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143959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
脉红螺(R 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又称海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黄、渤海是重要分布区域。脉红螺足部特别肥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大型经济螺类。在脉红螺人工育苗中,由于对其变态期以及稚螺、幼螺食性以及摄食方式的认识不明晰,在幼虫变态期间以及稚螺和幼螺培育阶段以底栖硅藻、贝肉糜为饵料进行培育,饵料品种有悖于其食性和摄食方式,变态率低,稚螺和幼螺培育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单位水体出苗量低。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具体的培育步骤为,
(1)育苗用水预处理
育苗用水先经过砂滤处理,砂滤池细沙层厚度60 80cm,培育期间水温18 30°C,海水比重 1.022 1.013g/ml, pH 值 8.0 8.3 ;
(2)动物性饵料培养 在繁殖期采集壳高3.5 4.5cm的杂色蛤作为种贝,阴干刺激产卵,选取健壮D型幼虫进行培育,培育密度7 8个/ml ;以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为饵料,每日投饵2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2 6万细胞/ml,三种藻液的细胞浓度比为2:3:3 ;每日换水I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总体积的50% ;
幼虫壳长达到190 200um时开始倒池附着,以海泥为附着基,稚贝培育水深50 60cm,每日换水I 2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总体积的70 80% ;稚贝培育前期投喂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日投饵2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2 6万细胞/ml,四种藻液的浓度比为2: 3:3: 2,5天以后完全利用沉淀池水中的天然饵料培育稚贝,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干酵母;
(3)亲螺产卵与孵化
亲螺要求3 4龄,壳高10 12 cm,性腺饱满,亲螺入池后自然交配产卵,交配产卵期间以鲜活杂色蛤为饵料;卵袋原池孵化,孵化期间保持充气,每3天换水I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总体积的100% ;换水时利用水泵冲洗掉卵袋表面的脏物: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在卵袋内液中逐渐发育为面盘幼虫;
(4)幼虫培育:
将步骤(3)得到的面盘幼虫进行培育,面盘幼虫培育密度0.1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总体积的50%;换水网目前期80目,中后期60目;每日投饵3 4次,饵料为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投喂的藻液浓度为2 6万细胞/ml,四种藻液的浓度比为1:1:2:2 ;每6 7天倒池一次;面盘幼虫壳高达到1450 1500μπι时,及时倒池附着;
(5)稚螺和幼螺培育:幼虫变态附着和前期稚螺培育阶段以步骤(2)得到的杂色蛤稚贝为饵料,每日投喂I次,投喂个数与稚螺个数的比例为2 5:1 ;稚螺壳高达到2.5mm时投喂蓝蛤,每日投喂I次,投喂数量与幼螺个数的比为I 2:1:。步骤(3)中,亲螺在交配产卵前,先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处理20分钟,然后放入水泥池暂养,暂养水深80cm,密度10 15个/ m3 ;交配产卵期间的水温为22 24°C。步骤(4)中,幼虫培育的水温20 26°C。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发明能明显提高幼虫变态率、稚螺和幼螺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单位水体出苗量,解决了脉红螺人工苗种培育中饵料供应和来源问题。本发明适用于脉红螺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为脉红螺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本发明用于脉红螺苗种培育具有以下优点:
