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0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室调温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日光温室底角集热蓄热调温系统,属于温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冬季利用温室生产蔬菜,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白天太阳辐射强,温室内温度很高,需要及时打开放风口以保证温室内温度处在植物生长的适合范围,使温室内聚集的热量白白损失掉;到了夜晚,温室温度下降,又需要消耗大量的其它常规能源(例如生火、电采暖等)来加热以提高温室内的温度;温室在夜间加热过程中,又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温室中部温度已经很高,而温室底角温度还未达到植物生长的适宜温度,并且温室底角与外界的换热量较大,温度下降较快,温室中部温度与底角温度差导致温室底角作物与 中部作物生长很不均衡,严重影响底角作物的产量。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可以将白天阳光的辐射热量储存起来到夜间释放,提高温室底角温度,以尽可能保持温室内中部与底角的温度平衡。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该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包括集热蓄热卵石、栅孔板集热蓄热槽、底角沟槽、集热蓄热槽支架、集水槽、防寒沟及底角基础,其中,所述底角沟槽为底角基础和温室内地面之间所夹凹槽,所述集热蓄热卵石铺设于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内,所述集水槽设于底角基础上,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设置于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上,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与底角沟槽的底面之间形成架空通道,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的侧面具有进排气缝隙。优选地,该系统还具有保温层和防潮层,设于所述底角沟槽的底面及靠近所述底角基础的一侧面上。优选地,所述底角沟槽靠近温室内作物一侧高于温室内地面。优选地,所述保温层是聚苯乙烯板保温层。优选地,所述防潮层是BAC双面自粘卷材防潮层。优选地,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由粘土砖砌筑或混凝土浇注而成。优选地,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的栅孔板为混凝土栅孔板。与现有的温室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I.在温室的非种植区(温室底角)利用温室底角调温系统白天储存一定的太阳能辐射热量,既可以在白天吸收温室内部的热量使之温差减小,又可以在夜间气温降低的时候,把蓄热材料中的热量释放出来提高温室底角温度,解决了日光温室夜间底角与中部温差大的缺点。2.减少了常规能源的消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环境;3.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利用清洁、经济的太阳能,节省了温室利用常规能源采暖的投资,提高了经济效益;4.利用卵石导热快的特点,提高了蓄热和放热效率。

图I :本实用新型的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主视图。图2:图I的剖面图。符号说明I集热蓄热卵石 2栅孔板集热蓄热槽 3底角沟槽4集热蓄热槽支架 5集水槽6防寒沟 7底角基础8保温层9防潮层10进排气缝隙11温室内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和2所示,该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主要包括集热蓄热卵石I、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底角沟槽3、集热蓄热槽支架4、集水槽5、防寒沟6及底角基础7,其中,所述底角沟槽3为底角基础7和温室内地面11之间所夹凹槽,所述集热蓄热卵石I铺设于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内,所述集水槽5设于底角基础7上,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设置于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4上,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4与底角沟槽3的底面之间形成架空通道,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的侧面具有进排气缝隙10,用于增强蓄热装置底部及侧面空气对流换热。底角沟槽3靠近温室内作物一侧优选为略高于温室内地面11,防止温室灌溉水进入底角沟槽3中。优选地,该系统还具有保温层8和防潮层9,设置在底角沟槽3的底面及靠近温室底角基础7侧。保温层8例如是聚苯乙烯板保温层,防潮层9例如是BAC双面自粘卷材防潮层。集热蓄热槽支架4例如由粘土砖砌筑或混凝土烧注而成。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的栅孔板例如为混凝土栅孔板。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冬季白天时,太阳光线直射到集热蓄热卵石I表面,提高卵石表面温度,并通过热传导方式向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内的卵石蓄积热量,同时太阳辐射使日光温室内部空气温度不断升高,热空气以对流方式与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内卵石换热,提高卵石温度。夜间温室内温度开始降低,当底角温度低于卵石蓄热层温度时,蓄热卵石向温室放热,提高温室底角温度,使温室中部与底角温度达到平衡。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蓄热卵石(I)、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底角沟槽(3)、集热蓄热槽支架(4)、集水槽(5)、防寒沟(6)及底角基础(7),其中,所述底角沟槽(3)为底角基础(7)和温室内地面(11)之间所夹凹槽,所述集热蓄热卵石(I)铺设于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 )内,所述集水槽(5 )设于底角基础(7 )上,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 )设置于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4 )上,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4 )与底角沟槽(3)的底面之间形成架空通道,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的侧面具有进排气缝隙(10)。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具有保温层(8)和防潮层(9),设于所述底角沟槽(3)的底面及靠近所述底角基础(7)的一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角沟槽(3)靠近温室内作物一侧高于温室内地面(1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8)是聚苯乙烯板保温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潮层(9)是BAC双面自粘卷材防潮层。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蓄热槽支架(4)由粘土砖砌筑或混凝土烧注而成。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日光温室底角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栅孔板集热蓄热槽(2)的栅孔板为混凝土栅孔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室调温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日光温室底角集热蓄热调温系统,属于温室技术领域。其包括集热蓄热卵石、栅孔板集热蓄热槽、底角沟槽、集热蓄热槽支架、集水槽、防寒沟及底角基础,其中,底角沟槽为底角基础和温室内地面之间所夹凹槽,集热蓄热卵石铺设于栅孔板集热蓄热槽内,集水槽设于底角基础上,栅孔板集热蓄热槽设置于集热蓄热槽支架上,集热蓄热槽支架与底角沟槽的底面之间形成架空通道,栅孔板集热蓄热槽的侧面具有进排气缝隙;本实用新型能一定程度上保持温室内中部与底角的温度平衡,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
文档编号A01G9/24GK202535815SQ2012201735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史宇亮, 杨延杰, 王富, 陈宁, 陈明东 申请人:青岛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