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林翻耕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38851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林翻耕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竹林翻耕刀。

背景技术:
竹林翻耕是毛竹林高效经营的一个主要技术手段,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传统耕作手段,由于受山区地形条件限制和竹林翻耕自身具有地下竹鞭系统复杂、竹林立竹间隙较小等客观因素制,至今没有一种微小型机械可以替代原来的铁耙、锄头,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率效,以此降低经营者的生产成本,增加收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竹林翻耕刀,该竹林翻耕刀装在耕耘机上对竹林的林地进行翻耕时,不易被地下的竹鞭缠住。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竹林翻耕刀,包括套体,套体上间隔一段距离设置若干支撑块,每个支撑块设置4个刀片,4个刀片围绕支撑块的中心点环形排列,刀片由位于支撑块内的基部和位于支撑块外的弧形部组成,弧形部朝着垂直于支撑块的方向弯曲,相邻刀片的弧形部弯曲方向相反,基部的长度大于弧形部的弧长,弧 形部的端部与基部之间的夹角为133~137度,弧形部的整条侧边开设刃口,4个刀片的刃口均朝着同一的圆周方向。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块的数量为3块,每块支撑块平行设置,相邻支撑块旋转30度设置。作为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基部的长度是所述弧形部弧长的2倍。作为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4个刀片的基部两两垂直。本发明装在耕耘机上后,突破现有耕耘机的旋转刀具容易被地下竹鞭缠绕、卡死等关键技术,为竹林机械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去掉刀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去掉刀片后的左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刀片固定在支撑块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中耕耘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套体;2、支撑块;3、刀片;31、基部;32、弧形部;4、刃口;5、通孔;6、螺栓;7、耕耘机;8、刀架主轴;9、旋转刀具。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竹林翻耕刀,包括套体1,套体1上设置3块相互平行的支撑块2,每块支撑块2间隔16厘米,支撑块2呈方形,相邻支撑块2旋转30度设置。如图4~5所示,每个支撑块2设置4个刀片3,4个刀片3围绕支撑块2的中心点环形排列,刀片3由位于支撑块2内的基部31和位于支撑块2外的弧形部32组成,4个刀片3的基部31两两垂直,刀片3的基部31和支撑块2上开设有通孔5,螺栓6通过通孔5与螺母配合把刀片3固定在支撑块2上。刀片3的弧形部32朝着垂直于支撑块2的方向弯曲,相邻刀片3的弧形部32弯曲方向相反,基部31的长度大于弧形部32的弧长,基部31的长度为12厘米,弧形部32的弧形长度为6厘米,基部31的长度是弧形部32弧长的2倍。弧形部32的端部与基部31之间的夹角为133~137度,弧形部32的整条侧边开设刃口4,4个刀片3的刃口4均朝着同一的圆周方向。使用前,需要把竹林翻耕刀装在现有技术的耕耘机上。现有技术的耕耘机如图6所示,包括主体7,主体7的底部设置有刀架主轴8,刀架主轴8上固定有旋转刀具9。安装时,先把旋转刀具9卸下,装上竹林翻耕刀,现有技术的耕耘机一般具有2个旋转刀具9,则需要装上2个竹林翻耕刀,2个竹林翻耕刀对称设置的状态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耕耘机装上2个竹林翻耕刀后,刀架主轴8转动时带动竹林翻耕刀向前翻滚,左右各有1片刀3同时着地,形成前进抓力将泥土翻起。同时基部31长、弧形部32短的设计使片刀3具有强大的切割能力,能将碰到的竹鞭切断,当片刀3遇到竹鞭而未切断时,由于 刀片3端部呈弧形,弧形部32的端部与基部31之间的夹角α为133~137度,刀片3会从竹鞭部滑过,不被竹鞭套牢或卡死。本竹林翻耕刀配合耕耘机使用,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力效率。一台机器配1名操作工,每天翻耕竹林面积4~5亩,而人力每天只能翻耕面积0.3~0.33亩,工作效率是人工翻耕的10倍以上。另外,人工翻耕毛竹林,每人每天工资130元~140元,每亩生产成本400元;机械翻耕毛竹林,每亩人工工资40元,油料成本25元,机器折旧成本25元,合计90~100元。由此可节省生产成本300元,即竹农增收300元以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