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水稻插秧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1714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手动水稻插秧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包括:前浮船,后浮船,牵引手柄,推拉杆,秧箱,插秧机构,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插秧机构中设置了分秧针,脱秧片,在支架上设置了滑动配合部件,同时设置了纵向送苗机构和秧箱横向移动机构,结构简单,体积轻巧,株距可按需要随意调节,避免了人工插秧深浅不一的问题,同时对秧苗长短、大小要求不严,本实用新型对土质,地块形状的适应范围广,不论田面是否平整,任何土质均可使用,不淤苗,不漏苗,省工省力,特别适合大型插秧机不能作业的地块,方便耐用,本实用新型可连续插秧,操作轻松,易于维修,每人每天可插秧0.5—0.7公顷,避免了人工高强度作业的劳累,生产更便捷,更高效,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手动水稻插秧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具体涉及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水稻插秧机也多种多样,有大中型机动水稻插秧机,也有小型人力水稻插秧机,大中型机械水稻插秧机造价高,效率高,主要适用于大块田地插秧,不适合小块田地,不规则田块及易陷车地块插秧,同时对秧龄和秧高要求严,还容易出现飘秧,缺穴等问题,因此需要人工进行补苗。现有的小型人力插秧机,操作繁琐,每插完秧箱上的一行秧苗还需要停止插秧,空推操纵杆实现纵向送秧工作,不方便操作,近年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多数都外出务工,所以每年水稻插秧时,非常缺乏劳动力,时常出现水稻秧苗不能按时移栽的现象,因此稻农们非常期望有一种适应面广,便于人力操作,价格低廉的小型手动水稻插秧机问世,以解决水稻插秧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质量好,造价低廉,适合中小地块使用的小型手动水稻插秧机。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包括:前浮船,后浮船,牵引手柄,推拉杆,秧箱,插秧机构,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前、后浮船相固接,牵引手杆经摩擦盒螺接固定在前浮船上,推拉杆和插秧机构及横梁与支臂的一端相铰接,支臂的另一端与前浮船相铰接,后浮船上固定设置支架,支架上设置移箱角铁,移箱上滑轮设置在移箱角铁两侧,支架前面设有秧门角铁,移箱下滑轮设置在秧门角铁后面的支架上,秧箱的后面设置上滑杠和下滑杠,与移箱滑轮相配合,秧箱横向移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秧苗的纵向进给机构设置在秧箱上。
[0005]所述的插秧机构包括分秧针、脱秧片,导套,连动杆,止点,回位弹簧,导套座,横梁,支臂,推拉杆,摩擦盒,连杆,分秧针及导套螺接固定在导套座上,导套座固接设置在横梁上,脱秧片滑动设置在导套内,连动杆设置在横梁的支点上,一端与脱秧片相连接,另一端和止点活动接触,横梁的支点上设置回位弹簧,连杆的上端和横梁相铰接,下端与摩擦盒相铰接,摩擦盒固定设置在牵引手杆下端。
[0006]所述的支臂与前浮船铰接处设置回位弹簧。
[0007]所述的秧苗纵向进给机构包括转动辊,送秧带,棘轮,棘爪,棘爪控制杆,导向轮,拉线,摆杆,摆杆架,回位弹簧和横梁,送秧带包绕转动辊并设置在秧箱上,转动辊轴上设置棘轮,棘爪控制杆的一端设置棘爪并与棘轮相配合,棘爪控制杆的另一端与拉线及回位弹簧相铰接,回位弹簧上端固定在秧箱上,拉线的下端固定在摆杆上,摆杆的一端与摆杆架相铰接,另一端与横梁上的触块活动接触。
