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粮仓环形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203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粮仓环形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粮食储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粮仓环形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粮食作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持必要的国家粮食储备,是稳定粮食市场的必需手段,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保证社会繁荣稳定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改善仓储设施,1998年以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35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新建630多亿公斤仓容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粮条件,提高了有效仓容,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储粮通风装置一般性应用是在外界温度低于粮食温度时,利用通风机将低温空气从水平布置于地面的通风道压入粮堆,气流垂直或横向通过粮堆,再经过热交换,将粮食的热量或水分转移到空气中,高温空气从粮面排出,通过仓窗排放到大气中,达到降低粮仓温度的目的,俗称气流上行或压入式通风,或者通风机从通风道吸出空气,低温空气由粮堆表面进入,经过热交换,高温空气从水平布置于地面的通风道排除,排放到大气中,达到降低粮温的目的,俗称气流下行或吸出式通风,这两种方法统称为垂直式通风方法。这种垂直式通风的通风装置,通风道主要采用地槽或地上笼形式,水平布置和安装在仓房地面,空气途径比一般在1.5左右,实际通风时,由于空气途径比较大,存在通风死角,降温不均匀,降温速度慢等问题。在横向通风系统中,从水平管的一端吹风进去,从另一端将风抽出,理论上看似乎是可以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而实际粮食是不规则排布的,因此达不到设计要求和科学保粮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解决粮仓通风死角的问题, 提供一种储粮仓环形通风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储粮仓环形通风系统,包括储粮仓,下料锥体,拱形通风板,环形通风槽,软连接管,风机,进风口,出风口,所述环形通风槽为密闭空心圆柱形体,多个出风口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通风槽上端,所述多个出风口与所述下料锥斗通过相应的多个垂直通风管焊接相连,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环形通风槽下端,风机位于所述储粮仓底部,所述风机通过软连接管与所述进风口相连接,且所述风机通过所述进风口将风吹入环形通风槽内,再从所述环形通风槽上的出风口通过均匀分布的通风管将风分别输送至各个拱形通风板内,所述拱形通风板为半圆拱形,其背部布满鱼鳞状孔,用于通风换气。

进一步地,下料椎体的两侧斜壁为非对称的,使得两侧压力不同,从而使得粮食不易堆积成拱。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数量为10个,通风管数量也为10个。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环形通风槽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环形通风槽的底部。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风机和进风口的数量。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对储粮仓进行强制环形通风,有效地解决了因潮湿导致粮食发霉的问题,进一步地解决了通风死角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粮仓环形通风系统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环形通风槽顶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环形通风槽底部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储粮仓,2-下料锥斗,3-拱形通风板,4-环形通风槽,5-软连接管,6-风机,7-进风口,8-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 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粮仓环形通风系统,包括1.储粮仓,2.下料锥体,3.拱形通风板,4.环形通风槽,5.软连接管,6.风机,7.进风口,8.出风口,所述环形通风槽4为密闭空心圆柱形体,多个出风口8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通风槽4上端,所述多个出风口8与所述下料锥斗2通过相应的多个垂直通风管焊接相连,所述进风口7位于所述环形通风槽下端,风机6位于所述储粮仓1底部,所述风机通过软连接管5与所述进风口7相连接,且所述风机6通过所述进风口7将风吹入环形通风槽内,再从所述环形通风槽上的出风口通过均匀分布的通风管将风分别输送至各个拱形通风板内,所述拱形通风板为半圆拱形,其背部布满鱼鳞状孔,用于通风换气。

进一步地,下料椎体的两侧斜壁为非对称的,使得两侧压力不同,从而使得粮食不易堆积成拱。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数量为10个,通风管数量也为10个。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环形通风槽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环形通风槽的底部。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风机和进风口的数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中所定义的技术特征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以上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