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及其方法

文档序号:26505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及其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及其方法。多路灌洗进液管经压管阀分别与微泵进口相连,微泵出口与灌流液温控槽入口相连,灌流液温控槽内设有固液气分离器,固液气三相分离器经灌洗液流出管道与输出管路模块相连,经过三通管分别与输出管路模块的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输出调节模块和生化检测模块相连,主控单元分别与微泵、收集容器、压力检测模块、生化检测模块、远程通讯模块、现场界面操作模块相连。本发明可收集灌流液进行活性检测,或直接测定灌流液的生物活性变化或生化反应,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用于药理学研究,本发明可显著缓解缺血下肢再灌注损伤,该系统应用具有稳定性及重复性。
【专利说明】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及其方法。可应用于缺血下肢防护的研 究为前临床转化医学提供技术平台,为开拓治疗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新途径。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球囊扩张导管等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安全、快速恢复血流成为可能,这极 大推动了临床对急性脏器缺血的治疗。虽然快速恢复缺血器官血流灌注是重要的,但它却 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 injury) [1],从而加剧局部 损伤并能引起全身并发症,使病人临床预后较差。
[0003] 自1960年,Jennings首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2],现已证实,脑 [3]、肾[4_5]、 肝[6]、胃肠道 [7]等多种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0004] 如何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是目前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控制性再灌注" 通过对初始灌注期进行干预,已成功应用于器官移植[8]及心血管外科手术领域[9],被认 为有巨大潜力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0005] 对于"控制性再灌注",其机制研究尚未全面展开,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重要原 因之一是目前尚无稳定有效的灌注液及标准化控制性再灌注流程,而缺乏适宜在体灌流装 置,这是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前临床基础研究的瓶颈。
[0006] 参考文献
[0007] 1. Yellon, D. M. and D. J. Hausenloy,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 jury. N Engl J Med,2007. 357(11) :p. 1121-1135.
[0008] 2. Jennings, R. B. , et al. , Myocardial necrosis induced by temporary occlusion of a coronary artery in the dog. Arch Pathol, 1960. 70:p. 68-78.
[0009] 3. Traystman, R. J. , J. R. Kirsch, and R. C. Koehler, Oxygen radical mechanisms of brain injury follow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 Appl Physiol,1991. 71 (4) :p. 1185-95.
[0010] 4. Ratych, R. E. , G. B. Bulkley, and G. M. William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kidney. Prog Clin Biol Res, 1986. 224:p. 263-89.
[0011] 5. Soul 1 ier, S. , et al. ,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kidney ischemia-reperfusion]. Nephrol Ther,2005.1 (5):p.315-21.
[0012] 6. Vardanian, A. J. , R. W. Busuttil, and J. W. Kupiec-Weglinski, Molecular mediators of liver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a brief review. Mol Med,2008. 14(5-6) :p. 337-45.
[0013] 7. Mallick, I. H. , et al. ,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intestine and protective strategies against injury. Dig Dis Sci,2004.49(9):p. 1359-77.
[0014] 8. Peter Wamser, R. A. , Peter Goetz inger, Gert Mayer, Gabr i e 1 a Berlakovich, Thomas Soliman, Ferdinand Muehlbacher,Rudi Steininger,,Detrimental effects of control led reperfusion on renal function after porcine autotransplantation are fully compensated by the use of Carolina rinse solution.Transplant International, 2003. 16(3):p. 191-196.


