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83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装置,具体是一种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水槽是一种用于水产养殖试验的装置。采用水槽开展水产养殖试验,各养殖参数易于控制,试验样品易于采集,在养殖试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的水产养殖水槽受限于养殖水温的问题,冬春季节养殖水温低,只能在夏秋高温季节开展水产养殖试验,降低了养殖水槽的使用效率。另外,目前的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发明一种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和全年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该养殖水槽不仅可以保持养殖水温的恒定,实现全年养殖,而且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本实用新型包括养殖水槽主体、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水质处理系统;养殖水槽主体为圆筒形,包括养殖水槽外筒、养殖水槽内筒、保温层、保温盖、水槽锥底、排污阀门、排水支管;水槽侧壁由内而外依次为养殖水槽内筒、保温层、养殖水槽外筒,保温层设置在养殖水槽内筒和养殖水槽外筒之间;水槽侧壁上开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与液体流量计相连接;水槽顶部设有保温盖,水槽底部为水槽锥底,呈圆锥体结构,且锥体底部高于地面,并在锥体的底部设有外延的排水口,排水口内侧设置有滤水帽;排水支管的一端与滤水帽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污阀门相连接,且穿过水槽侧壁底部的开口,延伸至养殖水槽外筒壁外;养殖废水经滤水帽通过排水支管进入水质处理系统或者排出养殖水槽外;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加热器、PLC控制器和仪表支架;加热器设置在养殖水槽内筒的内壁上,PLC控制器安装在仪表支架上端,仪表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加热器通过电线与PLC控制器相连接;水质处理系统包括循环支管、自循环水泵、蛋白分离器、自循环阀门;循环支管的一端与水槽侧壁顶部的开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支管通过自循环阀门相连接;循环支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自循环水泵、蛋白分离器。所述的保温盖为圆弧形结构,由透明玻璃钢材料制成;所述的滤水帽为多孔结构,由聚氯乙烯(PVC)材料压铸制成;所述的排水支管和循环支管均由聚氯乙烯(PVC)材料压铸制成;所述的保温层为酚醛泡沫材料填充而成;所述的养殖水槽内筒和养殖水槽外筒均由聚丙烯(PP)材料压铸制成。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1、养殖水槽采用一体性设计,水槽内外筒高于底部椎体,有效保护了椎体部分免受损坏,并且不需要底部支架,使用和搬运方便;2、通过水温自动控制系统,保持养殖水温的全年恒定,实现水槽的全年使用;3水质处理系统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并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4、水槽内外筒之间填充保温材料,提高水槽保温效果,适应多种环境要求;外筒有效的保护养殖内筒免受外力侵袭,避免造成养殖内筒的损坏及对鱼类的惊扰;5、水槽底部为椎体结构,在更换养殖水体水体时,出水口产生镟涡,利用水流将水槽底部的水生物的排泄物、残留饲料等污物排出,保持养殖水体清洁;6、排水口内侧安装滤水帽,滤水帽为多空结构,防止养殖水生物外逃,而养殖污物可以通过小孔排出;7、进水口处安装液体流量计,实现对养殖水流的精确监控;8、整个养殖水槽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而且质量轻。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养殖水槽外筒1、养殖水槽内筒2、保温层3、保温盖4、进水口 5、液体流量计
6、循环支管7、自循环水泵8、蛋白分离器9、自循环阀门10、排污阀门11、排水支管12、滤水帽13、排水口 14、水槽锥底15、PLC控制器16、仪表支架17、加热器1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包括养殖水槽主体、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水质处理系统;养殖水槽主体为圆筒形,包括养殖水槽外筒1、养殖水槽内筒2、保温层3、保温盖
4、水槽锥底15、排污阀门11、排水支管12 ;水槽侧壁由内而外依次为养殖水槽内筒2、保温层3、养殖水槽外筒I,保温层3设置在养殖水槽内筒2和养殖水槽外筒I之间;水槽侧壁上开有进水口 5,且进水口 5与液体流量计6相连接;水槽顶部设有保温盖4,水槽底部为水槽锥底15,呈圆锥体结构,且锥体底部高于地面,并在锥体的底部设有外延的排水口 14,排水口 14内侧设置有滤水帽13 ;排水支管12的一端与滤水帽13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污阀门11相连接,且穿过水槽侧壁底部的开口,延伸至养殖水槽外筒I壁外;整个排水支管12布置在水槽锥底内;养殖废水经滤水帽13通过排水支管12进入水质处理系统或者排出养殖水槽外;水温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加热器18、PLC控制器16和仪表支架17 ;加热器18设置在养殖水槽内筒2的内壁上,PLC控制器16安装在仪表支架17上端,仪表支架17固定在地面上,加热器18通过电线与PLC控制器16相连接;水质处理系统包括循环支管7、自循环水泵8、蛋白分离器9、自循环阀门10 ;循环支管7的一端与水槽侧壁顶部的开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支管12通过自循环阀门10相连接;循环支管7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自循环水泵8、蛋白分离器9。