶I. 5至2. 5份,复合维生素I. 5至2. 5份,复合矿物质I. 5至2. 5份,粘结剂O. 8— I. 2份,诱食剂O. 8 — I. 2份。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5份,椰子饼25份,米糠12份,鸡骨粉7份,豌豆粉10份,蚕蛹粉10 份,芝麻粉7份,鱿鱼粉10份,鱼肉水解蛋白5份,木瓜蛋白酶2份,复合维生素2份,复合矿物质2份,粘结剂I份,诱食剂I份。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马铃薯淀粉,所述诱食剂为甘氨酸。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固体饲料原料用超微粉碎机进行粉碎;2)将各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的比例称重、混合,加入水,先用手工充分混合,然后通过100目筛网;3)将混合后的原料制成微粒;4)将制成的微粒饲料采用流化床底喷或用糖衣机进行包衣,将包衣液均匀的喷涂在饲料表面,制成微胶囊饲料,其中包衣液采用明胶的水溶液;5)将制备的微胶囊饲料通过不同目数的振荡筛,用筛分法进行粒径分级;6)将分级好的饲料用真空包装机密封于铝箔袋中,保存于4°C的冰箱中待用。
6.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的投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对石斑鱼鱼苗进行10天的饵料转换期,在转换期内每天减少10%生物活饵的用量,每天增加10%微胶囊饵料的用量,10-20日龄期间主要投喂 100-200 μ m粒径的微胶囊饵料,20-50日龄期间更换为200-400 μ m粒径的微胶囊饵料, 6. 0-10.0 mg/尾/天,同时增大充气量,使饲料能均匀的分布于水体中,育苗池中的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亚硝酸盐含量小于O. 02mg/L,保持养殖水温为25±3°C、pH值为 8. 0±0. 3,采用少量多次,饱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8次,每天吸池底2次,以清除池底的残饵和死苗,及时清除水面漂浮的污物,换水量为80%。
7.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的投饵装置, 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在支架上设置有料斗,料斗下端与出料管的中部连接,出料管的一端连接鼓风机,另一端连接设置出料口,所述料斗的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料斗上部通过长方形隔板将料斗平均分隔成10个料格,每个料格的下部都设置有可以抽出的滑片,在所述料斗的一侧还设置有充气泵,充气泵下部连接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开口设置在出料口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上设置有隔板槽,隔板槽中设置隔板,隔板可以与隔板槽分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定时器和电机,所述料斗下部设置有与定时器和电机相连的出料阀,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转轴,转轴上设置有与料斗底部接触的转动块,所述转轴与定时器和电机相连,所述充气泵和鼓风机也与定时器和电机相连。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斑鱼仔稚鱼的微胶囊饵料、投饵方法和投饵装置,微胶囊饵料包括玉米面、椰子饼、米糠、鸡骨粉、豌豆粉、蚕蛹粉、芝麻粉、鱿鱼粉等成分,本发明采用创新的配方和加工工艺,既能满足仔稚鱼生长的营养需求,又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水中稳定性能好等优点,能批量生产,便于储藏、运输和投喂,适合工厂化的苗种生产,同时采用了相应的投喂方法和投喂装置,能够提高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和成活率,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A23K1/10GK102934751SQ201210471138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0日
发明者陈应华, 阳丹, 马明华 申请人:浙江海洋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