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007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基于环保设计的池塘健康养殖系统,包括水产主养健康养殖池塘和通过水管依次连接的植物滤池、生物滤池和增氧池组成;其特征在于:植物滤池的进水口与养殖池的排水口相连,生物滤池的进水口与植物滤池的排水口相连,增氧池的排水口与养殖池的进水口相连,组成模块化的循环水池塘养殖生态装置。
【专利说明】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属于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循环水养殖是渔业生产中工业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高、 节水、节地、节能减排的特点。工业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 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运行模式,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由粗放型养殖模式向现代化 工业化养殖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它不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更 主要的是有效转变渔业生产方式,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快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池塘养殖,以其面积、产量在总量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我 国水产养殖的主要部分。近些年来,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观念,过度追求眼前经济效 益,盲目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导致大量的高蛋白饲料的残饵和鱼类排泄物在养殖环境中 积累,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坏,这不仅造成减产,甚至大面积爆发鱼病,给渔业生产造成极 大损失。另外由于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基本上都是开放性的,其生产粗放,水资源浪费,养 殖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在池塘养殖投喂的湿饲料中,有 5?10%未被鱼类食用;而被鱼类食用消化的饲料中又有25?30%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自 然和人为输入的氮、磷除仅一部分以养殖品种输出外,至少有50 %富集为池塘沉积物。在这 种环境中养殖的鱼类,进入市场之后,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而研究和推广 一种有效缓解水环境压力的池塘健康养殖系统迫在眉睫。
[0003] 目前,国内工厂化养殖面积约800万平方米,其中循环水养殖仅有40万平方米,其 余多为流水养殖。流水养殖方式在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的同时,养殖废水的无序排放,造成 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因此流水养殖急需升级改造,循环水养殖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目前我 国的循环水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都存在着技术繁琐复杂、投资成本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循环水养殖的快速发展。
[0004]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1?效循环养殖系统。
[0006] 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塘和通过水管依次连接的植物滤池、生 物滤池、缓冲调节池、气浮池和对水体进行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植物滤池的进水 口与养殖池的排水口相连,生物滤池的进水口与植物滤池的排水口相连,水质优化池通过 进水管与所述养殖池相连,组成模块化的循环水池塘养殖生态装置,所述养殖池中央坚直 设有可分层取水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通过总回水管路与所述缓冲调节池相连,所述养殖 池的池底中央设有颗粒物汇集排除器,所述养殖池塘可分为2个或多个串联,各池塘东西 走向,面积2亩,池深2. 5米,配有底层增氧设施、叶轮式增氧设施和换水设备,保证水体有 充足的溶解氧。该池塘可分为网箱养殖区、粪便收集区和净化区3部分。所述养殖池塘之 间通过涵管相互串联,涵管位于池埂底部,在涵管的前一端进水口插一立管,立管顶部增设 短套管用以调控水位,所述排水管的中上部开有数个坚缝或圆孔。
[0007] 所述的池塘健康养殖系统,所述养殖池塘之间通过涵管相互串联,涵管位于池埂 底部。在涵管的前一端进水口插一立管,立管顶部增设短套管用以调控水位;为防止鱼苗串 塘,在立管外加一栏鱼罩。运行时将套管抽出,以便前一级池塘的表层水在压差作用下自行 流入下一集池塘底部。
[0008] 所述的池塘健康养殖系统,所述植物滤池中设有覆盖面积为滤池面积50%的植 物,所种植物为当地常见的禾本科芦苇属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美人蕉科美人 蕉属的美人蕉(Canna indica)、唇形科薄荷属的薄荷。
