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枝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2341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修枝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修枝机。



背景技术:

修枝机是一种园林或园艺工具,其包括有刀片和前把手以及后把手。刀片往复运动用于切割各种灌木、绿篱等。在进行修剪作业时,用户两只手分别握持两个不同的把手,用户通过移动把手,控制刀片的位置来控制切割位置。

传统修枝机外壳结构相对固定,其不能调整前后把手的位置,因而不能够高效的在复杂工况下工作。其只能适应简单的水平面的切割,在需要进行垂直切割或倾斜切割时,操作困难,双手握持把手极为不便。

传统修枝机的外壳由单一材料构成,其散热效果较差。在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发生温度过高造成修枝机损坏的情况发生。

传统的电机,为了降低电机的温度,加快冷却,通常设有散热风扇。但散热风扇转动时,容易发生气流在电机壳体内打转的现象,从而造成冷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修枝机包括:形成或连接有第一把手的第一壳体;形成或连接有第二把手的第二壳体;结合至第一壳体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驱动做剪切运动的修枝刀片;结合至第一壳体用于驱动传动机构的电机;结合至第二壳体并用于为电机供电的电池包;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包括:使它们构成以转动轴线为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转动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与垂直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的平面倾斜相交。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修枝刀片纵轴线的平面内,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电机位于修枝刀片的同侧。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修枝刀片纵轴线的平面内,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第一把手位于修枝刀片的同侧。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的纵轴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修枝刀片纵轴线;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相对第一转动位置时转过90度。

进一步地,第二把手设有一个中分面,第二把手至少部分相对中分面对称;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的中分面平行于修枝刀片纵轴线。

进一步地,第二把手设有一个中分面;第二把手包括:主把手部,用于供用户握持;主把手部相对中分面对称;第二壳体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中分面内,主把手部和电池包的重心分别位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在平行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的方向上,第二把手转动至距离第一把手最近的位置;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与第一把手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与第一把手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和电池包分别位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和电池包的重心分别位于前把手的中分面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和电池包分别位于电机的轴线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相交所构成的平面的两侧。

另一种修枝机,包括:电机,包括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传动机构,由电机驱动;修枝刀片,由传动机构驱动做剪切运动;电机壳体,用于容纳电机的转子组件;工具壳体组件,使传动机构和电机壳体构成一个整体;其中,工具壳体组件包括:第一材料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电机壳体包括:第二材料部,至少由第二材料制成;第二材料部至少部分露出工具壳体组件。

进一步地,修枝机还包括:传动壳体,用于容纳传动机构;传动壳体露出工具组件。

进一步地,传动壳体,至少部分由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第二材料部从一侧露出工具壳体组件,传动壳体从相对的另一侧露出工具壳体组件。

进一步地,传动壳体包括,传动壳体本体,形成有容纳腔;若干个传动壳体筋,由传动壳体本体向外凸出;两条传动壳体筋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气流通道大致沿平行于电机轴线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电机壳体内设有风扇,电机壳体设有出风口,风扇产生的气流从气流通道进入电机壳体后从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工具壳体组件内设有电路板,工具壳体形成有进风口,风扇产生的气流依次经过进风口、电路板、电机和出风口。

进一步地,修枝机还包括,第一把手,位于修枝刀片和电机之间;第一把手固定至传动壳体。

进一步地,修枝机还包括电池包,为电机供电;工具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形成或连接有第一把手;第二壳体,形成或连接有第二把手;电池包接合至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包括使它们构成以转动轴线为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转动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与垂直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的平面倾斜相交。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修枝刀片纵轴线的平面内,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电机位于修枝刀片的同侧。

另一种修枝机,包括:第一壳体,形成或连接有第一把手;第二壳体,形成或连接有第二把手;传动机构,结合至第一壳体;修枝刀片,由传动机构驱动做剪切运动;电机,结合至第一壳体用于驱动传动机构;电池包,结合至第二壳体并用于为电机供电;其中,第二壳体能相对于第一壳体绕转动轴线转动,第一壳体包括第一锁定部,修枝机还包括:控制件,活动连接至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控制件包括:与第一锁定部配合的第二锁定部;控制件相对于第二壳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控制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配合,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对固定;控制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脱离配合,第二壳体能相对于第一壳体绕转动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修枝机还包括:扳机,用于控制电机;控制件还包括:止挡部;在控制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止挡部止挡扳机的运动。

