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9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涉及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就农业机械的增氧机而言,其关键结构为叶轮,具体到叶轮而言,除了有风扇状的结构及螺旋状的结构外,更有已有公知技术如200720057760. 1,200520055671.4, 201120259596.6,200630066814.1,200630069146. 8,200810134189. 8,200620154359. 5、 200820125085. 6,201020202656. 9,200730334775. 3,201030164835. 3,201130228636.9 的中国专利申请等,所述已有公知技术均为在庞大的锥形体上设置直板形叶片的结构,存在着结构复杂且体积庞大、制作繁琐且用料多而成本高、叶片易损坏而使用寿命短、在水中运转的阻力大且拨动的水量少 而效果不理想、因体积庞大而耗费的能量也大且给运输及存放带来不便、以及综合效益欠佳等不足、缺陷与弊端。基于发明人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在认真调查、分析、了解、总结、研究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基础上,采取“圆环框架与设置角度且带孔的铲状(或勺状)叶片相结合”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新产品。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采取“圆环框架与设置角度且带孔的铲状(或勺状)叶片相结合”关键技术,其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构成的角度为90-160度,以垂直的方式在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的内侧设置有内侧导水板而外侧设置有外侧导水板从而构成叶片,放射支撑的内端与轴盘、放射支撑的外端与圆环均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传动连接盘,靠近放射支撑外端与圆环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与下拨水板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放射支撑与内侧导水板形成20-90度的角度(或向外90-135度的角度)固定连接,轴盘的轴孔与动力轴固定连接。[0004]通过本实用新型达到的目的是①、采取“圆环框架与设置角度且带孔的铲状(或勺状)叶片相结合”关键技术,提供“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新产品、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易于制作且用料少而成本低、使用筒约方便而效果稳定可靠且寿命长;③、使本实用新型在水中运转的阻力小且拨动的水量大而效果理想且耗费能量少而省电、使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小且轻而便于运输及存放并使其综合效益佳、本实用新型的研制成功,将增氧机的叶轮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可广泛推广应用。[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0006]一种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由下拨水板、上导水板、内侧导水板、外侧导水板设置为一体构成的叶片以及由轴盘、放射支撑、圆环构成的传动连接盘共同构成;[0007]所述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构成的角度为 90-160度,以垂直的方式在所述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的内侧设置有内侧导水板而外侧设置有外侧导水板从而构成叶片,其放射支撑的内端与轴盘、放射支撑的外端与圆环均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传动连接盘,靠近所述放射支撑外端与圆环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与所述下拨水板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所述放射支撑与内侧导水板形成2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所述轴盘的轴孔与动力轴固定连接。[0008]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所述下拨水板、上导水板均为设置有透水孔的板状结构,所述内侧导水板、外侧导水板均为设置有角度的板状结构,所述叶片为具有一定折弯角度的铲状结构,所述轴盘为设置有轴孔的圆盘状结构,所述放射支撑为横支撑棍状结构,所述圆环为圆环状结构,所述传动连接盘为圆形框架状结构。[0009]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所述叶片、放射支撑均各为2-21个。[0010]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靠近所述放射支撑外端与圆环的固定连接处设置有加强连接筋。[0011]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靠近所述放射支撑外端与圆环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及所述加强连接筋与所述下拨水板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所述放射支撑与内侧导水板形成2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001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如说明书附图1、2、3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在鱼池的水中旋转时,下拨水板就像铲子一样将水铲起来,被铲起来的水紧接着就由上导水板抛到空中,以此产生了水与空气的接触而实现增氧的目的;同时,由于下拨水板及上导水板上均设置有透水孔,该透水孔使水很自然的形成了水柱与水花,有效的提高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从而提升了融氧能力;还有,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便使水形成了漩涡,该漩涡及漩涡溅起的水花也进一步强化了水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增强了水的融氧量。至此,在本实用新型自身的旋转作用下、经下拨水板及上导水板抛水的作用下、下拨水板及上导水板上均设置有透水孔的水柱与水花作用下,使水与空气获得了最大量的充分接触、使水的融氧量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科学合理、重量轻、制作省料、运转节能、效果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便于运输与存放、综合效益佳。·[0013]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圆环框架与设置角度且带孔的铲状(或勺状)叶片相结合”关键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其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构成的角度为90-160度,以垂直的方式在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的内侧设置有内侧导水板而外侧设置有外侧导水板从而构成叶片,放射支撑的内端与轴盘而外端与圆环均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传动连接盘,靠近放射支撑外端与圆环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与下拨水板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放射支撑与内侧导水板形成20-90度的角度(或向外90-135度的角度)固定连接,轴盘的轴孔与动力轴固定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与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相比,获得的有益效果是[0014]I、本实用新型采取“圆环框架与设置角度且带孔的铲状(或勺状)叶片相结合”关键技术,提供了“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新产品。[0015]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科学合理且简单巧妙而重量轻、制作省工省料而成本低、使用简约方便而效果稳定可靠且寿命长。[0016]3、本实用新型在水中运转的阻力小且拨动的水量大而效果理想且耗费能量少而省电;与已有公知技术相比,经检测可提高效率50 %以上。[0017]4、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小、制作省工省料、重量轻、运转阻力小、使用寿命长、拨动的水量大、使水的融氧量高、便于运输及存放、综合效益佳。[0018]5、本实用新型的研制成功,将增氧机的叶轮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可广泛推广应用。

[0019]图I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的示意图。[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的俯视示意图。[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中叶片的示意图。[0022]图中的标号101、下拨水板,102、上导水板,103、内侧导水板,104、外侧导水板,I、 叶片,201、轴盘,202、放射支撑,203、圆环,2、传动连接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具体实施方式