(I)在幼虫变态附着以及前期稚螺培育阶段以人工培育的杂色蛤稚贝为饵料,在中后期稚螺以及幼螺培育阶段以蓝蛤为饵料,完全符合其食性和摄食方式。(2)杂色蛤稚贝和蓝蛤贝壳很薄,便于稚螺和幼螺融孔取食,具有良好的适口性。(3)杂色蛤稚贝和蓝蛤 全部为活体饵料,可以有效保护水质,避免饵料带来的水质污染。(4)杂色蛤浮游幼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培育成活率高,附着变态为稚贝后依靠摄食沉淀池水中的天然饵料即可获得良好的生长和成活率,培养成本低廉,技术操作简单,个体大小适宜,便于稚螺摄食,并且其繁殖期与脉红螺繁殖期相同,适合在脉红螺生产性育苗中作为前期稚螺的饵料进行培养。(5)自然海区蓝蛤资源丰富,可以为大规模苗种培育提供廉价、充足的饵料。


:
图1为脉红螺稚螺和幼螺在杂色蛤稚贝上融孔取食图片。图2为脉红螺稚螺和幼螺在蓝蛤上融孔取食图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基本条件
沉淀池40亩,池深2 m。砂滤池一座,每小时滤水量20 m3,砂滤池细沙层厚度80cm。育苗池有效容积2 O m3X4个共计80 m3。植物饵料培养池总水体120 m3。动物饵料培养总水体9 O m3。育苗期间水温18 30°C、海水比重1.022 1.013g/ml, pH值8.0 8.3。1、饵料培养
(I)植物饵料培养:
选择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为培养品种。4月初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藻类培养实验室引进藻种,一级培养在5000ml三角烧瓶中进行,二级培养在56L白塑料桶中进行,三级培养在10 20m3水泥池中进行。(2)动物饵料培养:
6月下旬,采集壳高3.5 4.5cm的杂色蛤作为种贝,阴干刺激产卵,待20小时受精卵发育成D型幼虫后,选取上层健壮D型幼虫进行培育,培育密度7 8个/ml。以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为饵料,每日投饵2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6万细胞/ml,三种藻液的浓度比为2:3:3 ;每日换水I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总体积的50%。幼虫壳长达到190 200μπι时开始倒池附着。附着基采用海泥,搅拌成泥浆后用1000mg/L次氯酸钠消毒处理24小时,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后,用200目网袋洗到附着池中,形成厚度2mm的附着基,然后倒池附着。稚贝培育水深50 60cm,每日换水I 2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70 80%。稚贝培育前期投喂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日投饵2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6万细胞/ml,四种藻液的浓度比为2:3:3:2,5天以后完全利用沉淀池水中的天然饵料培育稚贝,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干酵母;
2、脉红螺人工育苗
(I)亲螺选择与暂养:
6月下旬从黄海北部自然海区采集亲螺,亲螺要求3 4龄,壳高10 12 cm,性腺饱满。亲螺经洗刷后,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处理20分钟,放入水泥池暂养,暂养水深80cm,密度15个/m3。以鲜活杂色蛤为饵料,投喂量以池中有剩余为度。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螺、残饵及粪便。(2)亲螺产卵与孵化:
亲螺入池后第二天开始自然交配产卵,交配与产卵期间,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螺及残饵,并用水泵清洗卵袋及池壁、池底附着的脏物。卵袋原池孵化,孵化期间保持充气,每3天换水I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00%。换水时用水泵冲洗掉卵袋上附着的脏物,保持卵袋清洁。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在卵袋内液中逐渐发育为面盘幼虫,卵袋颜色逐渐由乳黄色变为灰黑色。(3)幼虫培育:
将灰黑色的卵袋用扁铲小心铲下,绑缚于塑料筐上,吊挂于幼虫培育池中。当24小时面盘幼虫孵出量达到0.1个/ml时,将卵袋移入新池继续排放。幼虫培育密度0.1个/ml。每日换水2次,换水量为育苗水体的50%,换水网目前期80目,中后期60目。每日投饵4次,饵料为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投喂的藻液浓度为6万细胞/ml,四种藻液的浓度比为1: 1:2:2 ;每6天倒池一次;面盘幼虫壳高达到1450 1500μπι时,及时倒池附着;
(4)稚螺和幼螺培育:
幼虫附着2天后,面盘消失,食性转变为动物性,摄食方式由滤食变为在贝壳上融孔,穿孔后用管状的口器吸食。此时开始投喂壳长0.8 3mm的步骤I中培养的杂色蛤稚贝,每日投喂I次,投喂数量与稚螺个数的比例为4:1 ;当稚螺壳高达到2.5mm时,开始投喂蓝蛤,蓝蛤采自自然海区,壳长0.5 1.2cm,投喂前将蓝蛤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0分钟,用过滤海水洗净后均匀撒到池内。蓝蛤每日投喂I次,投喂数量与幼螺个数的比例为1:1 ;稚螺和幼螺培育期间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50%。3、结果