进一步地,控制件还包括:操作部,供用户操作;第一锁定部形成有凹槽,第二锁定部形成有与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进一步地,操作部位于第二把手与电池包之间。

进一步地,修枝机还包括偏压元件,固定连接至第二壳体,施加使控制件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的偏压力。

进一步地,控制件沿直线路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减震元件,减震元件设置与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第二转动连接部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设有:若干挡位结构,能使控制件锁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对位置,°相对于转动轴线圆周方向而言,相邻的挡位结构相差角度的取值为15°或15°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的纵轴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修枝刀片纵轴线;第二壳体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相对第一转动位置时转过90度。

进一步地,转动轴线与电机的轴线在倾斜相交。

进一步地,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与垂直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的平面倾斜相交。

一种电机装置,包括:电机壳体,设有出风口;定子组件,与电机外壳固定连接;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转动连接;风扇,设置于电机壳体内部;导风罩,容纳于电机壳体;其中,导风罩包括:遮流部,止挡风扇产生的气流在电机壳体内回旋;遮流部设置在电机壳体内壁与风扇之间。

进一步地,转子组件驱动风扇转动;遮流部与出风口在风扇转轴的周向上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转子组件驱动风扇转动;遮流部与出风口在风扇转轴的轴向上基本对齐。

进一步地,遮流部的数目大于等于2,多个遮流部中至少两个之间设有出风口。

进一步地,转子组件驱动风扇转动;遮流部的数目大于等于2,多个遮流部中至少两个关于风扇转轴对称。

进一步地,转子组件驱动风扇转动;遮流部的数目大于等于2;导风罩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连接多个遮流部;环绕部,环绕部环绕转子组件;环绕部与连接部分别位于风扇的两侧。

进一步地,环绕部形成有卡扣,卡扣与电机壳体连接。

进一步地,环绕部与电机的间隙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3mm。

另一种修枝机,包括上述电机装置。

进一步地,修枝机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形成或连接有第一把手;第二壳体,形成或连接有第二把手;电池包接合至第二壳体并用于为外转子电机供电;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包括使它们构成以转动轴线为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转动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与垂直于修枝刀片的纵轴线的平面倾斜相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移除部分壳体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第二壳体处于第一转动位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第二壳体处于第二转动位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第二壳体处于第二转动位置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7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控制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控制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中的修枝机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修枝机100包括修枝刀片10、传动机构20、电机30、电池包40、工具壳体组件50、第一把手60、第二把手70。

修枝刀片10,做剪切运动实现工具功能,修枝刀片10大致沿一个方向延伸,修枝刀片10在该方向上尺寸远远大于其在其余方向尺寸,将该方向定义为修枝刀片10的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修枝刀片10定义一纵轴线S1,该纵轴线S1平行于修枝刀片10的长度方向。

修枝刀片10的主体部分沿纵轴线S1延伸,沿着纵轴线S1由修枝刀片10主体部分以向垂直纵轴线S1的方向凸出的方式形成多个切割刃11,在该垂直于纵轴线S1的方向上尺寸为修枝刀片10的宽度。

修枝刀片10在垂直于纵轴线S1的另一个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使修枝刀片10大致为片状结构。

一般而言,切割刃11可以设置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两侧。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切割刃11从纵轴线S1的两侧向外延伸。

