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包括培养盆墙体、供水槽、溢流管及回水槽,所述培养盆墙体包括支架及多行多列悬挂安装于支架上的培养盆,所述供水槽为无压力供水槽,所述供水槽设于培养盆墙体上方,所述供水槽上间隔分布有出水头,所述供水槽通过出水头向培养盆供水,所述回水槽设于培养盆墙体下方,所述供水槽和回水槽通过溢流管连通,所述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内的水流入回水槽内。本实用新型的供水槽为无压力供水槽,实现无压力供水,不会出现供水管道受压泄露的现象。本实用新型采用纵向供水方式,可方便实现培养盆单体拆卸。
【专利说明】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或室外绿化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
m ο
【背景技术】
[0002]植物自古以来一直在改善和美化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人们也不断通过加强户外植物的种植来改善环境。但室内因受其空间的限制,或者户外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无法使用大面积土地种植植物,这时就可以米用植物墙来进行植物栽培。
[0003]植物墙一般包括支架、悬挂安装于支架上的培植盆及供水装置,供水装置通常采用多排横向供水管路进行灌溉,即每排培养盆的顶部均设有一供水横管,当单个培养盆发生填料堵塞或其他问题需要卸下维护时,由于顶部供水横管的存在给培植盆的挂装与拆卸产生阻碍使操作受限。
[0004]另外,供水装置采用密闭管路,压力控制较难,易出现供水管道泄露,供水极为不均衡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供水管道不存在泄露,供水均衡,并可方便进行培植盆单体拆卸。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包括培养盆墙体、供水槽、溢流管及回水槽,所述培养盆墙体包括支架及多行多列悬挂安装于支架上的培养盆,所述供水槽为无压力供水槽,所述供水槽设于培养盆墙体上方,所述供水槽上间隔分布有出水头,所述供水槽通过出水头向培养盆供水,所述回水槽设于培养盆墙体下方,所述供水槽和回水槽通过溢流管连通,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内的水流入回水槽内。
[0008]所述回水槽的顶部设有回水孔,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下端设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与所述回水孔非密封连接。
[0009]所述出水头为柱状中空结构,所述出水头设有限流口。
[0010]所述溢流管上设有控制供水槽水位高度的阀门。
[0011]优选地,所述培养盆内设有用于调节水位高度的水位调节器。
[0012]所述水位调节器包括拉环、活塞式芯阀、镂空罩及用于保持一定液位高度的液位套管,所述液位套管为中空结构,所述液位套管密封安装于培养盆底部,所述活塞式芯阀套设于液位套管内,所述镂空罩设于活塞式芯阀外并与所述液位套管密封连接,所述活塞式芯阀上端露出于镂空罩外且连接有拉环;所述活塞式芯阀为中空结构,其上设有排水孔。
[0013]所述下水管连接于最底层培养盆的液位套管下端,其余层培养盆的液位套管连接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连接下一层纵向对应的培养盆;所述出水头连接有供水管,供水于最顶一层培养盆。[0014]优选地,所述出水头连接有单头分水器,所述单头分水器包括三通壳体、第一阀芯、第一分水头及第一旋钮,所述第一阀芯设于三通壳体内,所述三通壳体与第一分水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分水头上设有出水孔,所述第一旋钮与第一阀芯相连。
[0015]最底层培养盆的底部连通有单旁通下水器,其余层培养盆的底部连通有双旁通分水器;上层培养盆的双旁通分水器通过旁通管与下层培养盆的双旁通分水器相连通;最顶层的培养盆的双旁通分水器与对应的单头分水器通过旁通管相连通,所述下水管连接于所述单旁通下水器下端。
[0016]所述双旁通分水器包括四通壳体、第二阀芯、第二分水头及第二旋钮,所述第二阀芯设于所述四通壳体内,所述四通壳体的下端与第二分水头密封连接,所述四通壳体的两侧连接所述旁通管,所述第二旋钮与第二阀芯连接,所述第二分水头上设有出水孔。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8]1、本实用新型的供水槽为无压力供水槽,实现无压力供水,不会出现供水管道受压泄露的现象,供水槽可供室内外的植物墙使用。
[0019]2、溢流管与出水头的设置,可保持供水槽向各纵列培养盆供水均衡。
