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755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平地时铁板以及平地机构进行平地,但是平地时使用铁块,铁板容易窜动影响平地效果,平地后的耕地易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使用平地机构平地时平地机构拖动土块,造成土块堆积,导致牵引车牵引时费力,以及平地质量差,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所述装置包括拖地板、固定框架、两个三角转板、两个第一液压缸、两个第二液压缸、四个转动连接版、四个固定板、四个连接板和多个螺栓,固定框架包括转动牵引框架和连接框架,连接框架包括横梁、两个连接管和两个立板,本实用新型用于平地时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农村耕地进行种植时,通常种植之前需要对耕地平地整地以及旋地, 但是现有技术中平地时通常使用牵引机车拉动铁板以及平地机构进行平地,但是平地时使 用铁块,铁板容易窜动影响平地效果,平地后的耕地易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使用平地机构 平地时平地机构拖动土块,造成土块堆积,导致牵引车牵引时费力,以及平地质量差,工作 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平地时铁板以及平地机构进行平地,但是平地时 使用铁块,铁板容易窜动影响平地效果,平地后的耕地易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使用平地机 构平地时平地机构拖动土块,造成土块堆积,导致牵引车牵引时费力,以及平地质量差,工 作效率低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
[0004]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装置包括拖地板、固定框 架、两个三角转板、两个第一液压缸、两个第二液压缸、四个转动连接板、四个固定板、四个 连接板和多个螺栓,固定框架包括转动牵引框架和连接框架,连接框架包括横梁、两个连接 管和两个立板,连接板为长方形板,拖地板为弧形板,每个连接管的一端分别靠近横梁固定 安装在横梁上,两个连接管位于横梁同一侧面,且两个连接管平行设置,每个连接管沿长度 方向的中心线与横梁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垂直设置,横梁每端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一个立 板,每个三角转板的中心设有一个螺栓,每个立板与一个三角转板通过螺栓转动连接,四个 连接板均布固定安装在拖地板内弧面上,且四个连接板平行设置,每个连接板的中心与固 定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固定板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横梁的下端面上,四个固定板坚直设置, 每个三角转板上任意两个角设有两个转动连接板,且,每个转动连接板的一端通过销钉与 三角转板转动连接,每个三角转板上每个转动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销钉与一个连接板的一 端转动连接,每个三角转板的另一个角设有一个螺栓,且螺栓与第一液压缸的一端转动连 接,每个第一液压缸的另一端与一个连接管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转动牵引框架的两侧分别 设有一个第二液压缸,每个第二液压缸的一端通过销钉与横梁转动连接,每个第二液压缸 的另一端通过销钉与转动牵引框架转动连接。
[000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液压缸7和第二液 压缸8,通过第一液压缸7的伸缩带动三角转板3转动,进而带动拖地板1摆动,通过拖地板 1压碎拖动的土块,通过第二液压缸8的伸缩带动横梁11转动,进而带动拖地板1转动,使 拖地板1将拖动的土块通过拖地板1的两侧滚出,通过本实用新型对耕地进行平地,平地后 的耕地地面较平,提高平地质量,通过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平地工作效率提高了 10% -15%, 本实用新型具有实现前刮、后推和拖平的特点,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07] 一: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耕地用平 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拖地板1、固定框架2、两个三角转板3、两个第一液压缸7、两个第二 液压缸8、四个转动连接板4、四个固定板5、四个连接板6和多个螺栓14,固定框架2包括 转动牵引框架9和连接框架10,连接框架10包括横梁11、两个连接管12和两个立板13,连 接板6为长方形板,拖地板1为弧形板,每个连接管12的一端分别靠近横梁11固定安装在 横梁11上,两个连接管12位于横梁11同一侧面,且两个连接管12平行设置,每个连接管 12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横梁11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垂直设置,横梁11每端的上端面固 定安装有一个立板13,每个三角转板3的中心设有一个螺栓14,每个立板13与一个三角转 板3通过螺栓14转动连接,四个连接板6均布固定安装在拖地板1内弧面上,且四个连接 板6平行设置,每个连接板6的中心与固定板5的一端转动连接,固定板5的另一端固定安 装在横梁11的下端面上,四个固定板5坚直设置,每个三角转板3上任意两个角设有两个 转动连接板4,且,每个转动连接板4的一端通过销钉与三角转板3转动连接,每个三角转板 3上每个转动连接板4的另一端通过销钉与一个连接板6的一端转动连接,每个三角转板3 的另一个角设有一个螺栓14,且螺栓14与第一液压缸7的一端转动连接,每个第一液压缸 