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

文档序号:27623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它包括群体遗传差异分析与种贝选择、种贝促熟、催产、受精和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中间育成和养殖;本发明将魁蚶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进行杂交,解决不同地理群体的性成熟不同步问题,成功聚合两个地理群体的优良性状,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魁蚶新品系,用于魁蚶种质改良和良种创制及利用。
【专利说明】一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俗称赤贝、血贝、大毛蛤,是一种大型冷水性蚶类, 喜泥质或泥沙质海底,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水深3m到60m的黄 海、渤海海区。魁蚶个大体肥,肉质鲜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常 被加工为冻蝴蝶状贝肉,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优势水产品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 开发利用价值。但是由于超强度捕捞和近海环境恶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魁蚶产业 出现了资源量锐减以及生长缓慢、性成熟生物学体型偏小、抗病力差等种质质量下降问题, 资源量下降以及种质退化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魁蚶尚未进行种质 改良,已无法满足养殖、增殖放流等对优质魁蚶苗种的需求,产业上亟需对魁蚶进行种质恢 复和改良。
[0003] 杂交作为经典的育种方法之一,是动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已经在扇贝、贻 贝、牡蛎等多种贝类中得到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魁蚶杂交育种尚未见报 道,而杂交繁育是育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0004] 研宄发现韩国魁蚶具有生长快速、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但是其壳顶比较薄,受到 碰撞后容易破碎。而且,韩国魁蚶遗传结构上与中国群体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具有遗传差 异,且由于地理隔绝,韩国魁蚶群体与中国魁蚶群体性成熟不同步,因此,地理隔绝是魁蚶 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的主要技术难题。将魁蚶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进行杂交,能够聚合 优良性状对我国魁蚶进行种质改良,是获得新品种(系)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得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本发明将 魁蚶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进行杂交,解决不同地理群体的性成熟不同步问题,成功聚合两 个地理群体的优良性状,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魁蚶新品系,用于魁蚶种质改良和良种创制 及利用。
[0006]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 -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它包括群体遗传差异分析与种贝选择、种 贝促熟、催产、受精和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中间育成和养殖;
[0008] 所述的群体遗传差异分析与种贝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选择韩国群体和中 国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距离,选择与韩国群体遗传距离大于0. 1且性状优良的魁蚶中国群 体;选择壳长8cm以上的三龄健康魁蚶作为亲贝;
