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109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所述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和后围栏,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和右围栏,所述水稻育秧盘还设有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所述底土用于承载水稻种子的生长,所述底土经过脊状结构滑入到钵后,所述水稻种子也通过脊状结构滑到底土之上,所述若干排脊状结构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条形排列,进而实现有序的条播。由于相邻两排钵之间设置有脊状结构,脊状结构能将两排钵体内种子按条形间隔开来,因此脊状结构的设置能在目前撒播条件下实现条形播种,在降低播量的同时,使种子适当集中。
【专利说明】水稻育秧盘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水稻育秧盘,尤其涉及ー种可以用于条播的水稻育秧盘。【背景技术】
[0002]目前水稻以盘式育苗方式为主。为了降低机插过程中的漏秧率,育苗用种量往往过度增加,导致水稻秧苗群体密度过大,秧苗素质低,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播量是培育水稻壮苗的重要手段,然而水稻播量下降后会导致秧苗密度降低,引起水稻机械移栽过程中空穴率増加。条播方式通风性好,采光合理,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水稻秧苗的生长,是解决培育壮苗和降低空穴率的途径之一。然而,条播的播种方法却是实现条播栽培的技术难点。
[0003]现有技术请參看2012年5月16日公开的CN102640677A号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水稻育秧盘,这种水稻育秧盘由于相互之间的钵紧密的排列在一起,没办法实现条播。
[0004]鉴于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ー种水稻育秧盘的改进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水稻育秧盘,所述水稻育秧盘能够实现条形播种。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所述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和后围栏,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和右围栏,所述水稻育秧盘还设有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所述底土用于承载水稻种子的生长,所述底土经过脊状结构滑入到钵后,所述水稻种子也通过脊状结构滑到底土之上,所述若干排脊状结构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条形排列,进而实现有序的条播。
[0008]进ー步地,每条所述脊状结构包括若干个分开设置的脊状横梁,每个脊状横梁分别与其两侧的两个钵相对应。
[0009]进ー步地,在脊状横梁排列方向上,每个脊状横梁均向内收缩,相邻两个脊状横梁之间形成中间缝,所述中间缝与钵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0010]进ー步地,所述脊状横梁包括第一倾斜梁、第二倾斜梁、及由第一倾斜梁和第二倾斜梁顶部相交形成的顶脊,所述顶脊位于钵的上方。
[0011]进ー步地,所述脊状结构的高度最多为围栏高度的I / 3。
[0012]进ー步地,每个所述钵中设有若干水孔。
[0013]进ー步地,所述钵具有钵底、钵侧壁、及由钵底和钵侧壁围成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从上到下的内径逐渐减小。
[0014]进ー步地,所述钵的开ロ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当钵的开ロ为圆形时,所述钵的开ロ直径不超过lcm。[0015]进ー步地,所述钵的直径小于lcm。
[0016]进ー步地,所述前围栏与后围栏的长度介于58?60cm之间,所述左围栏和右围栏的长度介于28?30cm之间。
[00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为:由于相邻两排钵之间设置有脊状结构,脊状结构能将两排钵体内种子按条形间隔开来,因此能在目前撒播条件下实现条形播种,在降低播量同时,使种子适当集中;播量降低和条形生长条件有利于健壮秧苗,健壮的秧苗有利于增加产量、改善水稻品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水稻育秧盘的示意图。
[0019]图2是符合本实用新型水稻育秧盘ー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0]图3是符合本实用新型水稻育秧盘另ー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1]图4是图2中所示水稻育秧盘的部分放大图。
[0022]图5是图1所示水稻育秧盘的正视图。
[0023]图6是图3所示水稻育秧盘的正视图。
[0024]其中:1.钵,11.钵底,12.钵侧壁,13.收容腔,14.水孔,21.前围栏,22.后围栏,
23.左围栏,24.右围栏,3.脊状结构,30.脊状横梁,301.中间缝,31.第一倾斜梁,32.第二倾斜梁,33.顶脊。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ー步说明。
[0026]如图1和图5所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1、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及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3。