[0020]3、本实用新型采用纵向供水方式,由于没有横向供水管路阻碍,可方便实现培养盆单体拆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3为回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实施例一的培养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实施例一的培养盆与通水接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供水槽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水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实施例二的培养盆与出水头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实施例二的培养盆与出水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实施例二的活塞式芯阀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为实施例二的水位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3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4为实施例三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35]图15为实施例三除最底层的其它培养盆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6为实施例三的双旁通分水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7]图17为实施例三最底层的培养盆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8为实施例三的单旁通下水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9]图19为实施例三的供水槽与单头分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0为实施例三的单头分水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41]附图符号说明:[0042]供水槽1、出水头11、限流口 111、单头分水器12、三通壳体121、O型圈122、第一阀芯123、O型圈124、第一分水头125、出水孔1251、第一旋钮126、通气孔13、溢流管2、阀门21、回水槽3、回水孔31、培养盆4、培养盆本体41、安装孔411、植物安置架42、水位调节器43、拉环431、活塞式芯阀432、排水孔4321、镂空罩433、O型圈434、液位套管435、O型圈436、供水胶管44、培养盆5、过滤件51、下水接头52、0型圈53、双旁通分水器54、四通壳体541、0型圈542、第二阀芯543、0型圈544、第二分水头545、第二旋钮546、单旁通下水器55、三通壳体551、0型圈552、下水头553、下水管56、旁通管6、培养盆7、下水管71、过滤件72、通水接头73、O型圈74。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4]实施例一
[0045]如图1所示,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包括培养盆墙体、供水槽1、溢流管2及回水槽3,其中:
[0046]培养盆墙体包括支架(图中未不出)及多行多列悬挂安装于支架上的培养盆7,本实施例中,培养盆7为采用固体基质填料栽培植物的培养盆。
[0047]供水槽I与回水槽3均为管状结构,供水槽I设于培养盆墙体上方。如图6所示,供水槽I上间隔分布有出水头11,分布距离与培养盆7相对应,即每列培养盆7顶部对应有一个出水头U。出水头11为柱状中空结构,出水头11的中上部设有限流口 111,如图7所示,限流口 111位于供水槽I水位之下。
[0048]回水槽33设于培养盆墙体下方,供水槽I和回水槽3通过溢流管2连通,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7内的水流入回水槽3内。溢流管2上设有阀门21。溢流管2的设置,可使供水槽I内的水位保持在稳定的高度,阀门21可进一步控制供水槽I内的水位高度。
[0049]如图4、图5所示,培养盆7底部连接有过滤件72与通水接头73 ;通水接头73通过O型圈74与培养盆7密封连接。
[0050]如图3所示,回水槽3的顶部设有回水孔31,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7的通水接头73连接有下水管71,下水管71与回水孔31非密封连接,如图2所示。这样,回水槽3为开放式,与外界大气相通,溢流管2不在充满状态下排水,因此,供水槽1、溢流管2、回水槽3均为常压状态,这样供水槽I即可实现无压力供水,不会出现供水管道受压泄露的现象。
[0051]本实施例适用于户外使用。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及的水,包括植物生产所需的营养液。供水槽I内的水通过出水头11流入最顶一层的对应培养盆7内,当培养盆7内的固体基质填料吸附水达到饱和状态时,多余的水通过通水接头73流入下一层的纵向对应的培养盆7内,依次,直到最底一层的培养盆7内的水达到饱和状态,其多余的水通过下水管71进入回水槽3内。
[0052]实施例二
[0053]如图8所示,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包括培养盆墙体、供水槽1、溢流管2及回水槽3,其中:[0054]培养盆墙体包括支架(图中未示出)及多行多列悬挂安装于支架上的培养盆4,本实施例中,培养盆4为采用液体栽培植物的水培盆。培养盆4包括培养盆本体41及植物安置架42。