[0009] 所述的种贝促熟:4月份,引入韩国魁蚶种贝并在当地内海海区以笼养方式在海 面以下至少3m处暂养一个月以上,使其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待 其生理状态稳定后,与中国群体同时移入室内置于网箱中进行升温促熟,培育密度为40-50 个/立方水体;促熟期间,培育海水温度每天升温0. 5°C,连续升温5-6天后暂停3天,直至 升温至20°C恒温培育至性腺成熟;升温期间,投喂密度为200万个/毫升左右的单胞藻,每 天总投喂量不超过养殖水体的10% ;每天早上为种贝倒池一次,晚上换水1/2,池水保持持 续充气;
[0010] 所述的催产、受精和孵化:用22°C的海水进行催产,得到精子和卵子;混合两群体 精卵,使每个卵子周围有4-6个精子,获得两群体正反交子代;孵化密度控制在30个/毫升 左右,持续充气孵化至D形幼虫,期间每半小时搅池一次。
[0011] 所述的幼虫培育:幼虫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大于80 μπι时,立即用筛絹进行选优, 将选出的幼虫置于22°C海水中进行培养,布池密度约为10-12个/毫升,随幼虫的生长相应 减少其培育密度,后期投附着基时控制在6-8个/毫升;幼虫发育前期投喂金藻,后期以金 藻为主配合小球藻进行投喂,投喂量根据幼虫摄食情况调整,保持水体单胞藻的密度为3-5 万个/毫升,每日换水两次,日换水量100%以上,每隔7天倒池一次;
[0012] 所述的附着变态:幼虫壳长达到220-240 μπι,30%以上幼虫出现眼点时,调整幼 虫密度至5-8个/毫升并开始投放附着基便于幼虫附着变态,至出库前,每日换水两次,换 水量为150%以上,投喂金藻、小球藻、扁藻;
[0013] 所述的中间育成和养殖:投放附着基后幼虫平均壳长达到800 μπι以上便可以装 袋出库,每个网片装入一个保苗袋,将保苗袋串起,悬挂于风浪小,海流缓慢舒畅,浮泥少的 海区进行保苗,稚贝壳长达到Icm以上,进行吊笼或者底播养殖。
[0014]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0015] 1、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获得了韩国魁蚶与中国魁蚶不用地理群体的遗传学 参数,为亲本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2、引入韩国魁蚶后通过生态驯养,完成韩国魁蚶对当地 海区环境的适应,对两群体进行同步的统一促熟,解决了地理隔离造成的杂交亲本在性腺 发育、繁殖等方面不同步的问题;3、该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4、所获得的杂交子代, 聚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表现出生长快速、成活率高等优点,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魁 蚶良种创制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17] -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它包括群体遗传差异分析与种贝选择、种 贝促熟、催产、受精和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中间育成和养殖;
[0018] 群体遗传差异分析:取韩国统营、中国山东蓬莱、山东黄岛、江苏前三岛等不同海 区的野生魁蚶群体各30只,运用筛选得到的10对微卫星(SSR)(见表1)引物对这4个 群体进行遗传学分析,计算得到韩国魁蚶与中国三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〇. 1468、 0·1086、0· 1227。
[0019] 种贝选择:选择遗传距离最大的山东蓬莱群体和韩国群体进行杂交,选用壳长 8cm以上、活力好、外壳无破的三龄魁蚶个体作为杂交亲本。
[0020] 种贝促熟:2011年4月,引进韩国统营海区野生三龄魁蚶4000只,以4只/层的 密度笼养在长岛海区海面以下至少3m处暂养40天至其机体生理状态稳定。5月中旬,选择 韩国群体和蓬莱群体魁蚶各500只同时移入室内,以40个/立方水体的密度置于网箱中进 行升温促熟。促熟期间,培育海水从自然温度每天升温〇. 5°C,每连续升温5天后暂停3天, 直至升温至20°C恒温培育至性腺成熟。升温期间,投喂密度为200万个/毫升左右的单胞 藻(硅藻,金藻、小球藻等),每天总投喂量不超过养殖水体的10%。每天早上为种贝倒池 一次,晚上换水1/2,池水保持持续充气。
[0021] 催产、受精和孵化:用22°C的海水对亲贝进行催产,得到精子和卵子。向产有卵子 的孵化池中泼洒精液,显微镜检测以每个卵子周围4-6个精子为宜。建立韩国群体(J) X 蓬莱群体(早)、韩国群体(早)X蓬莱群体(3 )组合,同时建立韩国群体和蓬莱群体自 交组,作为比较生长及存活性能的对照,孵化密度控制在30个/毫升左右,连续充气孵化至 D形幼虫,期间每半小时搅池一次。
