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3649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具体包括实验培养模块和水处理模块及连接二大模块的进出水管路。利用本发明可以模拟自然海洋底质生态环境,实现营海底栖息生活的底栖动物实验室培养,模块化的设计和循环水的使用方便实验管理和系统维护。本发明解决了海洋底栖动物难以进行实验室培养的技术难题,有利于软体动物、棘皮动物、海葵及多毛类等底栖动物的实验研究。
【专利说明】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海洋生物实验研究领域,特别是涉及软体动物、棘皮动物、海葵及多毛类等底栖动物培养的实验研究。

【背景技术】
[0002]贝类、海参等许多营养价值极高的海产品都属于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在海洋自然环境中在海底栖息生活,依靠海流和潮汐的冲刷作用和海洋的自净能力维持优良的生态环境而健康生活,通常在人工条件下缘于其底栖的生活习性,常常产生水质和底质的恶化而造成培养失败,有效地模拟自然海洋底质生态环境,设计构建合适的培养方法和工艺是制约底栖动物研究和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
[0004]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设置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培养模块和水处理模块及连接二大模块的进出水管路。实验培养模块设置成组排列的多个实验培养单元,实验培养单元设有培养槽和过水槽,培养槽中铺设细砂作为人工底质模拟自然海底生态环境,实验动物投放在人工底质中培养,出水口设有水位控制挡板用以调控培养槽水位。水处理模块由系列理单元构成:培养单元流出的污水经出水斗汇集到出水管,由出水口流入砂滤单元除去残饵和粪便等固体废物,接着流入泡沫分离单元去除溶解的有机物,然后流入微生物处理单元吸收掉水中的无机物,再经紫外光消毒单元消毒后流人控温增氧单元,经过增氧和调温的洁净海水由水泵抽入进水管,最后从进水口流入进水槽重新进入实验培养模块,如此重复循环。
[0005]具体来说:
[0006]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培养模块,水处理模块,水泵,进水管,进水口,出水斗,出水管,出水口,
[0007]a.实验培养模块包括:实验培养单元,进水槽,隔砂板,中隔板,水位控制挡板,过水槽,培养槽,实验动物;
[0008]b.水处理模块包括:砂滤单元,泡沫分离单元,微生物处理单元,紫外光消毒单元,控温增氧单元。
[0009]实验培养模块由成组排列的多个实验培养单元组成,用于进行分组实验。
[0010]实验培养单元由隔砂板分割成过水槽和培养槽,培养槽中铺设细砂40cm作为人工底质模拟自然海底生态环境,实验动物投放在人工底质中培养;中隔板使循环水从过水槽底部流过然后从水位控制挡板上方溢出,少数实验动物从底质出来时可以凭借重力作用留在过水槽中,避免随水流走堵塞管路。
[0011]进水槽的出水面为锯齿形溢水口,海水从锯齿形溢水口流入培养槽,漫流过砂面,在人工底质上形成不间断水流,模拟自然海流对海底的冲刷效果,使残饵和粪便等废弃物随水流走,实现底质的自动清洁,水位控制挡板可上下滑动用来调控培养槽水位。
[0012]水处理模块的功能,培养单元流出的污水经出水斗汇集到出水管,由出水口流入砂滤单元除去残饵和粪便等固体废物,接着流入泡沫分离单元去除溶解的有机物,然后流入微生物处理单元吸收掉水中的无机物,再经紫外光消毒单元消毒后流人控温增氧单元,经过增氧和调温的洁净海水由水泵抽入进水管,最后从进水口流入进水槽重新进入实验培养模块,漫流过砂面如此重复循环。
[0013]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培养槽中铺设细砂作为人工底质模拟自然海底生态环境,采用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对培养水体进行清洁消毒,利用循环水流连续漫流过砂面模仿海流和潮汐的冲刷作用,自动清洁底质,保持良好的底质环境,维持实验动物的健康生活。
