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94811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植物墙是用绿色植物编植成的墙体,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对生长环境的超强自适应能力,使自然界中栖息于平地上的植物永久地生长于垂直的建筑墙面,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提供一种新型的有机生态材料。人们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设计出了造型各异,高低错落,环境和谐的墙体造型,经过精心设计及培植,再装饰以墙顶适合植物生长的灯具,使植物墙更显美观。植物墙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还能调节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其给人带来的好处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替代的。
[0003]灌溉植物墙时,往往要保证浇透,即一次灌溉要提供充分的水量,但这往往导致水从上溢流至下方,为了回收这些多余的水,通常要在植物墙的最下方设置回收池,然后再将这些水抽回到灌溉系统内,重新用于灌溉。这种对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的方式相对复杂,还需要增加的额外的回收和栗水设备。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开发了一种可避免废水直接向下溢流的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且本发明直接可对多余的水进行再利用,简化了现有的废水回收和再利用设备。
[000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包括:
[0007]支撑框架;
[0008]多个种植槽,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上,分层排布;
[0009]多个水槽,在每个种植槽的内部设置于一个扁平状的水槽,且该水槽覆盖所述种植槽的底部,该水槽的顶壁开设有若干的透水孔,该种植槽内的土壤层铺设于所述水槽的上方,该水槽的底壁和该种植槽的底壁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一排水端头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水槽的底壁的第一通孔,所述排水端头通过第二通孔,另一端延伸至该水槽的外部;
[0010]多个排水管路,每个排水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彼此相邻的两个水槽的排水端头。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上一层种植槽与下一层种植槽在竖直方向对齐。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所述种植槽和所述水槽均采用透明塑料制成。
[0013]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在所述排水管路上设置有一排水阀门;所述水回收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其连接至所有的排水阀门;所述水槽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接收由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水槽的液位值,将该液位值与水槽的容积值比较,如液位值等于容积值,则开启所述排水阀门。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从上到下,各层水槽的容积逐渐增加。
[0015]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有的排水阀门在两次利用灌溉系统对植物墙进行灌溉的期间开启。
[0016]本发明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通过在每个种植槽的内部设置一个水槽,种植槽的土壤层铺设在水槽的上方,且水槽的顶壁开设有透水孔,灌溉时多余的水透过土壤层流入至水槽内,而当不灌溉时,植物根系还可以吸收水槽内的水,保证土壤层不会发生非常干燥的情况;另外,水槽的底壁连通至一个排水端头,该排水端头的另一端则延伸至水槽的外部,通过排水管路将相邻的两个排水端头连接起来,以实现相邻两个水槽的连通,则其中一个水槽内有额外的水时,可以流入至另一个水槽内,避免水溢流,同时也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本发明实现了对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不需要在植物墙的墙体下方单独设置回收池,简化了废水回收和再利用装置的结构,又防止水随意溢流至植物墙的最下方,避免破坏植物墙的外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19]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包括:支撑框架;多个种植槽I,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上,分层排布;多个水槽3,在每个种植槽I的内部设置于一个扁平状的水槽3,且该水槽3覆盖所述种植槽I的底部,该水槽的顶壁开设有若干的透水孔6,该种植槽内的土壤层4铺设于所述水槽的上方,该水槽的底壁和该种植槽的底壁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一排水端头11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水槽的底壁的第一通孔8,所述排水端头通过第二通孔9,另一端延伸至该水槽的外部;多个排水管路2,每个排水管路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彼此相邻的两个水槽的排水端头11。
