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剂,属于作物害虫防治的农药领域。
背景技术:
烟粉風Bemisia tabaci属于同翅目(半翅目)、粉風科,主要为害黄瓜、番爺、爺子、豇豆、菜用大豆、芥蓝和花椰菜等多种园艺作物,它不仅刺吸为害寄主植物,而且还传播多种病毒病,近些年来生产上凸显出来的造成局部地区番茄棚绝收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D)即由烟粉虱传播所致。目前我国烟粉虱的防治以化学防治方式为主。烟粉虱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是生产上最难以防治的害虫之一,随着单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烟粉虱对越来越多的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烟粉虱生物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部分地区由以前发生为害的B型烟粉虱演替为Q型烟粉虱,而Q型烟粉虱的寄主适应性更为广泛、传播双生病毒的能力更高、对杀虫药剂的耐性更强,因此,Q型烟粉虱取代B型烟粉虱使得我国对 该虫的防治面临更大的挑战。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对于大多数杀虫药剂来说,Q型烟粉虱比B型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和抗药性,室内的Q型抗性烟粉虱种群在饲养两年后仍旧保持较高抗性水平(Nauen et al.Pest Manag.Sc1., 2002, 58: 868-875; Horowitz et al., Arch.1nsectBiochem.Physiol., 2005, 58: 216-225)。国内很多地区均监测到Q型烟粉虱抗药性的产生,而且抗性倍数高于B型烟粉虱,对于烟碱类杀虫剂尤其明显。吡虫啉是第一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活性,主要用于防治田间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粉虱、蚜虫、飞虱等。其杀虫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从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出吡虫啉,1996年以来吡虫啉的生产一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应用广泛。由于长期而频繁的使用,害虫对其抗药性上升明显。尤其是近年来烟粉虱生物型的替代(Q型替代B型),研究初步表明这种生物型的替代可能与吡虫啉等烟碱类杀虫剂的长期和广泛的使用有密切相关性。田间也发现吡虫啉对于Q型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显著下降的现象,部分地区甚至已经提出暂停吡虫啉防治烟粉虱的警告,给吡虫啉防治此类害虫及吡虫啉的田间使用寿命敲响了警钟。溴氰虫酰胺是一种新型邻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属第二代鱼尼丁受体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释放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的钙,导致害虫麻痹死亡。高药剂杀虫谱广泛,试验证明不仅对鳞翅目害虫有效,而且对烟粉虱、蚜虫、蓟马等刺吸式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药剂具有极强的双向传导和内吸性能,还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试验证明溴氰虫酰胺与新烟碱类及吡丙醚等无交互抗性(Li et al.PestManag.Sc1., 2012, 68: 83-81 ),因此具有对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烟粉虱田间种群将具有较高的毒杀活性及优良的克抗功效。为了克服烟粉虱对吡虫啉及其他烟碱类杀虫剂的较高的抗药性,尤其是Q型烟粉虱的抗药性,同时为了延长价格低廉的吡虫啉的使用寿命,提高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减少田间杀虫药剂的使用量,有必要寻找或研发新杀虫药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需求,本发明筛选出了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这两个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对于烟粉虱具有高联合毒力的配比范围。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毒、低残留,适合用于蔬菜田烟粉虱的闻效化学防治杀虫剂。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杀虫剂,其有效成分是由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9:1-1:1.5构成。优选地,所述的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有效成分的质量比为9:1-7:3。更优选地,所述的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有效成分的质量比为9:1或4:1。本发明的杀虫剂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可湿润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水分散粒齐U、乳油及微乳制剂等。所述的杀虫剂应用于防治作物害虫即刺吸式口器害虫,尤其是用于防治烟粉虱。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筛选出含有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的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组合物,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按照有效质量比9:1-1:1.5进行配比时,在防治蔬菜田烟粉虱时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或者相加作用,其中以9:1-7:3比例时的增效作用更为明显。本发明杀虫剂组合物低毒、低残留,适合用于蔬菜田烟粉虱的高效化学防治,同时对于蚜虫、蓟马等其它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兼治作用,此组合物可减少田间杀虫剂用量、减缓刺吸式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及 延长烟碱类杀虫剂的使用寿命等。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详细描述来进一步阐明本发明,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仅仅作示例说明。供试虫源及药剂
试验中采用的烟粉虱是本课题组于2012年采集自北京海淀区田间“圆杂16号”茄子上的烟粉虱种群,室内经生物型鉴定为Q型。配比筛选试验前于室内饲养超过3代,未接触任何杀虫剂。供试杀虫剂为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产品);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室内烟粉虱成虫毒力测定试验使用的寄主叶片由培育的无虫甘蓝οleraceaL.var.)苗上获取,品种为“京丰I号”。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Probit软件分析各浓度处理不同时间点烟粉虱的死亡比例,得出各药齐IJ及不同配比的斜率、LC5tl及其95%置信限等。空白对照的死亡率不能超过10%,否则视为失败,重复该试验。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不同配比共毒系数(CTC)的计算方法根据孙云沛法进行,分别各配比的单剂毒力指数(TI)、混剂(设为M)的实际及理论毒力指数(AT1、TTI),最后由ATI/TTI求得各配比的共毒系数(CTC)。根据共毒稀释CTC来判定二者是否存在增效作用。当CTC < 80时为拮抗作用,80 120为相加作用,> 120时为增效作用,而通常只有当CTC > 200的混配比,在实际生产上才被视为具有显著增效作用。防效试验调查获得的数据采用DPS v3.01专业版计算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单剂及其不同配比对烟粉虱成虫的相对防效,处理间差异显著性采用LSD法进行分析。计算方法见下面两个公式。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基数]X 100
防治效果(%)=[(处理的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的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的虫口减退率)]XlOO
实施例一:烟粉虱成虫室内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9:1 1:9的范围来测定其对烟粉虱成虫的联合毒力。在计算两种杀虫剂用量的基础上分别称取适量的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再加适量水将其溶解至所需浓度,即用于下面的琼脂浸叶法测定试验。烟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在玻璃指形管中进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玻璃指形管底部铺上1.8% 2%的琼脂2mL,待琼脂凝固后用吸水纸拭干管壁水汽。采集未施药的、平整的甘蓝无虫苗的叶片,用打孔器打出直径为22_的叶圆片,尽量避开粗大的叶脉处。试验设置5 7个浓度,并设清水空白对照,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配好药液后,每个圆叶片在不同浓度的药液内浸10秒,室温晾干后正面朝下平贴于管底。指形管管口朝下,轻拍停留有供试烟粉虱的叶片使烟粉虱成虫自由飞入,每管20 35头,用棉塞塞入2/3管长,保持与叶片距离不低于15mm。然后把指形管倒置放于光照培养箱,设置温度25± I°C,光周期为14h: 8h (L: D),48h后检查各管内烟粉虱的死亡数和存活数。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及二者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对烟粉虱的毒力测定具体结果见表I。表I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对烟粉虱的联合毒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是由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9:1-1:1.5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有效成分的质量比为9:1-7: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有效成分的质量比为9:1或4:1。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是可湿润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乳油或微乳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杀虫剂在防治刺吸式口器作物害虫中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其用于防治烟粉虱。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效成分是由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按照有效质量比9:1-1:1.5构成的杀虫剂及其应用,尤其是用于防治烟粉虱。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按所述配比混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或者相加作用,提高害虫尤其是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减少田间杀虫药剂的使用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文档编号A01N43/56GK103229780SQ20131014113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3日
发明者王少丽, 张友军, 吴青君, 谢文, 徐宝云, 刘小园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