[0055]如图8所示,所示,供水槽I设于培养盆墙体上方,供水槽I上间隔分布有出水头
11。出水头11同实施例一。
[0056]如图8所示,回水槽3设于培养盆4墙体下方,供水槽I和回水槽3通过溢流管2连通,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4内的水流入回水槽3内。溢流管2上设有阀门21。溢流管2的设置,可使供水槽I内的水位保持在稳定的高度,阀门21可进一步调节供水槽I内的水位高度。溢流管2配合出水头11,可保持供水槽I向各纵列培养盆4供水均衡。
[0057]如图9-图12所示,培养盆4内设有用于调节水位高度的水位调节器43。水位调节器43包括拉环431、活塞式芯阀432、镂空罩433及用于保持一定液位高度的液位套管435,液位套管435为中空结构,培养盆4底部设有安装孔411,液位套管435安装于安装孔411内并用O型圈436密封,活塞式芯阀432套设于液位套管435内,镂空罩433设于活塞式芯阀432外并与液位套管435采用O型圈434密封连接,活塞式芯阀432上端露出于镂空罩433外且连接有拉环431 ;活塞式芯阀432为中空结构,其上设有排水孔4321。水位调节器43与培养盆4采用扣合连接,连接简单,拆装方便。
[0058]液位套管435与活塞式芯阀432的配合,可使培养盆4内的液体保持在活塞式芯阀432的排水孔4321之下的水位,超出排出孔4321高度的液体从排水孔4321流出。通过拉环431抽拉调节活塞式芯阀432的高度,可使培养盆4内的液体保持在合适的水位。
[0059]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最底层培养盆的液位套管435下端连接有下水管(图中未示出),其余层培养盆的液位套管连接有供水管,供水管采用供水胶管44,供水胶管44连接下一层纵向对应的培养盆4 ;出水头11连接有供水胶管44,供水于最顶一层培养盆4。
[0060]回水槽3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最底层培养盆的液位套管435下端连接的下水管与回水孔31非密封连接。这样,回水槽3为开放式,与外界大气相通,溢流管2不在充满状态下排水,因此,供水槽1、溢流管2、回水槽3均为常压状态,这样供水槽I即可实现无压力供水,不会出现供水管道受压泄露的现象。
[0061]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及的水,包括植物生产所需的营养液。供水槽I内的水通过出水头11经供水胶管44流入最顶一层的对应培养盆4内,当最顶一层的培养盆4内的水超过其水位调节器43的排水孔4321时,多余的水通过其水位调节器43的排水孔4321及供水胶管44进入下一层的纵向对应的培养盆4内,依此,直到最底一层的培养盆4内的水达到合适水位,多余的水通过其水位调节器43的排水孔4321及供水胶管44进入回水槽3内。
[0062]实施例三
[0063]如图13、图14所示,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包括培养盆墙体、供水槽1、溢流管2及回水槽3,其中:
[0064]培养盆墙体包括支架及多行多列悬挂安装于支架上的培养盆5,本实施例中,培养盆5为采用固体基质填料栽培植物的培养盆。
[0065]供水槽I设于培养盆墙体上方,供水槽I上间隔分布有出水头11,出水头11同实施例一。[0066]回水槽3设于培养盆墙体下方,回水槽3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供水槽I和回水槽3通过溢流管2连通,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5内的水流入回水槽3内。溢流管2上设有阀门21。
[0067]如图19、20所示,出水头11连接有单头分水器12,单头分水器12包括三通壳体121、第一阀芯123、第一分水头125及第一旋钮126,第一阀芯123设于三通壳体121并通过O型圈124与第一分水头125密封连接,三通壳体121与第一分水头125通过O型圈122密封连接,第一分水头125上设有出水孔1251,第一旋钮126与第一阀芯123相连。
[0068]如图15、17所示,培养盆5底部设有用O型圈53密封连接的下水接头52和过滤件51,过滤件51设于下水接头52上方。
[0069]如图13、图14所示,最底层培养盆5的下水接头52连通有单旁通下水器55,其余层培养盆5的下水接头52连通有双旁通分水器54 ;上层培养盆5的双旁通分水器54通过旁通管6与对应的下层培养盆5的双旁通分水器54相连通;最顶层的培养盆5的双旁通分水器54与对应的单头分水器12通过旁通管6相连通。旁通管6为可随意弯曲的胶管。
[0070]如图16所示,双旁通分水器54包括四通壳体541、第二阀芯543、第二分水头545及第二旋钮546,第二阀芯543设于四通壳体541内并与第二分水头545用O型圈544密封连接,四通壳体541的下端与第二分水头545用O型圈542密封连接,四通壳体541的上端与下水接头52相连,四通壳体541的两侧连接旁通管6,第二旋钮546与第二阀芯543连接,第二分水头545上设有出水孔。
[0071]如图18所示,单旁通下水器55包括三通壳体551及下水头553,三通壳体551与下水头553采用O型圈552密封连接。三通壳体551的上端连接最底层培养盆5的下水接头52,三通壳体551的侧端连接旁通管6,下水头553连接有下水管56,最底层培养盆5的水通过单旁通下水器55排入回水槽3。