【发明内容】

[0015]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及其方 法。
[0016] 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包括微泵、灌流液温控槽、灌洗进液管、灌洗液流出管 道、收集容器、压管阀、调节模块、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生化检测模块、远程通讯模块 现场界面操作模块、主控单元;
[0017] 多路灌洗进液管经压管阀分别与微泵进口相连,微泵出口与灌流液温控槽入口相 连,灌流液温控槽内设有固液气分离器,固液气三相分离器经灌洗液流出管道与输出管路 模块相连,输出管路模块包含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输出调节模块和生化检测模块, 经过三通管分别与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输出调节模块和生化检测模块相连,主控单 元分别与微泵、收集容器、压力检测模块、生化检测模块、远程通讯模块、现场界面操作模块 相连,输出调节模块与待灌流缺血下肢相连,灌流液经待灌流缺血下肢内部循环之后,被收 集器收集,在灌流液收集器中,有半透膜将灌流液进行分离,分离之后的液体与微泵相连。。
[0018] 所述的微泵为微型注射泵及注射器或蠕动泵。
[0019] 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方法是:微泵在系统控制下,实现设定流量和压力的灌流,微 泵向灌流液温控槽输出,灌流温控槽腔体中安装固液气分离器,同时利用该体积实现三相 分离以及足够的升温时间,为确保升温压力和流量稳定,微泵与灌流温控槽之间的连接管 采用螺旋形布管工艺,固液气三相分离器向输出管路模块输出,输出管路模块包含灌流输 入管、压力检测模块、输出调节模块和生化检测模块,经过三通管将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 模块、输出调节模块和生化检测模块连接起来,灌流输出调节模块由压管阀控制开闭状态, 当压力出现过低于控制系统设置的低压或高于控制系统设置的高压,则主控单元控制输出 调节模块的压管管关闭灌流输出模块,起到保护作用,灌流输出模块采用穿板接头与穿刺 针与下肢或其它试验器官或组织连接,灌流液经过下肢或其它试验物体内部循环之后,被 收集器收集起来,在灌流液收集器中,有半透膜将灌流液进行分离,分离之后的液体连接至 微泵,重新进入灌流系统;系统采用远程通讯模块或现场界面操作模块使操作者对系统进 行操作。
[0020] 所述的微泵作为系统提供灌流动力,工作方式为连续工作和脉冲工作,微泵提供 0ml/min-1000ml/min的流量控制,以及根据压管阀的松紧状态能进行输出相对压力调节, 调节范围为0mmHg-200mmHg。
[0021] 经过研究结果证实,通过本发明对缺血后肢实行在体控制性再灌注切实可行,该 灌流系统建立技术稳定可靠。同时与传统手术组(非控制性再灌注组)相比,控制性再灌 注显著减轻缺血骨骼肌水肿形成,保存了肌肉收缩力和肌肉活性。
[0022] 本发明建立了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技术,适用于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 并适用于新型灌流液的开发研究。可收集灌流液进行活性检测,或直接测定灌流液的生物 活性变化或生化反应,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用于药理学研究,本发明可显著缓解缺血下 肢再灌注损伤,该系统应用具有稳定性及重复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结扎股动脉诱导重度大鼠后肢缺血示意图;
[0025] 图3是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对缺血下肢实行实时检测(A,B),后肢血流灌注持续降 低(C)示意图;
[0026] 图中经腹壁下动脉插管对缺血后肢实行在体灌注,灌洗液经腹壁下静脉插管流 出。图2(A-B)为测试灌注通路可行性,先经腹壁下动脉插管对缺血后肢实行Evans Blue 灌注,可将缺血后肢颜色变蓝;(C-D)经腹壁下动脉插管对缺血后肢实行标准控制性再灌 注,可将缺血后肢颜色变白,提示灌注成功;
[0027] 图4是相对于传统非灌注组(虚线)在体控制性灌注(实线)显著改善了术后缺 血下肢血流灌注示意图;