[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铺砂作为人工底质模拟自然海洋底质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水处理对培养水体进行清洁消毒,利用连续循环水流自动清洁底质,构建健康的底栖动物培养条件,循环水的使用方便实验管理和系统维护,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实现对环境友好的培养方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实验装置结构流程示意图
[0016]图2、培养单元剖面示意图
[0017]I——实验培养模块12——控温增氧单元
[0018]2-7jC 处理模块13-7jC 泵
[0019]3——实验培养单元14——进水管
[0020]4-进水槽15-进水口
[0021]5——出水斗16——隔砂板
[0022]6——出水管17——中隔板
[0023]7——出水口18——水位控制挡板
[0024]8-砂滤单元19-过水槽
[0025]9——泡沫分离单元20——培养槽
[0026]10——微生物处理单元21——实验动物
[0027]11—紫外光消毒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0029]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培养模块(I),水处理模块(2),水泵(13),进水管(14),进水口(15),出水斗(5),出水管(6),出水口(7),
[0030]a.实验培养模块⑴包括:实验培养单元(3),进水槽(4),隔砂板(16),中隔板
(17),水位控制挡板(18),过水槽(19),培养槽(20),实验动物(21) ;b.水处理模块(2)包括:砂滤单元(8),泡沫分离单元(9),微生物处理单元(10),紫外光消毒单元(11),控温增氧单元(12)。
[0031]实验培养模块(I)由成组排列的多个实验培养单元(3)组成,用于进行分组实验。
[0032]实验培养单元(3)由隔砂板(16)分割成过水槽(19)和培养槽(20),培养槽(20)中铺设细砂40cm作为人工底质模拟自然海底生态环境,实验动物(21)投放在人工底质中培养;中隔板(17)使循环水从过水槽(19)底部流过然后从水位控制挡板(18)上方溢出,少数实验动物从底质出来时可以凭借重力作用留在过水槽中,避免随水流走堵塞管路。
[0033]进水槽(4)的出水面为锯齿形溢水口,海水从锯齿形溢水口流入培养槽(20),漫流过砂面,在人工底质上形成不间断水流,模拟自然海流对海底的冲刷效果,使残饵和粪便等废弃物随水流走,实现底质的自动清洁,水位控制挡板(18)可上下滑动用来调控培养槽水位。水处理模块(2)的功能,培养单元流出的污水经出水斗汇集到出水管(6),由出水口
(7)流入砂滤单元(8)除去残饵和粪便等固体废物,接着流入泡沫分离单元(9)去除溶解的有机物,然后流入微生物处理单元(10)吸收掉水中的无机物,再经紫外光消毒单元(11)消毒后流人控温增氧单元(12),经过增氧和调温的洁净海水由水泵(13)抽入进水管(14),最后从进水口(15)流入进水槽(4)重新进入实验培养模块,漫流过砂面如此重复循环。
[0034]在上述内容所述的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上实施包括下列步骤:
[0035]a、安装构建实验装置的实验培养模块和水处理模块各个单元及连接二大模块的水泵和进出水管路,注入消毒海水。
[0036]b、实验装置空载运行调试,设定实验设计方案要求的水温,根据不同的实验动物,调控水泵流量控制循环水的流速。
[0037]C、按实验设计方案的培养密度将实验动物投放到培养槽中。
[0038]d、按实验设计方案的投饵强度给实验动物投饵。
[0039]e、定期检查过水槽,观察有无实验动物离开底质随水流进入过水槽,如过水槽底部有实验动物则将其取出重新投放到培养槽中。
[0040]f、根据不同的培养密度和投饵强度,视砂滤单元滤除污物量的多少,定期对砂滤单元进行反冲清洗。
[0041]步骤d所述给实验动物投饵,根据不同的实验动物种类及各异的食性,对于摄食单细胞藻类的滤食性贝类,可以将藻液加入控温增氧单元或进水槽中使其随水流入培养单元实现投饵;对于摄食固型饵料的捕食性动物,可以将固型饵料直接投放在培养槽中供其摄食。
