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98097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的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农村,用水稻插秧机已经很普遍,有条件的农村,机械化作业的程度很高,特别是在水稻播种,许多地方都是采用机械化育秧,如采用水稻插秧机或采用抛秧插种时,都需用秧盘育秧,它不但省工时,而且优质高产,但是,现在的育秧大棚等集中化程度高,无法适应小面积田块的水稻育秧,而且,现在小范围水稻育秧方法装置均不统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采光、通风、温度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采用上支柱和下支柱,可以在晚上把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叠放起来,实现了保持温度和节省空间的目的;采用方形套筒,可以在育秧箱体的四周上下滑动,起到了防风和支撑的作用,并且在育秧结束后,可以方便的取出秧苗,使秧苗不受损伤且根部带土,提高成活率;采用凸台、按钮、连接板和弹簧管,实现了对方形套筒的定位;采用支杆、弹簧片,可以方便的覆盖或收起塑料薄膜,完成对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保温和通风功能;采用挡板,可以对支杆进行定位,使塑料薄膜覆盖在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上方;采用温度计,可以方便的观察到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内部的温度,方便农民及时采取措施。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育秧箱体、方形套筒、育秧盘、凸台、按钮、连接板、弹簧管、转轴、弹簧片、支杆;育秧箱体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下支柱;育秧箱体的上方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上支柱;上支柱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与下支柱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重合;育秧箱体的外壁与方形套筒的内壁配合;育秧箱体的底部中心位置开有A矩形空腔;育秧箱体的底部两侧均开有B矩形空腔;育秧箱体的上方固定安装育秧盘;弹簧管的一端与B矩形空腔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弹簧管的另一端与连接板的中部固定连接;连接板的上端与凸台固定连接;连接板的下端与按钮固定连接;凸台和按钮均设置于育秧箱体的两侧外壁中间位置;方形套筒的内壁嵌有温度计?’方形套筒的侧壁上方开有凹槽;支杆的两端固定安装有与凹槽相配合的滑块;方形套筒的一侧外壁上端固定安装有半圆形套管;半圆形套管的顶端开有条形槽;转轴的两端与半圆形套管的两侧壁中心固定连接;转轴的中部设置有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的一端通过条形槽与支杆的一侧固定连接;弹簧片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弹簧片的另一端与半圆形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方形套筒的一侧顶端均匀设置有两个挡板。
[0005]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凸台伸出育秧箱体外壁的长度和方形套筒的侧壁厚度相等。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上支柱和下支柱,可以在晚上把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叠放起来,实现了保持温度和节省空间的目的;2、采用方形套筒,可以在育秧箱体的四周上下滑动,起到了防风和支撑的作用,并且在育秧结束后,可以方便的取出秧苗,使秧苗不受损伤且根部带土,提高成活率;3、采用凸台、按钮、连接板和弹簧管,实现了对方形套筒的定位;4、采用支杆、弹簧片,可以方便的覆盖或收起塑料薄膜,完成对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保温和通风功能;5、采用挡板,可以对支杆进行定位,使塑料薄膜覆盖在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上方;6、采用温度计,可以方便的观察到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内部的温度,方便农民及时采取措施。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0008]图2为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结构示意图下视图;
[0009]图3为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0010]图4为弹簧管和连接板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1]图5为半圆形套管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育秧箱体;2、方形套筒;3、育秧盘;4、上支柱;5、下支柱;6、凸台;7、按钮;8、连接板;9、弹簧管;10、A矩形空腔;11、B矩形空腔;12、半圆形套管;13、转轴;14、塑料薄膜;15、弹簧片;16、凹槽;17、滑块;18、支杆;19、条形槽;20、温度计;21、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0014]【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5所不,包括育秧箱体1、方形套筒2、育秧盘3、凸台6、按钮7、连接板8、弹簧管9、转轴13、弹簧片15、支杆18 ;育秧箱体I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下支柱5 ;育秧箱体I的上方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上支柱4 ;上支柱4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与下支柱5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重合;育秧箱体I的外壁与方形套筒2的内壁配合;育秧箱体I的底部中心位置开有A矩形空腔10 ;育秧箱体I的底部两侧均开有B矩形空腔11 ;育秧箱体I的上方固定安装育秧盘3 ;弹簧管9的一端与B矩形空腔1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弹簧管9的另一端与连接板8的中部固定连接;连接板8的上端与凸台6固定连接;连接板8的下端与按钮7固定连接;凸台6和按钮7均设置于育秧箱体I的两侧外壁中间位置;方形套筒2的内壁嵌有温度计20 ;方形套筒2的侧壁上方开有凹槽16 ?’支杆18的两端固定安装有与凹槽16相配合的滑块17 ;方形套筒2的一侧外壁上端固定安装有半圆形套管12 ;半圆形套管12的顶端开有条形槽19 ;转轴13的两端与半圆形套管12的两侧壁中心固定连接;转轴13的中部设置有塑料薄膜14 ;塑料薄膜14的一端通过条形槽19与支杆18的一侧固定连接;弹簧片15的一端与转轴13固定连接;弹簧片15的另一端与半圆形套管12的内壁固定连接;方形套筒2的一侧顶端均匀设置有两个挡板21 ;凸台6伸出育秧箱体I外壁的长度和方形套筒2的侧壁厚度相等。
[0015]使用时,在育秧盘3中培育水稻秧苗,通过观察温度计20的示数,决定覆盖塑料薄膜14或通风换气,在育秧结束后,放下方形套筒2,取出秧苗;采用上支柱4和下支柱5,在晚上把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叠放起来,实现了保持温度和节省空间的目的;采用方形套筒2,在育秧箱体I的四周上下滑动,起到了防风和支撑的作用,并且在育秧结束后,方便的取出秧苗,使秧苗不受损伤且根部带土,提高成活率;采用凸台6、按钮7、连接板8和弹簧管9,实现了对方形套筒2的定位;采用支杆18、弹簧片15,方便的覆盖或收起塑料薄膜14,完成对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保温和通风功能;采用挡板21,对支杆18进行定位,使塑料薄膜14覆盖在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的上方;采用温度计20,观察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内部的温度,方便农民及时采取措施。
[0016]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育秧箱体(I)、方形套筒(2)、育秧盘(3)、凸台(6)、按钮(7)、连接板(8)、弹簧管(9)、转轴(13)、弹簧片(15)、支杆(18);育秧箱体(I)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下支柱(5);育秧箱体(I)的上方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上支柱(4);上支柱(4)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与下支柱(5)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重合;育秧箱体(I)的外壁与方形套筒(2)的内壁配合;育秧箱体(I)的底部中心位置开有A矩形空腔(10);育秧箱体(I)的底部两侧均开有B矩形空腔(11);育秧箱体(I)的上方固定安装育秧盘(3);弹簧管(9)的一端与B矩形空腔(1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弹簧管(9)的另一端与连接板(8)的中部固定连接;连接板(8)的上端与凸台(6)固定连接;连接板(8)的下端与按钮(7)固定连接;凸台(6)和按钮(7)均设置于育秧箱体⑴的两侧外壁中间位置;方形套筒(2)的内壁嵌有温度计(20);方形套筒(2)的侧壁上方开有凹槽(16);支杆(18)的两端固定安装有与凹槽(16)相配合的滑块(17);方形套筒(2)的一侧外壁上端固定安装有半圆形套管(12);半圆形套管(12)的顶端开有条形槽(19);转轴(13)的两端与半圆形套管(12)的两侧壁中心固定连接;转轴(13)的中部设置有塑料薄膜(14);塑料薄膜(14)的一端通过条形槽(19)与支杆(18)的一侧固定连接;弹簧片(15)的一端与转轴(13)固定连接;弹簧片(15)的另一端与半圆形套管(12)的内壁固定连接;方形套筒(2)的一侧顶端均匀设置有两个挡板(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凸台(6)伸出育秧箱体(I)外壁的长度和方形套筒(2)的侧壁厚度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的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育秧箱体、方形套筒、育秧盘、凸台、按钮、连接板、弹簧管、转轴、弹簧片、支杆;育秧箱体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下支柱;育秧箱体的上方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上支柱;上支柱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与下支柱在竖直方向上的轴线位置重合;育秧箱体的外壁与方形套筒的内壁配合;采用上支柱和下支柱,可以在晚上把一种新型水稻育秧装置叠放起来,实现了保持温度和节省空间的目的;采用方形套筒,可以在育秧箱体的四周上下滑动,起到了防风和支撑的作用,并且在育秧结束后,可以方便的取出秧苗,使秧苗不受损伤且根部带土,提高成活率。
【IPC分类】A01G9/10
【公开号】CN204907333
【申请号】CN201520616661
【发明人】迟铭, 方兆伟, 刘艳, 李健, 王宝祥, 杨波, 刘金波, 秦德荣, 徐大勇
【申请人】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