[0008]所述的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包括秧箱,横梁,连动杆,拉杆,回位拉簧,棘轮,棘爪,链轮,链条,秧箱连动板,销轴,止爪,横梁的一端与连动杆活动接触,连动杆与支架相铰接,拉杆下端与回位拉簧的下端及连动杆相铰接,回位弹簧上端与支架的上端相铰接,拉杆的上端与棘爪相铰接,棘爪与棘轮相配合,棘轮的另一侧设置止爪,棘轮和链轮同轴设置在移箱角铁内,链条与两链轮相配合,链条上活动设置一长销轴,与秧箱连动板上设置的条形孔相配合,秧箱连动板上设置滑轮,和移箱角铁上设置的滑道滑动配合,秧箱连动板与秧箱相螺接。
[0009]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插秧机构中设置了分秧针,脱秧片,在支架上设置了滑动配合部件,同时设置了纵向送苗机构和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在秧箱横向移动机构中设置了棘轮,棘爪和止爪,秧箱联动板、链轮、链条和传动销轴,结构简单,体积轻巧,株距可按需要随意调节,避免了人工插秧深浅不一的问题,同时对秧苗长短、大小要求不严,本实用新型对土质,地块形状的适应范围广,不论田面是否平整,任何土质均可使用,不淤苗,不漏苗,省工省力,特别适合大型插秧机不能作业的地块,方便耐用,本实用新型可连续插秧,操作轻松,易于维修,每人每天可插秧0.5-0.7公顷,避免了人工高强度作业的劳累,生产更便捷,更高效,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2]图2为图1的俯视视图;
[0013]图3为图1的A向视图;
[0014]图4为I的B向放大视图;
[0015]图5为图1的C一C向视图;
[0016]图6为图1的E放大视图;
[0017]图7为图1的B向展开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包括:前浮船1,后浮船21,牵引手柄5,推拉杆6,秧箱12,插秧机构,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浮船相固接,牵引手杆经摩擦盒(26)螺接固定在前浮船上,推拉杆及插秧机构及横梁(49)与支臂(2)相铰接,支臂与前浮船相铰接,后浮船上固定设置支架(20),支架上设置移箱角铁(13),移箱上滑轮(16)设置在移箱角铁两侧,支架前面设有秧门角铁(24),移箱下滑轮(22)设置在秧门角铁后面的支架上,秧箱的后面设置上滑杠和下滑杠,与移箱滑轮相配合,秧箱横向移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秧苗的纵向进给机构设置在秧箱上。
[0019]所述的插秧机构包括分秧针8、脱秧片3,导套36,连动杆34,止点33,回位弹簧,导套座7,横梁49,支臂2,推拉杆6,摩擦盒26,连杆25,分秧针及导套螺接固定在导套座上,导套座固接设置在横梁上,脱秧片滑动设置在导套内,连动杆设置在横梁的支点上,一端与脱秧片相连接,另一端和止点活动接触,横梁的支点上设置回位弹簧,连杆的上端和横梁相铰接,下端与摩擦盒相铰接,摩擦盒固定设置在牵引手杆下端。
[0020]所述的支臂与前浮船铰接处设置回位弹簧31。
[0021]所述的秧苗纵向进给机构包括转动辊,送秧带19,棘轮,棘爪,棘爪控制杆41,导向轮,拉线9,摆杆45,摆杆架50,回位弹簧和横梁49,送秧带包绕转动辊并设置在秧箱上,转动辊轴上设置棘轮,棘爪控制杆41的一端设置棘爪并与棘轮相配合,另一端与拉线及回位弹簧相铰接,回位弹簧上端固定在秧箱12上,拉线的下端固定在摆杆45上,摆杆的一端与摆杆架相铰接,另一端与横梁上的触块46活动接触。
[0022]所述的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包括秧箱12、横梁49,连动杆23,拉杆18,回位拉簧17,棘轮15,棘爪27,链轮14,链条,秧箱连动板51,销轴11,止爪28,横梁的一端与连动杆活动接触,连动杆与支架20相铰接,拉杆下端与回位拉簧的下端及连动杆相铰接,回位弹簧上端与支架的上端相铰接,拉杆的上端与棘爪相铰接,棘爪与棘轮相配合,棘轮的另一侧设置止爪,棘轮和链轮同轴设置在移箱角铁内,链条与两链轮相配合,链条上活动设置一长销轴,与秧箱连动板上设置的条形孔相配合,秧箱连动板上设有滑轮,和移箱角铁上设置的滑道滑动配合,秧箱连动板与秧箱相螺接。