[0022] 幼虫培育:幼虫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大于80 μ m时,用300目的筛絹进行选优。 将选出的幼虫置于22°C海水中进行培养,布池密度约为10-12个/毫升,随幼虫的生长相应 减少其培育密度,后期投附着基时控制在6个/毫升左右;幼虫发育前期主要投喂金藻,后 期以金藻为主配合小球藻进行投喂,投喂量根据幼虫摄食情况调整,水体中单胞藻密度保 持3-5万个/毫升。每日换水两次,日换水量100%以上,每隔7天倒池一次。
[0023] 附着变态:培育18天后,幼虫壳长达到230 μ m以上,30% -40%幼虫出现眼点,通 过倒池将幼虫转移至新池中并调整幼虫密度至6个/毫升左右,以30片/立方水体的密度 分两次投放附着基。至出库前,每日换水两次,换水量150%以上,投喂金藻、小球藻、扁藻。
[0024] 中间育成和养殖:投放附着基后培育12天,幼虫平均壳长达到800 μ m以上,装袋 出库。每个网片装入一个保苗袋,用长2米的绳将保苗袋串起,每串20个保苗袋,在风浪小, 海流缓慢舒畅,浮泥少的长岛海区进行保苗,平日严格管理,勤洗刷网袋防止淤泥将网袋堵 塞并及时分苗。稚贝壳长至I. Ocm以上底播于沙泥底质的海区进行养殖。
[0025] 根据上述方法培育出的杂交子代聚合了韩国魁蚶和中国魁蚶的优良性状,尤其是 蓬莱群体(3) X韩国群体(早)组合杂种优势更加明显,具有生长快速、抗逆能力强等优 点,而且杂交子代壳顶部厚度比韩国魁蚶明显增厚。本发明为进一步开展魁蚶种质改良,创 制并利用魁蚶良种(系)提供了数据参考和技术基础。杂交魁蚶详细生长、存活数据如表 2所示。
[0026] 表1所用的六对微卫星引物信息
[0027]

【权利要求】
1. 一种魁蚶不同地理群体杂交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群体遗传差异分析与种贝 选择、种贝促熟、催产、受精和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中间育成和养殖; 所述的群体遗传差异分析与种贝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选择韩国群体和中国不 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距离,选择与韩国群体遗传距离大于0. 1且性状优良的魁蚶中国群体; 选择壳长8cm以上的三龄健康魁蚶作为亲贝; 所述的种贝促熟:4月份,引入韩国魁蚶种贝并在当地内海海区以笼养方式在海面以 下至少3m处暂养一个月以上,使其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待其生 理状态稳定后,与中国群体同时移入室内置于网箱中进行升温促熟,培育密度为40-50个/ 立方水体;促熟期间,培育海水温度每天升温〇. 5°C,连续升温5-6天后暂停3天,直至升温 至20°C恒温培育至性腺成熟;升温期间,投喂密度为200万个/毫升左右的单胞藻,每天总 投喂量不超过养殖水体的10% ;每天早上为种贝倒池一次,晚上换水1/2,池水保持持续充 气; 所述的催产、受精和孵化:用22°C的海水进行催产,得到精子和卵子;混合两群体精 卵,使每个卵子周围有4-6个精子,获得两群体正反交子代;孵化密度控制在30个/毫升左 右,持续充气孵化至D形幼虫,期间每半小时搅池一次。 所述的幼虫培育:幼虫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大于80 y m时,立即用筛絹进行选优,将 选出的幼虫置于22°C海水中进行培养,布池密度约为10-12个/毫升,随幼虫的生长相应 减少其培育密度,后期投附着基时控制在6-8个/毫升;幼虫发育前期投喂金藻,后期以金 藻为主配合小球藻进行投喂,投喂量根据幼虫摄食情况调整,保持水体单胞藻的密度为3-5 万个/毫升,每日换水两次,日换水量100%以上,每隔7天倒池一次; 所述的附着变态:幼虫壳长达到220-240 ym,30%以上幼虫出现眼点时,调整幼虫密 度至5-8个/毫升并开始投放附着基便于幼虫附着变态,至出库前,每日换水两次,换水量 为150%以上,投喂金藻、小球藻、扁藻; 所述的中间育成和养殖:投放附着基后幼虫平均壳长达到800 ym以上便可以装袋出 库,每个网片装入一个保苗袋,将保苗袋串起,悬挂于风浪小,海流缓慢舒畅,浮泥少的海区 进行保苗,稚贝壳长达到lcm以上,进行吊笼或者底播养殖。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4488762SQ201410699434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7日
【发明者】吴彪, 杨爱国, 于涛, 刘志鸿, 周丽青, 孙秀俊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