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林幼苗更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
背景技术:
油松原产于中国,自然分布广泛,北京、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油松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树冠幼年为塔形或圆锥状形,中年树呈卵形或不整齐梯形。孤立老年树的树冠为平顶,扁圆形、伞形等。干粗壮直立,形成耸立的树形,有时也能长成弯曲多姿的树干,显得苍劲挺拔。油松为阳性树,幼树耐侧阴,抗寒能力强,喜微酸及中性土壤,不耐盐碱。为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垂直深入地下;侧根也很发达,向四周水平伸展,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油松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要求并不严格,但要求土壤通气状况良好,故在松质土壤里生长较好。如土壤粘结或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则生长不好,表现为早期干梢。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平地或有季节性积水的地方不能生长。油松的吸收根上有共生的菌根,因此在栽培条件上有一定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油松林为人工林,大面积的油松人工林改善了生态环境,减缓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油松幼苗生长较慢,干形不够通直,侧枝较为粗壮,所以理论上油松幼苗应当密植。我国大部分油松林在生长后期没有得到及时的间伐抚育,使得油松人工林密度、郁闭度较大、枯枝落叶层较厚,林下植被多样性缺乏,最重要导致林下很难出现油松幼苗更新。这样使得人工油松林无法实现自然更新,整个林分处于同一林龄,这对森林和林木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地限制。
目前,油松人工林在大强度间伐抚育后更新的主要方法是人工补植幼苗,这种方法使两代油松林林龄差距太大,无法实现林木的可持续利用,且人工培育幼苗成本高、成活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济、方便、可持续性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包括步骤A、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按照设定的行、列间距栽植健壮的油松苗,栽植以后的2至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油松苗进行补植;B、在步骤A中栽种的油松苗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的当年春天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穴;C、在步骤A中栽种的油松苗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间伐、抚育,将行、列间距扩大一倍,然后进行条带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槽;D、当所述种子富集穴或种子富集槽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培养健壮的油松幼苗,并通过未移栽的油松幼苗实现油松林的定株和密度的控制。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由于首先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按照设定的行、列间距栽植健壮的油松苗,栽植以后的2至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油松苗进行补植;当油松苗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的当年春天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穴;当油松苗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间伐、抚育,将行、列间距扩大一倍,然后进行条带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槽;当种子富集穴或种子富集槽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培养健壮的油松幼苗,并通过未移栽的油松幼苗实现油松林的定株和密度的控制,经济、方便、林木的可持续利用。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中的穴状整地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中的条带状整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步骤A、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按照设定的行、列间距栽植健壮的油松苗,栽植以后的2至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油松苗进行补植;B、在步骤A中栽种的油松苗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的当年春天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穴;C、在步骤A中栽种的油松苗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间伐、抚育,将行、列间距扩大一倍,然后进行条带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槽;D、当所述种子富集穴或`种子富集槽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培养健壮的油松幼苗,并通过未移栽的油松幼苗实现油松林的定株和密度的控制。所述步骤A中,行、列的间距大于或等于3mx3m,在5月中旬或者7、8月雨季的时候种植油松苗,所述油松苗选择5、6年生苗,苗高要求0. 5m以上、地径0. 3cm以上。所述种子富集穴的深为30 40cm、面积为40cm 60cm见方。所述种子富集槽的槽深30cm 50cm、槽宽2m 4m。本发明的特点是简捷、实用、经济,而且还可每年提供大量的实生苗,供其它地方造林之用。具体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I)油松初植密度的设计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栽植健壮的油松苗,行列间距均为3mx3m,栽植以后的2、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进行补植。(2)油松林地的建设5月中旬或者7、8月雨季的时候种植油松,油松选择5、6年生苗,苗高要求0. 5m以上、地径0. 3cm以上的健壮苗木。油松栽植后要适当灌水,6 8天松动一次,把油松插基部的空隙用土填实,提高成活率。(3)油松种子成熟前整地如图1所示,林地的整理时间在油松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当年春天。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穴状整地是按一定株行距进行穴状破土,破土深30 40cm,破土面40cm 60cm见方,形成种子富集穴。(4)油松林间伐抚育时间确定如图2所示,在油松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抚育,由行、列间距均为3mx3m变为6mx6m的密度,实施方法;主要是将12年生油松进行移植,然后进行一次全面条带状整地,条带状整地是在油松林内的行、列犁出浅槽,形成种子富集槽,槽深30cm 50cm,宽2m 4m。(5 )油松地的田间管理待林地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健壮的油松幼苗,还可以实现油松林定株和密度的控制,从而实现油松幼苗的可持续经营。本发明属于人工油松林更新和培育技术,主要适用于人工林油松林初植密度较大的地区。本发明宗旨是通过合理的设置人工油松林初值密度和合理的间伐抚育时间,经过不同的人工干扰方式,使得油松这种更新较为困难的树种实现良好的更新,开展人工辅助造林与自然成林相结合。其特点是简捷、快速、经济、适用,而且还可提供大量的实生苗,供其他地方造林之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按照设定的行、列间距栽植健壮的油松苗,栽植以后的2至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油松苗进行补植; B、在步骤A中栽种的油松苗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的当年春天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穴; C、在步骤A中栽种的油松苗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间伐、抚育,将行、列间距扩大一倍,然后进行条带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槽; D、当所述种子富集穴或种子富集槽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培养健壮的油松幼苗,并通过未移栽的油松幼苗实现油松林的定株和密度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行、列的间距大于或等于3mx3m,在5月中旬或者7、8月雨季的时候种植油松苗,所述油松苗选择5、6年生苗,苗高要求0. 5m以上、地径0. 3c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富集穴的深为30 40cm、面积为40cm 60cm见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富集槽的槽深30cm 50cm、槽宽2m 4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首先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按照设定的行、列间距栽植健壮的油松苗,栽植以后的2至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油松苗进行补植;当油松苗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的当年春天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穴;当油松苗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间伐、抚育,将行、列间距扩大一倍,然后进行条带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槽;当种子富集穴或种子富集槽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培养健壮的油松幼苗,并通过未移栽的油松幼苗实现油松林的定株和密度的控制。经济、方便、林木的可持续利用。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3053379SQ201310028009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丁国栋, 梁文俊, 包岩峰, 高广磊, 吕仁猛, 肖萌, 石星, 万丽, 王新星, 丁泊元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