[0027]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21和后围栏22,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23和右围栏
24。前围栏21的长度大于左围栏23的长度,前围栏21、后围栏22、左围栏23、及右围栏24围成一矩形围栏。目前秧盘规格主要为了适应插秧机械的需要,插秧机一般通用58?60cm长边和28?30cm短边的毯状秧块(也就是育完秧后,从秧盘中揭下来的那个带着秧苗和土的片状结构)。以后插秧机改进了,需要毯状秧块大小改变了,设计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秧盘大小。
[0028]如图1所示,钵I具有钵底11、钵侧壁12、及由钵底11和钵侧壁12围成的收容腔13,收容腔13从上到下的内径逐渐减小,收容腔13主要用于装底土,内径逐渐减小主要利于揭盘方便。
[0029]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钵I中设有若干水孔14。钵I的开ロ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当钵I的开ロ为圆形时(图2),所述钵I的开ロ直径不超过1cm,当然钵I的开ロ小于Icm成条效果会更好些。
[0030]如图4、图6和图7所示,每条所述脊状结构3包括若干个分开设置的脊状横梁30,每个脊状横梁30分别与其两侧的两个钵I相对应。在脊状横梁30排列方向上,每个脊状横梁30均向内收缩,相邻两个脊状横梁30之间形成中间缝301,所述中间缝301与钵I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0031]如图1所示,脊状横梁30的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其顶部也可以略有弧度。脊状横梁30包括第一倾斜梁31、第二倾斜梁32、及由第一倾斜梁31和第二倾斜梁32顶部相交形成的顶脊33。顶脊33位于钵I的上方,第一倾斜梁31和第二倾斜梁32的倾斜方向相互交错。脊状横梁30的高度绝对不可以超过围栏高度,一般应该小于围栏高度的I / 3,否则过高,秧苗之间分隔,形成不了ー张完整的毯状秧块。
[0032]育秧时,通过机械在秧盘中撒入底土,底土经过秧盘中的脊状结构3滑入每个钵I底部,底土厚度一般与钵I深持平,浇透水后,通过撒播机械播种,水稻种子亦通过脊状结构3滑入每条底土之上,使种子按秧盘结构形成有规则的条状摆放,最后将覆土盖在整个盘体上。在秧苗生长过程中,下部的根分条分块聚在一起,上部分根在顶部中生长使整盘苗连成一片,满足机械插秧的要求。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相邻两排钵I之间设置有脊状结构3,脊状结构3能将两排钵I内种子间隔开来,因此脊状结构3的设置能在目前撒播条件下实现条形播种,在降低播量同时,使种子适当集中;播量降低和条形生长条件有利于健壮秧苗,健壮的秧苗有利于增加产量、改善水稻品质。
[0034]目前插秧机一般横向取秧次数为17次或18次,要想真正实现降低播量,还需要改进插秧机械。通过改变插秧机械的横向取秧次数,可以设计14、15、16、17、18等不同条数。
[003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所述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和后围栏,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和右围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育秧盘还设有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所述底土用于承载水稻种子的生长,所述底土经过脊状结构滑入到钵后,所述水稻种子也通过脊状结构滑到底土之上,所述若干排脊状结构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条形排列,进而实现有序的条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脊状结构包括若干个分开设置的脊状横梁,每个脊状横梁分别与其两侧的两个钵相对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在脊状横梁排列方向上,每个脊状横梁均向内收缩,相邻两个脊状横梁之间形成中间缝,所述中间缝与钵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横梁包括第一倾斜梁、第二倾斜梁、及由第一倾斜梁和第二倾斜梁顶部相交形成的顶脊,所述顶脊位于钵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结构的高度最多为围栏高度的I / 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钵中设有若干水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钵具有钵底、钵侧壁、及由钵底和钵侧壁围成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从上到下的内径逐渐减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钵的开ロ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当钵的开ロ为圆形时,所述钵的开ロ直径不超过lc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钵的直径小于lc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栏的长度大于左围栏的长度,前围栏、后围栏、左围栏、及右围栏围成一矩形围栏。
【文档编号】A01G9/10GK203446282SQ201320586488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发明者】萧长亮, 赵姝, 沈巧梅, 孙桂芳, 王安东, 李春光, 王士强, 余秋竹, 王贺, 孔宇, 赵黎明, 杜明, 解保胜, 那永光, 高中超, 黄文功, 邵彦宾, 陈秋雪, 孙刚 申请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