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梨、冬小麦、春谷一年两种三收机械化立体栽培方法
【专利摘要】黄梨、冬小麦、春谷一年两种三收机械化立体栽培方法,属于经济作物与农作物混合种植领域,选择南北行向,水肥条件充足的红壤土质耕地,按4米宽为一种植带,划线定坑按2米株距用80—100厘米挖斗机挖坑翻土回填,施肥浇水、春季选黄梨优种:“玉露香”,盖黑地膜和白地膜;对4米带内在黄梨树的大空行施足农家肥,亩播0.3—0.4公斤“金谷2401”优种,不锄小苗,用8马力手扶拖拉机实施旋中耕,秋季收获后,及时施肥耕地,用山西小麦地膜覆盖机播种冬小麦12行,于第二年小麦起身后,按亩播量0.4公斤左右的8马力手扶播种机套种谷“金谷2401”浇水,不锄小苗。本发明可以实现年亩产200-300公斤粮食的产值效益。
【专利说明】黄梨、冬小麦、春谷一年两种三收机械化立体栽培方法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经济作物与农作物混合种植方法,具体涉及黄梨、冬小麦、春谷的栽培方法。
[0002]【背景技术】:
北方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无论是经济作物还是农作物,大都只能一年种一次,一年收一次,效益较低。无法实现种植业产量效益的最大化。
[0003]
【发明内容】
:
该技术是根据作物与作物之间的特性差异,所需的物质条件强弱差别,科学的利用平面与立体空间对其各自生长所需的营养供给,巧妙的发挥光、热、风、水、肥、气等营养源充分利用的最优化,去获得最大的各种植物的产量和效益。从中充分发挥机械化的主观能动性,去大大解放生产力。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选择南北行向,水肥条 件充足的红壤土质耕地,按4米宽为一种植带,划线定坑按2米株距用80—100厘米挖斗机挖坑翻土回填,施肥浇水、春季选黄梨优种:“玉露香”,盖黑地膜和白地膜,加强病防治和修剪管理。
[0005]对4米带内在黄梨树的大空行施足农家肥,按精播的方式,用大小播种机均可,亩播0.3-0.4公斤“金谷2401”优种,不锄小苗,用8马力手扶拖拉机实施旋中耕,秋季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后,及时施肥耕地,用山西小麦地膜覆盖机播种冬小麦12行,于第二年小麦起身后,按亩播量0.4公斤左右的8马力手扶播种机套种谷“金谷2401”浇水,不锄小苗。永久性形成一年两种三收。
[0006]此技术的最大优势是人为的根据各植物生长特性,保证了它们之间的营养所需。首先:是重点满足了黄梨的正常生长。其次:也全面满足了冬小麦的生长。再有:满足了谷子的正常生长。还有:节约投入30%,节省用工60%,科学而巧妙的人为技术增加土地利用率1-2倍。更为突出的是轻松实现年亩产600-700公斤粮食乃至更多的产值效益,全面实现粮食安全的国策以及种植业产量效益的最大化。
[0007]本模式广泛适用于我国北方各个黄梨产区。
[0008]实施例:
1、深耕:秋后立冬前日均气温在:TC以上的时间,选择南北行向,水肥条件充足的红壤土质耕地,深耕0.8米深。
[0009]2、划行:按4米为一种植带划行,两头留5.5米宽的大型农机调头边,。
[0010]3、施肥:重施动物粪便的农家肥,亩施肥8-10方,回填浇透水。
4、种植黄梨:在种植带行内栽黄梨树,按2米株距,随栽随覆盖地膜,每行两边各50厘米黑膜和1.2米白膜增温,梨优种选:“玉露香”。
[0011]5、种植谷子:两行黄梨树中可栽种谷子,亩播0.3-0.4公斤“金谷2401”优种,不锄小苗,用8马力手扶拖拉机实施旋中耕。
[0012]6、按大小行种植冬小麦:秋季收获谷子后,及时施肥耕地,在苹果树行的空地播冬小麦12行,(注意选择矮杆水地高产优质麦种)
7、种植谷子:第二年小麦起身后,按亩播量0.4公斤左右的8马力手扶播种机套种谷“金谷2401”浇水,不锄小苗。永久性形成一年两种三收。
[0013]8、收获:9月中旬收获谷子,9月下旬收获黄梨,第二年6月收获冬小麦。
[0014]9、休整:收获完毕 ,除秧平地休整。
【权利要求】
1.黄梨、冬小麦、春谷一年两种三收机械化立体栽培方法,选择南北行向,水肥条件充足的红壤土质耕地,按4米宽为一种植带,划线定坑按2米株距用80—100厘米挖斗机挖坑翻土回填,施肥浇水、春季选黄梨优种:“玉露香”,盖黑地膜和白地膜,加强病防治和修剪管理;对4米带内在黄梨树的大空行施足农家肥,按精播的方式,用大小播种机均可,亩播.0.3-0.4公斤“金谷2401”优种,不锄小苗,用8马力手扶拖拉机实施旋中耕,秋季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后,及时施肥耕地,用山西小麦地膜覆盖机播种冬小麦12行,于第二年小麦起身后,按亩播量0.4公斤左右的8马力手扶播种机套种谷“金谷2401”浇水,不锄小苗;永久性形成一年两种三收。
【文档编号】A01G17/00GK103703989SQ201310734999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吴太平, 刁书中, 韩建红 申请人: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