[0072]最底层培养盆5的下水管56与回水孔31非密封连接。这样,回水槽3为开放式,与外界大气相通,溢流管2不在充满状态下排水,因此,供水槽1、溢流管2、回水槽3均为常压状态,这样供水槽I即可实现无压力供水,不会出现供水管道受压泄露的现象。
[0073]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及的水,包括植物生产所需的营养液。供水槽I内的水通过出水头11流入单头分水器12,通过单头分水器12的第一分水头125流入最顶一层的培养盆5,当培养盆5内的固体基质填料吸附水达到饱和状态时,多余的水流入此培养盆5底部的双旁通分水器54,进而通过该双旁通分水器54的第二分水头545流入下一层纵向对应的培养盆5内。与此同时,供水槽I内的水通过单头分水器12连接的旁通管6流入最顶层培养盆5底部的双旁通分水器54,进而通过该双旁通分水器54的第二分水头545流入第二层的培养盆5内。最顶层培养盆5的双旁通分水器54将富余溢流的水通过旁通管6流入下层的双旁通分水器54内,依次,直到最底一层的培养盆内的水达到饱和状态,其多余的水通过单旁通下水器55的下水头553进入回水槽3内。
[0074]单头分水器12、双旁通分水器54的使用,实现培养盆的纵向供水。
[0075]双旁通分水器54及单旁通下水器55与培养盆的连接均采用扣合连接,单头分水器12、双旁通分水器54与旁通管6直接套接。此种管路连接方式,连接简单,拆装方便,当培养盆出现堵塞或其他问题时,更换方便。
[0076]本实用新型采用纵向供水方式,由于没有横向供水管路阻碍,可方便实现培养盆单体拆卸。
[007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盆墙体、供水槽、溢流管及回水槽,所述培养盆墙体包括支架及多行多列悬挂安装于支架上的培养盆,所述供水槽为无压力供水槽,所述供水槽设于培养盆墙体上方,所述供水槽上间隔分布有出水头,所述供水槽通过出水头向培养盆供水,所述回水槽设于培养盆墙体下方,所述供水槽和回水槽通过溢流管连通,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内的水流入回水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槽的顶部设有回水孔,设于最底一层的培养盆下端设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与所述回水孔非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头为柱状中空结构,所述出水头设有限流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上设有控制供水槽水位高度的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盆内设有用于调节水位高度的水位调节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调节器包括拉环、活塞式芯阀、镂空罩及用于保持一定液位高度的液位套管,所述液位套管为中空结构,所述液位套管密封安装于培养盆底部,所述活塞式芯阀套设于液位套管内,所述镂空罩设于活塞式芯阀外并与所述液位套管密封连接,所述活塞式芯阀上端露出于镂空罩外且连接有拉环;所述活塞式芯阀为中空结构,其上设有排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连接于最底层培养盆的液位套管下端,其余层培养盆的液位套管连接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连接下一层纵向对应的培养盆;所述出水头连接有供水管,供水于最顶一层培养盆。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头连接有单头分水器,所述单头分水器包括三通壳体、第一阀芯、第一分水头及第一旋钮,所述第一阀芯设于三通壳体内,所述三通壳体与第一分水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分水头上设有出水孔,所述第一旋钮与第一阀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最底层培养盆的底部连通有单旁通下水器,其余层培养盆的底部连通有双旁通分水器;上层培养盆的双旁通分水器通过旁通管与下层培养盆的双旁通分水器相连通;最顶层的培养盆的双旁通分水器与对应的单头分水器通过旁通管相连通,所述下水管连接于所述单旁通下水器下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无压力灌溉的植物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旁通分水器包括四通壳体、第二阀芯、第二分水头及第二旋钮,所述第二阀芯设于所述四通壳体内,所述四通壳体的下端与第二分水头密封连接,所述四通壳体的两侧连接所述旁通管,所述第二旋钮与第二阀芯连接,所述第二分水头上设有出水孔。
【文档编号】A01G25/02GK203814328SQ201420053039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7日
【发明者】王辉炎 申请人:厦门通秴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