[0042]实施例
[0043]海葵培养
[0044]1、培养准备
[0045]安装构建实验装置的实验培养模块和水处理模块各个单元及连接二大模块的水泵和进出水管路,注入消毒海水。实验装置空载运行15天。实验在7月一 10月间室内进行,利用自然温度,无需控温操作,水温范围26°C-30°C。
[0046]2、种苗及投放
[0047]实验培养的种苗为人工繁殖的中华仙影海葵,规格为个体发育到24触手以后阶段的幼海葵。投放密度为行、列间隔各15cm.,逐个均匀投放到培养槽中,投放当日停止水泵运行,使种苗自行钻入砂底质中,次日开始正常运转实验装置。
[0048]3、饵料
[0049]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新鲜的文蛤肉,切成小块用镊子人工逐个投喂,切块大小视海葵的生长而调整,前期约为边长0.3cm — 0.5cm的方块,随培养过程的进行逐渐加大,后期为整块新鲜文蛤肉。
[0050]4、管理
[0051]前期因海葵个体小钻砂浅,调小循环水流量减小对底质的冲刷,避免种苗离开底质随水进入过水槽,每天检查过水槽底部是否有海葵存留,如有则重新放回培养槽。每天进行一次砂滤单元的反冲清洗。
[0052]5、培养结果
[0053]经过100天以上的培养,海葵平均口盘直径达4.6cm。
[0054]以上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培养模块(I),水处理模块(2),连接两大模块的进水管(14),进水口(15),水泵(13),出水斗(5),出水管(6),出水口(7),其特征在于: a、实验培养模块⑴包括:实验培养单元(3),进水槽(4),隔砂板(16),中隔板(17),水位控制挡板(18),过水槽(19),培养槽(20),实验动物(21),实验培养单元(3)由隔砂板(16)分割成过水槽(19)和培养槽(20); b、水处理模块(2)包括:砂滤单元(8),泡沫分离单元(9),微生物处理单元(10),紫外光消毒单元(11),控温增氧单元(12),各单元之间由水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其特征是:实验培养模块(I)由成组排列的多个实验培养单元(3)组成,用于进行分组实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其特征是:实验培养单元(3)由隔砂板(16)分割成过水槽(19)和培养槽(20),培养槽(20)中铺设细砂40cm作为人工底质模拟自然海底生态环境,实验动物(21)投放在人工底质中培养;中隔板(17)使循环水从过水槽(19)底部流过然后从水位控制挡板(18)上方溢出,少数实验动物从底质出来时可以凭借重力作用留在过水槽中,避免随水流走堵塞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其特征是:进水槽(4)的出水面为锯齿形溢水口,海水从锯齿形溢水口流入培养槽(20),漫流过砂面,在人工底质上形成不间断水流,模拟自然海流对海底的冲刷效果,使残饵和粪便等废弃物随水流走,实现底质的自动清洁,水位控制挡板(18)可上下滑动用来调控培养槽水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循环水底栖动物培养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水处理模块(2)的功能为:培养单元流出的污水经出水斗汇集到出水管¢),由出水口(7)流入砂滤单元(8)除去残饵和粪便等固体废物,接着流入泡沫分离单元(9)去除溶解的有机物,然后流入微生物处理单元(10)吸收掉水中的无机物,再经紫外光消毒单元(11)消毒后流人控温增氧单元(12),经过增氧和调温的洁净海水由水泵(13)抽入进水管(14),最后从进水口(15)流入进水槽(4)重新进入实验培养模块,漫流过砂面如此重复循环。
【文档编号】A01K63/00GK104351112SQ201410632452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1日
【发明者】吴建平, 杨海萍, 刘海林, 张志勇, 沈德华, 王储庆, 祝斐 申请人: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