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脱粒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388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玉米脱粒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玉米脱粒机,涉及一种农用机械,解决现有玉米脱粒机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脱粒效果也不理想的问题。包括支架、进料斗、脱粒仓、出料斗和动力装置,所述脱粒仓由底板、挡板、脱粒板和压盖形成的脱粒仓腔体和置于其中的脱粒筒组成,脱粒筒上设置螺旋形且对称的第一脱粒筋,脱粒板上设置第二脱粒筋,压盖的末端上设置弹簧装置,所述挡板、脱粒板和压盖的内表面呈凹凸型。本实用新型的玉米脱粒装置能实现不同大小玉米的一次性脱粒,无需多段多次脱粒和筛网就能完成玉米粒和核的分离,脱粒效果好,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专利说明】一种玉米脱粒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机械,尤其是一种玉米脱粒机。
技术背景
[0002]传统的玉米脱粒机采用逐个进料和分次脱粒的方式,且压板采用的是多块压板加筛网过滤的方式。例如专利号为200920079479.7的玉米脱粒机,虽然解决了逐个进料及仓壳高度的自动调节的问题,但是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脱粒效果也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脱粒效果好的玉米脱粒机,解决现有玉米脱粒机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脱粒效果也不理想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玉米脱粒机,包括支架、进料斗、脱粒仓、出料斗和动力装置,支架上设置脱粒仓,进料斗和出料斗分别与脱粒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其中,所述脱粒仓由底板、挡板、脱粒板、脱粒筒和压盖组成,底板、挡板、脱粒板和压盖组合形成脱粒仓的腔体,脱粒筒设置于脱粒仓的腔体中,并与动力装置连接,底板的一端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与出料斗连通,脱粒筒上设置螺旋形且对称的第一脱粒筋,脱粒板上设置第二脱粒筋,压盖的末端上设置弹簧装置,所述挡板、脱粒板和压盖的内表面呈凹凸型。
[0006]具体地,所述弹簧装置包括弹簧件、下固定板、上固定板和调节杆,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板分别固定于弹簧件两端,下固定板固定设置在压盖上,上固定板上设置调节杆。
[0007]进一步地,所述玉米脱粒机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置在压盖的末端上方,机壳上设置与所述调节杆相匹配的通孔。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的末端设置手柄调节螺丝或者偏心凸轮。可以用手柄调节螺丝对调节杆进行调节,也可以用偏心凸轮对调节杆做档位调节。
[0009]具体地,在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分别固定设置挡板和脱粒板,压盖置于挡板和脱粒板上,组合形成脱粒仓的腔体。
[0010]具体地,在脱粒仓的进口端,压盖活动连接至挡板和脱粒板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脱粒仓的腔体通过挡板和脱粒板的两端固定至支架的横杆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脱粒筒的两端固定设置在支架的横杆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脱粒筋沿与脱粒筒平行的方向设置在脱粒板上。
[0014]进一步地,在出料斗的下端口还设置了玉米粒和玉米芯棒的粒棒分离装置。
[0015]具体地,所述压盖为弧形板。
[0016]进一步地,所述压盖的前端的高度大于末端的高度。
[0017]具体地,所述脱粒板和挡板均是由矩形板和弧形板连接组成。
[0018]进一步地,所述脱粒板和挡板两端的弧形板部分的弧度不同。
[0019]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玉米脱粒机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脱粒效果也不理想的问题,将挡板、脱粒板和压盖的内表面设置为呈凹凸型,即脱粒仓的腔体内表面呈凹凸型,结合压盖末端设置的弹簧装置,适应玉米的大小不一,实现不同大小玉米的一次性脱粒,无需多段多次脱粒和筛网就能完成玉米粒和核的分离,脱粒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的玉米脱粒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脱粒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玉米脱粒机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中A-A向的去掉进料斗的玉米脱粒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玉米脱粒机的压盖末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支架,2、进料斗,3、脱粒仓,4、出料斗,5、第一脱粒筋,6、第二脱粒筋,8、机壳,9、凹凸型,11、横梁,31、底板,32、挡板,33、脱粒板,34、脱粒筒,35、压盖,71、弹性件,72、下固定板,73、上固定板,74、调节杆,75、手柄调节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根据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玉米脱粒机,包括支架、进料斗、脱粒仓、出料斗和动力装置(图未视),支架上设置脱粒仓,进料斗和出料斗分别与脱粒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其中,所述脱粒仓由底板、挡板、脱粒板、脱粒筒和压盖组成,在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分别固定设置挡板和脱粒板,压盖活动连接至挡板和脱粒板上,组合形成脱粒仓的腔体。