一[0024]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正如说明书附图1、2、3所示[0025]一种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由下拨水板101、上导水板102、内侧导水板103、外侧导水板104设置为一体构成的叶片I以及由轴盘201、放射支撑202、圆环203 构成的传动连接盘2共同构成;[0026]所述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下拨水板101与上导水板102构成的角度为90-160度,以垂直的方式在所述下拨水板101与上导水板102的内侧设置有内侧导水板103而外侧设置有外侧导水板104从而构成叶片I,其放射支撑202的内端与轴盘201、放射支撑202的外端与圆环203均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传动连接盘2,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203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与所述下拨水板101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 同时其所述放射支撑202与内侧导水板103形成2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所述轴盘201 的轴孔与动力轴固定连接。[0027]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所述下拨水板101、上导水板102均为设置有透水孔的板状结构,所述内侧导水板103、外侧导水板104均为设置有角度的板状结构,所述叶片I为具有一定折弯角度的铲状结构,所述轴盘201为设置有轴孔的圆盘状结构,所述放射支撑202为横支撑棍状结构,所述圆环203为圆环状结构,所述传动连接盘2 为圆形框架状结构。[0028]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所述叶片I、放射支撑202均各为2-21 个。[0029]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203 的固定连接处设置有加强连接筋。[0030]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203 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及所述加强连接筋与所述下拨水板101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所述放射支撑202与内侧导水板103形成2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0031]在上述的实施过程中对所述下拨水板101与上导水板102构成的角度分别以 90、100、110、120、130、140、150、160度进行了实施;对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 203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与所述下拨水板101分别以30、40、50、60、70、8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进行了实施、同时对其所述放射支撑202与内侧导水板103分别以形成20、30、 40、50、60、70、80、90度的角度(或向外分别以90、100、110、120、130、135度的角度)固定连接进行了实施;对所述叶片I、放射支撑202均分别以2、3、4、5、6、7、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个进行了实施;对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203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及所述加强连接筋与所述下拨水板101分别以30、40、50、60、70、8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进行了实施、同时对其所述放射支撑202与内侧导水板103分别以形成20、 30、40、50、60、70、80、90度的角度(或向外90-135度的角度)固定连接进行了实施。均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0032]具体实施方式
二[0033]按具体实施方式
一进行实施,正如说明书附图1、2、3所示,只是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每个零部件均以塑料为原料、均以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然后进行连接为一体进行了实施;同样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0034]具体实施方式
三[0035]在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的实施基础上进行实施,正如说明书附图1、2、3所示,只是对所述下拨水板101、上导水板102、内侧导水板103、外侧导水板104均以塑料为原料、均以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而设置为一体、从而构成叶片I进行了实施;对所述轴盘 201、放射支撑202、圆环203均以塑料为原料、均以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而设置为一体、从而构成传动连接盘2进行了实施;然后将叶片I与传动连接盘2固定连接进行了实施;同样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四[0037]在具体实施方式
三的实施基础上进行实施,正如说明书附图1、2、3所示,只是将叶片I与传动连接盘2均以塑料为原料且以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而设置为一体进行实施、从而构成了本实用新型;同样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作出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1.一种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特征在于由下拨水板(101)、上导水板(102)、内侧导水板(103)、外侧导水板(104)设置为一体构成的叶片(I)以及由轴盘 (201)、放射支撑(202)、圆环(203)构成的传动连接盘(2)共同构成;所述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下拨水板(101)与上导水板(102)构成的角度为90-160度,以垂直的方式在所述下拨水板(101)与上导水板(102)的内侧设置有内侧导水板(103)而外侧设置有外侧导水板(104)从而构成叶片(I),其放射支撑(202)的内端与轴盘(201)、放射支撑(202)的外端与圆环(203)均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传动连接盘(2),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203)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与所述下拨水板 (101)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所述放射支撑(202)与内侧导水板(103)形成 2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所述轴盘(201)的轴孔与动力轴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拨水板(101)、上导水板(102)均为设置有透水孔的板状结构,所述内侧导水板(103)、外侧导水板(104)均为设置有角度的板状结构,所述叶片(I)为具有一定折弯角度的铲状结构,所述轴盘(201)为设置有轴孔的圆盘状结构,所述放射支撑(202)为横支撑棍状结构,所述圆环 (203)为圆环状结构,所述传动连接盘(2)为圆形框架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I)、放射支撑(202)均各为2-21个。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203)的固定连接处设置有加强连接筋。
5.根据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放射支撑(202)外端与圆环(203)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及所述加强连接筋与所述下拨水板(101)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所述放射支撑(202)与内侧导水板(103) 形成2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叶轮式增氧机的框架型高效叶轮涉及机械技术领域。以“圆环框架与设置角度且带孔的铲状(或勺状)叶片相结合”关键技术,其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构成的角度为90-160度,以垂直的方式在下拨水板与上导水板的内侧设置有内侧导水板而外侧设置有外侧导水板从而构成叶片,放射支撑内端与轴盘、放射支撑外端与圆环均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传动连接盘,靠近放射支撑外端与圆环的固定连接处形成的平面与下拨水板以30-90度的角度固定连接、同时其放射支撑与内侧导水板形成20-90度的角度(或向外90-135度的角度)固定连接,轴盘的轴孔与动力轴固定连接。用于鱼池增氧。结构简单合理寿命长、效果稳定可靠且动力小、易制作且成本低。
文档编号A01K63/04GK202773783SQ20122040090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5日
发明者梁家明 申请人:梁家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