使用育苗水体80m3,利用初期面盘幼虫812万进行人工育苗,获得变态幼虫610万,平均壳高5.4mm幼螺174.6万。变态幼虫到幼螺培育成活率28.6%,平均每立方水体出苗2.18万个。本实施例与相关试验采用底栖硅藻和贝肉糜作为稚螺和幼螺饵料相比,变态幼虫到幼螺培育成活率提高543.7%,生长速度提 高264.3%,单位水体出苗量提高519.1%。
权利要求
1.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的培育步骤为, (1)育苗用水预处理 育苗用水先经过砂滤处理,砂滤池细沙层厚度60 80cm,培育期间水温18 30°C,海水比重 1.022 1.013g/ml, pH 值 8.0 8.3 ; (2)动物性饵料培养 在繁殖期采集壳高3.5 4.5cm的杂色蛤作为种贝,阴干刺激产卵,选取健壮D型幼虫进行培育,培育密度7 8个/ml ;以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为饵料,每日投饵2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2 6万细胞/ml,三种藻液的细胞浓度比为2:3:3 ;每日换水I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总体积的50% ; 幼虫壳长达到190 200um时开始倒池附着,以海泥为附着基,稚贝培育水深50 60cm,每日换水I 2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总体积的70 80% ;稚贝培育前期投喂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日投饵2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2 6万细胞/ml,四种藻液的浓度比为2:3:3: 2,5天以后完全利用沉淀池水中的天然饵料培育稚贝,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干酵母; (3)亲螺产卵与孵化 亲螺要求3 4龄,壳高10 12 cm,性腺饱满,亲螺入池后自然交配产卵,交配产卵期间以鲜活杂色蛤为饵料;卵 袋原池孵化,孵化期间保持充气,每3天换水I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总体积的100% ;换水时利用水泵冲洗掉卵袋表面的脏物: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在卵袋内液中逐渐发育为面盘幼虫; (4)幼虫培育: 将步骤(3)得到的面盘幼虫进行培育,面盘幼虫培育密度0.1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总体积的50%;换水网目前期80目,中后期60目;每日投饵3 4次,饵料为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投喂的藻液浓度为2 6万细胞/ml,四种藻液的浓度比为1:1:2:2 ;每6 7天倒池一次;面盘幼虫壳高达到1450 1500μπι时,及时倒池附着; (5)稚螺和幼螺培育:幼虫变态附着和前期稚螺培育阶段以步骤(2)得到的杂色蛤稚贝为饵料,每日投喂I次,投喂个数与稚螺个数的比例为2 5:1 ;稚螺壳高达到2.5mm时投喂蓝蛤,每日投喂I次,投喂数量与幼螺个数的比为I 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亲螺在交配产卵前,先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处理20分钟,然后放入水泥池暂养,暂养水深80cm,密度10 15个/ m3 ;交配产卵期间的水温为22 24°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幼虫培育的水温20 26V。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具体的培育步骤为,育苗用水预处理;动物性饵料培养;亲螺产卵与孵化;幼虫培育;稚螺和幼螺培育。本发明能明显提高幼虫变态率、稚螺和幼螺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单位水体出苗量,解决了脉红螺人工苗种培育中饵料供应和来源问题。本发明适用于脉红螺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为脉红螺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109770SQ20131007843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1日
发明者杨辉, 任福海, 冯春明, 袁甜, 李志刚, 许方学, 李秋, 郑毅, 刘吉明, 邹胜利, 李洪延, 马德利 申请人: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