[0020]灌溉时额外的水会透过土壤层而通过透水孔流入至水槽内,被水槽收集起来,在不灌溉时,植物根系可以自然地从水槽内吸收水分,防止发生植物缺水干枯的情况。通过排水管路将相邻两个排水端头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相邻两个水槽的连通。当一个水槽内有水时,可以自然流动至另一个水槽内,比如位于同一层的两个水槽,当一个水槽内有水了,则自然会向另一个水槽内流动,直到两个水槽内的水一样多。对于不同高度的水槽,当上一层水槽内有水时,则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至下一层水槽内。当将一个水槽与周围相邻的水槽连通,则避免了多余水的溢流。本发明实现了对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不需要在植物墙墙体之外单独设置回收池和回收管道,简化了废水回收装置的结构,而且防止废水溢流至植物墙的最下方,避免破坏植物墙的美观性。
[0021]优选的是,为了便于排水管路的布置,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上一层种植槽与下一层种植槽在竖直方向对齐。
[0022]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所述种植槽和所述水槽均采用透明塑料制成。维护人员可以定期查看水槽内的废水存量,避免废水过多,又从透水孔中溢出到土壤层内,这样也容易影响植物生长,而且本发明还有助于延长对植物的浇灌周期,达到节水的目的。
[0023]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在所述排水管路2上设置有一排水阀门10;所述水回收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其连接至所有的排水阀门10;所述水槽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接收由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水槽的液位值,将该液位值与水槽的容积值比较,如液位值等于容积值,则开启所述排水阀门。基于液位传感器的检测和控制装置的比较判断,提高了本发明的自动化程度。维护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将两个水槽连通。比如位于下方的水槽已经满了,则不允许再向该水槽内排入水,以防止水向上溢出透水孔,浸泡植物的根部。又比如上一层的种植槽内种植的是需水量较小的植物,而在下方的种植槽内种植的是需水量较大的植物,则将二者对应的水槽连通起来,使上方的水槽多余的水正好流入至下方的水槽内,供下方的植物吸收。
[0024]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从上到下,各层水槽的容积逐渐增加。由于灌溉时额外的水是从向下溢流的,因此,越是靠近下方,废水越多,用于盛放废水的水槽的容积也需要越大。
[0025]优选的是,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有的排水阀门在两次利用灌溉系统对植物墙进行灌溉的期间开启。在两次灌溉期间,植物往往最容易缺水,此时开启排水阀门,将积存在上一层水槽内水灌溉在下一层种植槽内,以满足植物的需要。
[0026]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主权项】
1.一种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框架; 多个种植槽,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上,分层排布; 多个水槽,在每个种植槽的内部设置于一个扁平状的水槽,且该水槽覆盖所述种植槽的底部,该水槽的顶壁开设有若干的透水孔,该种植槽内的土壤层铺设于所述水槽的上方,该水槽的底壁和该种植槽的底壁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一排水端头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水槽的底壁的第一通孔,所述排水端头通过第二通孔,另一端延伸至该水槽的外部; 多个排水管路,每个排水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彼此相邻的两个水槽的排水端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一层种植槽与下一层种植槽在竖直方向对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和所述水槽均采用透明塑料制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管路上设置有一排水阀门;所述水回收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其连接至所有的排水阀门;所述水槽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接收由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水槽的液位值,将该液位值与水槽的容积值比较,如液位值等于容积值,则开启所述排水阀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从上到下,各层水槽的容积逐渐增加。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有的排水阀门在两次利用灌溉系统对植物墙进行灌溉的期间开启。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墙的水回收系统,包括:支撑框架;多个种植槽,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上,分层排布;多个水槽,在每个种植槽的内部设置于一个扁平状的水槽,该水槽的顶壁开设有若干的透水孔,该种植槽内的土壤层铺设于所述水槽的上方,该水槽的底壁和该种植槽的底壁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一排水端头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水槽的底壁的第一通孔,另一端延伸至该水槽的外部;多个排水管路,每个排水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彼此相邻的两个水槽的排水端头。本发明实现了对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简化了废水回收和再利用装置的结构,又防止水随意溢流至植物墙的最下方,避免破坏植物墙的外观。
【IPC分类】A01G27/00, A01G9/02, A01G27/02
【公开号】CN105557361
【申请号】CN201510918607
【发明人】卢志文
【申请人】卢志文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