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文档序号:26406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杉木种苗按照1m~1.5m×1.5m~1m的株行距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杉木生长的区域,抚育杉木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本发明除了能够完全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还能收获杉木木材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属于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薇甘菊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其为世界上危害严重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13年1月9日再次被中国政府公告确定为唯一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植物。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天敌资源利用、人工拔除等方式来防控薇甘菊,虽然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仍有薇甘菊在复发、扩散、蔓延。
[0003]尽管已有发明专利申请“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CN201210533086)”,其选用红薯麗batatas结合除草剂“灭草松”来防控薇甘菊,但毕竟适宜红薯种植的区域多为农地,且为相对肥沃的熟地,而山地、生地则不易种植,再有红薯适宜范围窄,且对薇甘菊持续控制能力有限,一到冬季藤蔓会枯萎,需要不断更新种植,这给薇甘菊的持续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有发明专利申请“一种完全遏制恶性杂草薇甘菊新个体生长的方法(CN200510033305)”,其也涉及薇甘菊替代控制,选用的是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替代控制薇甘菊,幌伞枫虽然能够一定程度控制薇甘菊,但毕竟幌伞枫最大的价值是观赏价值,属于风景园林植物,规模化应用于替代控制薇甘菊,其成本投入相对较大,难以推广应用;再有,发生薇甘菊的区域立地条件并非完全适合种植幌伞枫。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人于2008年开始调研、试验,以尝试筛选出能够替代并控制薇甘菊的经济植物,结果发现利用杉木抚育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持续遏制薇甘菊。而且在持续控制薇甘菊的同时,还能收获杉木木材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可见,研制出本发明,对持续防控薇甘菊而言,意义深远、贡献较大。
[0005]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即将杉木种苗按照lnTl.5mX 1.5nTlm的株行距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杉木生长的区域,抚育杉木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06]所述薇甘菊发生、且适宜杉木生长的区域是指:已发生薇甘菊危害的区域,同时该区域为适宜杉木生长的具有下列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具有温暖湿润、多雾静风、年平均温度为15°C ^23°C,极端最低温度_17°C,年降水量达80(T2000mm的气候环境,且属于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碱性土壤。
[0007]由于杉木为亚热带树种,比较喜光,喜温暖湿润,多雾静风的气候环境,不耐严寒及湿热,怕风,怕旱,因此,需要选择年平均温度为15°C?23°C,极端最低温度为-17°C,年降水量为80(T2000mm的气候条件。
[0008]另外由于杉木耐寒性大于它的耐旱能力,水湿条件的影响大于温度条件,且怕盐碱,因此对土壤要求比一般树种要高,需要选择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或者微碱性土壤进行种植。
[0009]所述杉木种苗为1年生的良种一级苗,地径0.4?0.6cm,苗高30cm以上,种植的株距为lnTl.5m,行距为1.5nTlm,每年6?7月下地种植。
[0010]所述抚育杉木3?4年是指:杉木苗下地种植后,连续生长3?4年,每年的6?7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满3年后,在追肥前需要修枝1次,这样才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11]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通过上述方案,就能够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的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彻底消除薇甘菊带来的危害。本发明提供的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还具有能收获杉木木材及其加工制品、产品,且对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推广,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薇甘菊盖度及杉木郁闭度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0014]实施例1
1)在已发生薇甘菊危害的区域,且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具有温暖湿润、多雾静风、年平均温度为23 °C,极端最低温度-17°c,年降水量达2000mm的气候环境,且属于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碱性土壤;