[0028] 图5相对于传统非灌注组(黑色)在体控制性灌注(白色)显著改善了术后缺血 下肢恢复血流灌注后后肢水肿程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如图1所示,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包括微泵1、灌流液温控槽2、灌洗进液管3、 灌洗液流出管道4、收集容器5、压管阀6、调节模块7、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生化检 测模块9、远程通讯模块10现场界面操作模块11、主控单元12 ;
[0030] 多路灌洗进液管3经压管阀6分别与微泵1进口相连,微泵1出口与灌流液温控 槽2入口相连,灌流液温控槽2内设有固液气分离器,固液气三相分离器经灌洗液流出管道 4与输出管路模块相连,输出管路模块包含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输出调节模块7和 生化检测模块9,经过三通管分别与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输出调节模块7和生化检 测模块9相连,主控单元12分别与微泵1、收集容器5、压力检测模块8、生化检测模块9、远 程通讯模块10、现场界面操作模块11相连,输出调节模块(7)与待灌流缺血下肢相连,灌流 液经待灌流缺血下肢内部循环之后,被收集器5收集,在灌流液收集器5中,有半透膜将灌 流液进行分离,分离之后的液体与微泵相连。。
[0031] 所述的微泵1为微型注射泵及注射器或蠕动泵。
[0032] 其中,微泵1适用流量范围从0-1000ml/min,转速精度不低于流量量程上限转速 的1 %,诸如兰格BT100-2J等,灌流液温控槽2采用蛇形回流冷凝管或蛇形冷凝管实现,灌 洗进液管3采用医用硅胶管,外径4-6_,壁厚1_,灌洗液流出管道4采用蛇形医用硅胶管 连接鲁尔穿板接头实现,收集容器5为漏斗式滤器,压管阀6适用工作距离在2-6_,调节模 块7主要为液路开关旋钮,控制灌流流量或压力大小,压力检测模块8适用检测压力范围绝 压500mmHg-2000mmHg如霍尼韦尔24PCEFD6G,、生化检测模块9主要包括PH电极如上海雷 磁E-201-C或PHS-3C等、离子选择性电极如上海雷磁PCa-1-Ol等、溶解氧电极如上海雷磁 D0-957等、远程通讯模块10主要包括RS232等,现场操作模块主要包括触摸屏如迪文科技 DMT80480T070 系列。
[0033] 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方法是:微泵1在系统控制下,实现设定流量和压力的灌流, 微泵向灌流液温控槽2输出,灌流温控槽腔体中安装固液气分离器,同时利用该体积实现 三相分离以及足够的升温时间,为确保升温压力和流量稳定,微泵1与灌流温控槽之间的 连接管采用螺旋形布管工艺,固液气三相分离器向输出管路模块输出,输出管路模块包含 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输出调节模块7和生化检测模块9,经过三通管将灌流输入 管、压力检测模块8、输出调节模块7和生化检测模块9连接起来,灌流输出调节模块9由压 管阀控制开闭状态,当压力出现过低于控制系统设置的低压或高于控制系统设置的高压, 则主控单元12控制输出调节模块的压管管关闭灌流输出模块9,起到保护作用,灌流输出 模块9采用穿板接头与穿刺针与下肢或其它试验器官或组织连接,灌流液经过下肢或其它 试验物体内部循环之后,被收集器5收集起来,在灌流液收集器5中,有半透膜将灌流液进 行分离,分离之后的液体连接至微泵,重新进入灌流系统;系统采用远程通讯模块10或现 场界面操作模块11使操作者对系统进行操作。
[0034] 所述的微泵1作为系统提供灌流动力,工作方式为连续工作和脉冲工作,微泵提 供0ml/min-1000ml/min的流量控制,以及根据压管阀6的松紧状态能进行输出相对压力调 节,调节范围为0mmHg-200mmHg。
[0035] 实施例
[0036] 诱导大鼠重度后肢缺血
[0037] 大鼠麻醉达成后,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仰卧固定,直视下行气管插管。后连 接呼吸机,控制潮气量(l〇ml/kg),呼吸频率(60次/分)。于左腹股沟做斜形切口,将腹壁 浅动静脉稍做游离,打开股鞘,将股动静脉及股神经分离,于两血管下分别预置结扎线(整 个手术过程应注意保护神经及血管外膜)。暂时结扎股动脉,后将自制止血带(0号线)由股 鞘下穿过,一端连接重力棰,设置张力梯度为〇g,l〇〇g,150g,200g,250g,300g,350g,400g, 450g,并于相应张力下由Laser多普勒进行双后肢血流灌注监测,计算机采集数据,相关软 件进行灌注指数分析