[0023]本实用新型只需要用左手拉动牵引杆向后移动和右手操纵推拉杆配合,根据移动速度决定株距,右手向下推动推拉杆,分秧针8将秧苗从秧门取下,将秧苗放入泥土中,脱秧片在联动杆的作用下把秧苗压入泥土中,完成插秧工作,同时横梁49压动连动杆23和拉杆18带动棘爪动作,使棘轮和链轮转动90度,拉动链条带动秧箱横向移动一个位置,每压下一次推拉杆,完成一次插秧工作,插完17穴秧苗即秧箱上的一行秧苗结束,同时链条上设置的带动秧箱横向移动的销轴11,使秧箱换向移动插秧,完成横向移箱,每当秧箱移动到两侧极限处,横梁上的触块46压动摆杆45,下一行秧苗自动下移完成秧苗纵向进给工作,如此推拉推拉干,插秧机可连续不间断进行插秧工作,无需空推推拉杆进行换向和秧苗换行。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动水稻插秧机,该机包括:前浮船(1),后浮船(21),牵引手柄(5),推拉杆(6 ),秧箱(12 ),插秧机构,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前、后浮船相固接,牵引手杆经摩擦盒26螺接固定在前浮船上,推拉杆和插秧机构及横梁49与支臂2的一端相铰接,支臂的另一端与前浮船相铰接,后浮船上固定设置支架20,支架上设置移箱角铁13,移箱上滑轮16设置在移箱角铁两侧,支架前面设有秧门角铁24,移箱下滑轮22设置在秧门角铁后面的支架上,秧箱的后面设置上滑杠和下滑杠,与移箱滑轮相配合,秧箱横向移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秧苗的纵向进给机构设置在秧箱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秧机构包括分秧针(8)、脱秧片(3),导套(36),连动杆(34),止点(33),回位弹簧,导套座(7),横梁(49),支臂(2),推拉杆(6),摩擦盒(26),连杆(25),分秧针及导套螺接固定在导套座上,导套座固接设置在横梁上,脱秧片滑动设置在导套内,连动杆设置在横梁的支点上,一端与脱秧片相连接,另一端和止点活动接触,横梁的支点上设置回位弹簧,连杆的上端和横梁相铰接,下端与摩擦盒相铰接,摩擦盒固定设置在牵引手杆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臂与前浮船铰接处设置回位弹簧(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苗纵向进给机构包括转动棍,送秧带(19),棘轮,棘爪,棘爪控制杆(41),导向轮,拉线(9),摆杆(45),摆杆架(50),回位弹簧和横梁(49),送秧带包绕转动辊并设置在秧箱上,转动辊轴上设置棘轮,棘爪控制杆(41)的一端设置棘爪并与棘轮相配合,另一端与拉线及回位弹簧相铰接,回位弹簧上端固定在秧箱(12)上,拉线的下端固定在摆杆(45)上,摆杆的一端与摆杆架相铰接,另一端与横梁上的触块(46)活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箱横向移动机构包括秧箱(12)、横梁(49),连动杆(23),拉杆(18),回位拉簧(17),棘轮(15),棘爪(27),链轮(14),链条,秧箱连动板(51),销轴(11),止爪(28),横梁的一端与连动杆活动接触,连动杆与支架(20)相铰接,拉杆下端与回位拉簧的下端及连动杆相铰接,回位弹簧上端与支架的上端相铰接,拉杆的上端与棘爪相铰接,棘爪与棘轮相配合,棘轮的另一侧设置止爪,棘轮和链轮同轴设置在移箱角铁内,链条与两链轮相配合,链条上活动设置一长销轴,与秧箱连动板上设置的条形孔相配合,秧箱连动板上设有滑轮,和移箱角铁上设置的滑道滑动配合,秧箱连动板与秧箱相螺接。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3575065SQ201320793364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赵亚利, 李祥东, 王丽艳, 黄玉范, 张小梅, 陈婧, 刘雷, 刘智影, 王春华, 马文荣 申请人:黑龙江省伽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