[0009] 所述的池塘健康养殖系统,所述生物滤池中设有生物净化装置,利用具有净化作 用的微生物种群,如消化菌群和反硝化菌群等,对水体进行净化。
[001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业化分层取水清水循环的养殖系统利用 中上部开有坚缝或圆孔的排水管选取中上层的清水,将其自流汇入总回水管路和缓冲调节 池,然后用循环水泵将其泵入到气浮池内,通过气浮的方式分离水中较轻的悬浮物、粘液及 胶质蛋白,然后流入生物净化池,通过硝化反应,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可以有 效的去除减少,再流入到水质优化池,进行紫外杀菌、充氧、调温等,使水中的总气体水平和 水质接近或优于新鲜的自然海水,最后由进水管回流到养殖池中,形成全封闭的循环水养 殖系统。
[0011] 同时,对于存留在养殖池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颗粒物,通过养殖池中的涡旋水 流,汇集到池底有独立通道的颗粒物汇集排除器中,每天定时打开池底的颗粒物汇集排除 器的控制阀门,将养殖池中有机颗粒杂物排除到系统之外。该技术方案省略了物理过滤环 节的设备,简化了原有的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节省了设备投资和设备运行的能耗,提高了 综合效益,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2为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4] 参考图1-2, 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塘和通过水管依次连接的 植物滤池、生物滤池、缓冲调节池、气浮池和对水体进行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植 物滤池的进水口与养殖池的排水口相连,生物滤池的进水口与植物滤池的排水口相连,水 质优化池通过进水管与所述养殖池相连,组成模块化的循环水池塘养殖生态装置,所述养 殖池中央坚直设有可分层取水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通过总回水管路与所述缓冲调节池相 连,所述养殖池的池底中央设有颗粒物汇集排除器,所述排水管的中上部开有数个坚缝或 圆孔。
[0015] 所述养殖池塘可分为2个或多个串联,各池塘东西走向,面积2亩,池深2. 5米,配 有底层增氧设施、叶轮式增氧设施和换水设备,所述养殖池塘之间通过涵管相互串联,涵管 位于池埂底部,在涵管的前一端进水口插一立管,立管顶部增设短套管用以调控水位。
[0016] 所述的植物滤池由粗炉渣、石灰石、碎石、粗砂组成,按照粒径大小自下而上铺设, 进水采用自制打孔PVC管布水,出水口位于池的底部,连接PVC出水管。
[0017] 所述的生物滤池呈长方形或圆形,砖、石砌,内层应抹五层防水层。为达黑暗沉淀, 池顶加盖。池底应有1?3%的坡度,便于清刷排污。池下部设排污口和供水口,顶部应设 有溢水口。沉淀池一般可分成2至数格。生物滤池为砂滤池,常用的滤料为砂、砾石、牡蛎 壳、石英砂、麦饭石、微孔陶瓷、珊瑚砂、硅藻土等;最细一层砂料直径为0. 15?0. 20_,有 效深度达lm。在有孔隙的滤料之间,原生动物和细菌自然形成生物薄膜,借助于微生物的作 用,以减少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氮的含量。
[0018] 本发明是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能有效改善养殖出水的水质;池塘间上下水层 间微流水使溶氧分布均匀,增加了水体的溶解氧;养殖过程中养殖出水循环利用,有效节约 水资源,实现了鱼类的健康养殖。
[0019]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 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上述实施例只为说 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 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 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效果相似,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高效循环养殖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塘和通过水管依次连接的植物滤池、生物 滤池、缓冲调节池、气浮池和对水体进行杀菌、增氧、调温的水质优化池,植物滤池的进水口 与养殖池的排水口相连,生物滤池的进水口与植物滤池的排水口相连,水质优化池通过进 水管与所述养殖池相连,组成模块化的循环水池塘养殖生态装置,所述养殖池中央坚直设 有可分层取水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通过总回水管路与所述缓冲调节池相连,所述养殖池 的池底中央设有管道和颗粒物汇集排除池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塘可分为2个或 多个串联,各池塘东西走向,面积2亩,池深2. 5米,配有底层增氧设施、叶轮式增氧设施和 换水设备,所述养殖池塘之间通过涵管相互串联,涵管位于池埂底部,在涵管的前一端进水 口插一立管,立管顶部增设短套管用以调控水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中上部开有 数个坚缝或圆孔。
【文档编号】A01K63/04GK203897034SQ201320883995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郭旭东 申请人:郭旭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