[0027]所述脱粒板和挡板均是由矩形板部分和弧形板部分连接组成,且脱粒板和挡板两端的弧形板部分的弧度不同,所述压盖为弧形,且压盖前端的高度大于末端的高度,将弧度大的脱粒板和挡板的端部相对设置,压盖前端活动连接至弧度大的脱粒板和挡板的端部,使脱粒仓的腔体整体上呈前端端口大,末端端口小的形状,且是一个逐渐过渡的形式。
[0028]通过挡板和脱粒板的两端固定至支架的横杆上,将脱粒仓的腔体设置在支架上,将脱粒筒的两端固定设置在支架的横杆上并将脱粒筒置于脱粒仓的腔体中,脱粒筒与动力装置连接,动力装置给脱粒筒提供旋转动力。
[0029]所述脱粒筒上设置螺旋形且对称的第一脱粒筋,脱粒板上沿与脱粒筒平行的方向设置第二脱粒筋,第一脱粒筋与第二脱粒筋相互作用完成玉米粒和玉米芯棒的分离。
[0030]所述位于脱粒仓末端的底板的端部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与出料斗连通,用于将脱粒后的玉米粒和玉米芯棒输出,在出料斗的下端口还设置了玉米粒和玉米芯棒的粒棒分离装置,用于将玉米粒和玉米芯棒分离,并收集玉米粒。[0031]所述压盖的末端上固定设置弹簧装置,用于调节压盖与脱粒筒间的距离,以及压盖上下移动的活动幅度。
[0032]所述压盖的内表面呈凹凸型,所述凹凸型中凹型可以与玉米棒的形状相一致,适应玉米的大小不一,实现不同大小玉米的一次性脱粒的目的。
[0033]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玉米脱粒机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与弹簧装置相配合实现弹性功能,在所述压盖的末端上方设置机壳,机壳上设置通孔,所述弹簧装置包括弹簧件、下固定板、上固定板和调节杆,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板分别固定于弹簧件两端,下固定板固定设置在压盖上,上固定板上设置调节杆,调节杆与机壳上的通孔相匹配。调节杆由通孔穿出,为了便于旋拧调节杆,可以在调节杆的末端设置手柄螺丝进行调节,或者在调节杆末端设置偏心凸轮做档位调节,方便地调节压盖与脱粒筒间的距离,以及压盖上下移动的活动幅度,适应玉米的大小不一,避免玉米芯棒被碾碎。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玉米脱粒机,包括支架、进料斗、脱粒仓、出料斗和动力装置,支架上设置脱粒仓,进料斗和出料斗分别与脱粒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仓由底板、挡板、脱粒板、脱粒筒和压盖组成,底板、挡板、脱粒板和压盖组合形成脱粒仓的腔体,脱粒筒设置于脱粒仓的腔体中,并与动力装置连接,底板的一端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与出料斗连通,脱粒筒上设置螺旋形且对称的第一脱粒筋,脱粒板上设置第二脱粒筋,压盖的末端上设置弹簧装置,所述挡板、脱粒板和压盖的内表面呈凹凸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装置包括弹簧件、下固定板、上固定板和调节杆,下固定板和上固定板分别固定于弹簧件两端,下固定板固定设置在压盖上,上固定板上设置调节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置在压盖的末端上方,机壳上设置与所述调节杆相匹配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的末端设置手柄调节螺丝或者偏心凸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分别固定设置挡板和脱粒板,压盖置于挡板和脱粒板上,组合形成脱粒仓的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在脱粒仓的进口端,压盖活动连接至挡板和脱粒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6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脱粒筋沿与脱粒筒平行的方向设置在脱粒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在出料斗的下端口还设置了玉米粒和玉米芯棒的粒棒分离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2、3、6或8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为弧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玉米脱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的前端的高度大于末端的高度。
【文档编号】A01F11/06GK203424011SQ201320510535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1日
【发明者】宋国民 申请人:宋国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