[0029]所述的保温盖4为圆弧形结构,由透明玻璃钢材料制成;所述的滤水帽13为多孔结构,由聚氯乙烯(PVC)材料压铸制成;所述的循环支管7和排水支管12均由聚氯乙烯(PVC)材料压铸制成;所述的保温层3的填充材料为酚醛泡沫材料;所述的养殖水槽内筒I和养殖水槽外筒2均由聚丙烯(PP)材料压铸制成。本实用新型工作工程如下:养殖用水通过进水口 5进入水槽的养殖系统,用于水生生物养殖,进水口 5处安装液体流量计6,实现对养殖水流的精确监控;养殖用水的水温通过PLC控制器16监控,当水温低于水生生物的最适温度(设定温度)时,通过加热器18对养殖水体进行加温,当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后,加热器停止加热,使养殖水温维持在水生生物的最适温度;平时关闭排污阀门11,开启自循环阀门10,打开自循环水泵8,养殖水体通过蛋白分离器9进行净化处理,然后通过循环支管7返回水槽的养殖系统,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也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水槽锥底15的底部为椎体结构,在更换养殖水体水体时,出水口产生漩涡,利用水流将水槽底部的水生物的排泄物、残留饲料等污物排出,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养殖水槽外筒I和养殖水槽内筒2之间设置有保温层3,提高水槽保温效果,适应多种环境要求;养殖水槽外筒I能有效保护和养殖水槽内筒2免受外力侵袭,避免造成和养殖水槽内筒2的损坏及对鱼类的惊扰。排水口 14内侧安装滤水帽13,滤水帽为多孔结构,防止养殖水生物外逃,而养殖污物可以通过小孔排出。
权利要求1.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包括养殖水槽主体、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水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养殖水槽主体为圆筒形,包括养殖水槽外筒、养殖水槽内筒、保温层、保温盖、水槽锥底、排污阀门、排水支管;水槽侧壁由内而外依次为养殖水槽内筒、保温层、养殖水槽外筒,保温层设置在养殖水槽内筒和养殖水槽外筒之间;水槽侧壁上开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与液体流量计相连接;水槽顶部设有保温盖,水槽底部为水槽锥底,呈圆锥体结构,且锥体底部高于地面,并在锥体的底部设有外延的排水口,排水口内侧设置有滤水帽;排水支管的一端与滤水帽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污阀门相连接,且穿过水槽侧壁底部的开口,延伸至养殖水槽外筒壁外;养殖废水经滤水帽通过排水支管进入水质处理系统或者排出养殖水槽外;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加热器、PLC控制器和仪表支架;加热器设置在养殖水槽内筒的内壁上,PLC控制器安装在仪表支架上端,仪表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加热器通过电线与PLC控制器相连接; 水质处理系统包括循环支管、自循环水泵、蛋白分离器、自循环阀门;循环支管的一端与水槽侧壁顶部的开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支管通过自循环阀门相连接;循环支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自循环水泵、蛋白分离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温盖为圆弧形结构,由透明玻璃钢材料制成; 所述的滤水帽为多孔结构,由聚氯乙烯材料压铸制成; 所述的排水支管和循环支管均由聚氯乙烯材料压铸制成; 所述的保温层为酚醛泡沫材料填充而成; 所述的养殖水槽内筒和养殖水槽外筒均由聚丙烯材料压铸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自循环恒温养殖水槽。本实用新型水槽侧壁由内而外依次为养殖水槽内筒、保温层、养殖水槽外筒,水槽侧壁上开有与液体流量计相连的进水口;水槽顶部设有保温盖,底部为水槽锥底,呈圆锥体结构,高于地面,并在锥体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内侧设置有滤水帽;排水支管的一端与滤水帽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污阀门相连接,加热器设置在养殖水槽内筒的内壁上,PLC控制器安装在仪表支架上端,加热器通过电线与PLC控制器相连;循环支管的一端与水槽侧壁顶部的开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支管通过自循环阀门相连接;循环支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自循环水泵、蛋白分离器。本实用新型可保持养殖水温恒定,水体循环利用,实现全年养殖。
文档编号A01K63/00GK202907639SQ2012205310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7日
发明者肖金星, 邵庆均, 王天明, 马文明, 郑刚, 李海晏, 周凡, 华颖, 周宇芳 申请人: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