7的另一端与一个连接管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转动牵引框架9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 液压缸8,每个第二液压缸8的一端通过销钉与横梁11转动连接,每个第二液压缸8的另一 端通过销钉与转动牵引框架9转动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二: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耕地用平 地装置,所述转动牵引框架9还包括弧形板15、弧形板连接板16、第一牵引框架连接管18、 立管19和三个第二牵引框架连接管17,弧形板连接板16为梯形板,弧形板15与靠近梯形 板上底边处转动连接,梯形板的下底边与每个第二牵引框架连接管17的一端固定连接,每 个第二牵引框架连接管17的另一端与第一牵引框架连接管18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牵引 框架连接管18的上表面与立管19的一端固定连接,立管19坚直设置,立管19的顶端加工 有通孔,其它与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三: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耕地用平 地装置,所述转动牵引框架9还包括两组连接耳板组件20,每组连接耳板组件20包括两个 连接耳板,每两个连接耳板相对设置,两组连接耳板组件20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牵引框架 连接管18的侧面上,其它与二相同。
[0010] 工作原理
[0011]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通过牵引车与本实用新型的转动牵引框架9固定连接,且将本 实用新型的每个第一液压缸7通过两个液压管与牵引车的液压泵连接,将每个第二液压缸 8通过两个液压管与牵引车的液压泵连接,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通过牵引车带动本实用新型 对耕地进行工作,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
1. 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拖地板(1)、固定框架(2)、两个 三角转板(3)、两个第一液压缸(7)、两个第二液压缸(8)、四个转动连接板(4)、四个固定 板(5)、四个连接板(6)和多个螺栓(14),固定框架(2)包括转动牵引框架(9)和连接框 架(10),连接框架(10)包括横梁(11)、两个连接管(12)和两个立板(13),连接板(6)为 长方形板,拖地板(1)为弧形板,每个连接管(12)的一端分别靠近横梁(11)固定安装在横 梁(11)上,两个连接管(12)位于横梁(11)同一侧面,且两个连接管(12)平行设置,每个 连接管(12)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横梁(11)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垂直设置,横梁(11)每 端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一个立板(13),每个三角转板(3)的中心设有一个螺栓(14),每个 立板(13)与一个三角转板(3)通过螺栓(14)转动连接,四个连接板(6)均布固定安装在 拖地板(1)内弧面上,且四个连接板(6)平行设置,每个连接板(6)的中心与固定板(5)的 一端转动连接,固定板(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横梁(11)的下端面上,四个固定板(5)坚 直设置,每个三角转板(3)上任意两个角设有两个转动连接板(4),且,每个转动连接板(4) 的一端通过销钉与三角转板(3)转动连接,每个三角转板(3)上每个转动连接板(4)的另 一端通过销钉与一个连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每个三角转板(3)的另一个角设有一个 螺栓(14),且螺栓(14)与第一液压缸(7)的一端转动连接,每个第一液压缸(7)的另一端 与一个连接管(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转动牵引框架(9)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液压缸 (8),每个第二液压缸(8)的一端通过销钉与横梁(11)转动连接,每个第二液压缸(8)的另 一端通过销钉与转动牵引框架(9)转动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牵引框架(9)还 包括弧形板(15)、弧形板连接板(16)、第一牵引框架连接管(18)、立管(19)和三个第二牵 引框架连接管(17),弧形板连接板(16)为梯形板,弧形板(15)与靠近梯形板上底边处转动 连接,梯形板的下底边与每个第二牵引框架连接管(17)的一端固定连接,每个第二牵引框 架连接管(17)的另一端与第一牵引框架连接管(18)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牵引框架连接 管(18)的上表面与立管(19)的一端固定连接,立管(19)坚直设置,立管(19)的顶端加工 有通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耕地用平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牵引框架(9)还 包括两组连接耳板组件(20),每组连接耳板组件(20)包括两个连接耳板,每两个连接耳板 相对设置,两组连接耳板组件(20)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牵引框架连接管(18)的侧面上。
【文档编号】A01B35/02GK203827693SQ201420220365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刘春龙, 刘青山 申请人:刘春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