[0038] 在成功诱导大鼠重度下肢缺血后,细致游离腹壁浅动脉,0号线远端结扎,做牵引; 在20 - 40倍镜下,显微剪于距股动脉分出处1-1. 5cm的左腹壁浅动脉做切口,后将聚乙烯 管(由PE-10 ;内径,0.28mm ;外径,0.64mm ;20cm长)由此切口插入左腹壁浅动脉,将插入导 管连接到精密微型注射泵(Harvard Pump 11 Plus Advanced Single Syringe with Dual RS-232, Harvard Apparatus, cat. no. 702211),股静脉由微血管钳暂时阻断,腹壁下静脉插 管供灌洗液流出并收集。采用冷却无氧肝素液(15°C, ad 1000 IU heparin and Ringer's lactate lOOOmL),控制流量(0. 3ml/min),灌注肢体20分钟。为证实经左腹壁动脉灌注缺 血下肢的可行性同组2只大鼠采用次甲基蓝代替冷肝素液进行灌注,直视进行灌注观察。 术中和术后室温控制在250C,实验过程中通过电热毯维持肛温在37 士 0. 50C。
【权利要求】
1. 一种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泵(1 )、灌流液温控槽(2)、灌洗 进液管(3)、灌洗液流出管道(4)、收集容器(5)、压管阀(6)、调节模块(7)、灌流输入管、压 力检测模块(8)、生化检测模块(9)、远程通讯模块(10)现场界面操作模块(11)、主控单元 (12); 多路灌洗进液管(3 )经压管阀(6 )分别与微泵(1)进口相连,微泵(1)出口与灌流液温 控槽(2)入口相连,灌流液温控槽(2)内设有固液气分离器,固液气三相分离器经灌洗液流 出管道(4)与输出管路模块相连,输出管路模块包含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输出 调节模块(7)和生化检测模块(9),经过三通管分别分别与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 输出调节模块(7)和生化检测模块(9)相连,主控单元(12)分别与微泵(1)、收集容器(5)、 压力检测模块(8)、生化检测模块(9)、远程通讯模块(10)、现场界面操作模块(11)相连,输 出调节模块(7 )与待灌流缺血下肢相连,灌流液经待灌流缺血下肢内部循环之后,被收集器 (5)收集,在灌流液收集器(5)中,有半透膜将灌流液进行分离,分离之后的液体与微泵相 连。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泵(1)为 微型注射泵及注射器或蠕动泵。
3. -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的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微泵(1) 在系统控制下,实现设定流量和压力的灌流,微泵向灌流液温控槽(2)输出,灌流温控槽腔 体中安装固液气分离器,同时利用该体积实现三相分离以及足够的升温时间,为确保升温 压力和流量稳定,微泵(1)与灌流温控槽之间的连接管采用螺旋形布管工艺,固液气三相 分尚器向输出管路模块输出,输出管路模块包含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 )、输出调节 模块(7)和生化检测模块(9),经过三通管将灌流输入管、压力检测模块(8)、输出调节模块 (7)和生化检测模块(9)连接起来,灌流输出调节模块(9)由压管阀控制开闭状态,当压力 出现过低于控制系统设置的低压或高于控制系统设置的高压,则主控单元(12)控制输出 调节模块的压管管关闭灌流输出模块(9),起到保护作用,灌流输出模块(9)采用穿板接头 与穿刺针与下肢或其它试验器官或组织连接,灌流液经过下肢或其它试验物体内部循环之 后,被收集器(5 )收集起来,在灌流液收集器(5 )中,有半透膜将灌流液进行分离,分离之后 的液体连接至微泵,重新进入灌流系统;系统采用远程通讯模块(10)或现场界面操作模块 (11)使操作者对系统进行操作。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缺血下肢控制性灌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泵(1)作 为系统提供灌流动力,工作方式为连续工作和脉冲工作,微泵提供〇m 1 /m i η -1000m 1 / min的流量控制,以及根据压管阀(6)的松紧状态能进行输出相对压力调节,调节范围为 0mmHg-200mmHg 〇
【文档编号】A61D1/00GK104207857SQ201410452326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5日
【发明者】陈旭东, 李建辉, 胡贵权, 郑骏, 楚殿军, 胡强, 贾俊君, 姜骊, 周燕飞, 张静, 周琳, 谢海洋, 郑树森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