2)将1年生的地径为0.6cm,苗高32cm的良种一级杉木种苗,于当年的7月下地种植,种植的株距为1.5m,行距为lm ;
3)连续生长3年,于每年的6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
4)生长3年后,于年底进行1次修枝,之后按常规追肥1次,这样就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15]实施例2
1)在已发生薇甘菊危害的区域,且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具有温暖湿润、多雾静风、年平均温度为15°C,极端最低温度-17°C,年降水量达800mm的气候环境,且属于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碱性土壤;
2)将1年生的地径为0.4cm,苗高30cm的良种一级杉木种苗,于当年的6月下地种植,种植的株距为lm,行距为1.5m ;
3)连续生长4年,于每年的7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
4)生长3年后,于每年底进行1次修枝,之后按常规追肥1次,这样就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16]实施例3
1)在已发生薇甘菊危害的区域,且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具有温暖湿润、多雾静风、年平均温度为20°C,极端最低温度_17°C,年降水量达1000mm的气候环境,且属于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碱性土壤; 2)将1年生的地径为0.5cm,苗高36cm的良种一级杉木种苗,于当年的7月下地种植,种植的株距为1.2m,行距为1.2m ;
3)连续生长3年,于每年的6月进行1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1次;
4)生长3年后,于年底进行1次修枝,之后按常规追肥1次,这样就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17]为表明本发明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效果,下面通过具体试验加以证明。
[0018]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瑞丽市(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薇甘菊除治示范地),面积10亩,原本是一块废弃撂荒坡地,优势植物为薇甘菊,其平均盖度达85%。试验地所属区域为印度洋季风控制的南亚热带季风区,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21°C,年平均降雨量1402.1mm,土壤疏松,多为红壤,完全适宜薇甘菊生长、繁殖,且属于杉木适宜种植区。
[0019]1.2替代控制试验
2009年6月,选取1年生优质杉木苗,按照lmX lm株行距种植,种植当年下底肥,以后每年年底追肥1次。种植后前三年对杉木幼苗进行人工抚育,每年7月清除杉木苗周围杂草,使其不被覆盖,至11月再除草1次;第4年年底追肥前修枝1次;逐年在薇甘菊的生长旺盛期的6月,调查杉木郁闭度,以及薇甘菊盖度的变化情况。
[0020]2结果与分析
杉木种植到试验地后,薇甘菊盖度及杉木郁闭度变化情况,见图1。
[0021]由图1可知,随着杉木的逐年抚育、生长,1年后,杉木郁闭度达到30% ;2年后,杉木郁闭度达到60% ;3年后,郁闭度为90% ;到第4年,林木完全育闭,郁闭度为100%。薇甘菊则相反,初始盖度为85%,1年后盖度为60%,2年后,盖度为30%,3年后,盖度为0%,仅能在试验地边缘能发现零星薇甘菊,但已经不构成危害,试验地内彻底没有薇甘菊的存在。
[0022]3 结论
本发明利用杉木替代控制薇甘菊,抚育杉木3年,即便是薇甘菊盖度为85%的地块,3年后,薇甘菊的盖度就可降到0%,试验地内彻底没有薇甘菊的存在,仅能在试验地块边缘发现零星薇甘菊,但已经不构成危害;4年后,杉木完全育闭,林种已经彻底没有薇甘菊存在。据此可得出,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杉木生长的区域,种植杉木抚育3?4年,就能够完全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持续彻底替代薇甘菊。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杉木种苗按照lm"l.5mX 1.5nTlm的株行距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杉木生长的区域,抚育杉木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薇甘菊发生、且适宜杉木生长的区域是指:已发生薇甘菊危害的区域,同时该区域为适宜杉木生长的具有下列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具有温暖湿润、多雾静风、年平均温度为15°C?23°C,极端最低温度-17°C,年降水量达80(T2000mm的气候环境,且属于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碱性土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杉木种苗为I年生的良种一级苗,地径0.4?0.6cm,苗高30cm以上,种植的株距为InTL 5m,行距为1.5nTlm,每年6?7月下地种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抚育杉木3?4年是指:杉木苗下地种植后,连续生长3?4年,每年的6?7月进行I次除草、松土,每年的年底追肥I次;满3年后,在追肥前需要修枝I次,这样才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文档编号】A01G17/00GK104255363SQ201410434658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9日
【发明者】泽桑梓, 季梅, 杨斌, 赵宁, 周平阳, 朱家颖, 户连荣, 王大伟, 王琳, 林向群, 张传光 申请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泽桑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