传动机构20与修枝刀片10相连,驱动修枝刀片10往复运动。传动壳体21容纳传动机构20。容纳传动机构20是指容纳传动机构20的全部或容纳传动机构20的部分。

电机30与传动机构20相连,驱动传动机构20。

电池包40为电机30提供电力。其包括多节可充电的电池芯。

工具壳体组件50将修枝机100各部分组装成一体,其包括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

第一壳体51形成或连接有第一把手60,第二壳体52形成或连接有第二把手70,第一把手60和第二把手70是供用户单手握持的,即第一把手60供用户一只手握持,第二把手70是供用户另一只手握持。形成是指把手作为壳体的一部分,连接是指直接或间接连接。即把手直接连接至壳体或把手通过其他结构间接连接至壳体。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传动机构20和电机30与第一壳体51结合,即传动机构20和电机30相对于第一壳体51被固定。其可以直接固定连接至第一壳体51,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间接固定连接至第一壳体51。进一步的,第二壳体52形成有第二把手70,电池包40可拆卸的连接至第二壳体52。第一把手60作为单独的零件,其位于修枝刀片10和电机30之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方向上,第一把手60位于修枝刀片10和电机30之间。第一把手60固定至传动壳体21。一般而言,传统的修枝机100,其第一把手60固定在工具壳体组件50上,在长时间工作后, 修枝刀片10相对于工具壳体组件50产生晃动,操作者握持固定在工具壳体组件50上的第一把手60,会产生第一把手60相对修枝刀片10发生晃动的情况,对用户使用工具造成干扰,影响切割精度,由于用户握持工具,整机重量通过工具壳体组件50施加到第一把手60上,工具壳体组件50的晃动将极大的影响工具的使用寿命。采用第一把手60固定在传动壳体21,避免了修枝刀片10与第一把手60之间的晃动,同时整机绝大部分重量直接通过传动机构20作用到第一把手60上,提供了工具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51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511,第二壳体52包括第二转动连接部521,第一转动连接部511与第二转动连接部521可转动的连接,从而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能够以转动轴线S2为轴转动。在第一壳体51与第二壳体52相对转动时,电机30、传动机构20、第一把手60与第一壳体51一起相对第二壳体52转动,电池包40、第二把手70与第二壳体52一起相对于第一壳体51转动。

垂直于转动轴线S2的平面A与垂直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平面B倾斜相交。垂直于转动轴线S2的平面A与垂直于修枝刀片10延伸方向的平面B倾斜相交。进一步的,转动轴线S2与修枝刀片10倾斜相交。具体而言,垂直于转动轴线S2的平面A与垂直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平面B呈15°夹角。该夹角角度可能大于等于10°小于等于45°。

在垂直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平面B内,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电机30位于修枝刀片10的同侧。即第一转动连接部511远离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具体而言,转动轴线S2在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521之间的交点偏离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

在垂直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平面B内,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一把手60位于修枝机100刀片的同侧。具体而言,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一把手60位于修枝刀片10的同侧是指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一把手60的握持部位于修枝刀片10的同侧。修枝刀片10定义有一个剪切平面,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电机30位于剪切平面的同侧。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一把手60位于剪切平面的同侧。

具体而言,转动轴线S2与电机30的轴线倾斜相交。转动轴线S2与电机30轴线的交点与第二转动连接部521位于修枝刀片10的同侧。转动轴线S2在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521之间的交点距离的修枝刀片10的距离大于转动轴线S2与电机30轴线S3的交点距离修枝刀片10的距离。转动轴线S2与电机30轴线S3的交点距离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距离大于等于20mm,小于等于60mm。转动轴线S2在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521之间的交点距离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距离大于等于30mm,小于等于70mm。

垂直于转动轴线S2的平面A与垂直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平面B倾斜相交。使得在第二壳体52相对于第一壳体51旋转90°时,如图4所示,电池包40能够远离修枝刀片10,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因电池包40的体积过大造成对工作的干扰也避免了电池包40的损坏。

第二壳体52相对第一壳体51转动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第一转动位置如图3所示,第二转动位置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转动位置作为第二壳体52的初始位置,也是修枝机100最常用的工作位置。第一转动位置,此时第二把手70的纵轴线S4所在的平面平行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这里所指的平行也包括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位于第二把手70的纵轴线S4所在的平面内。

第二把手70包括:主把手部,主把手部供用户握持和控制修枝机100。用户在使用第二把手70、握住主把手部时,能触碰到设置在附近的按钮和开关。更具体而言,主把手部相对于一个平面对称,将该对称平面定义为第二把手70的中分面C,第二把手70可设置为整体均相对中分面C对称,也可以设置为部分相对中分面C对称。第二把手70镜面对称的部分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主把手部。第二把手70的纵轴线S4位于第二把手70的中分面C内。

第二壳体52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70相对第一转动位置时转过90度。进一步地,第二壳体52可以相对于第一壳体51转动并固定在不同的位置能够适应用户在多种工作环境下的需求。相对于转动轴线S2圆周方向而言,相连的转动位置相差角度取值为15°或15°的整数倍。在第二把手70转过90°时,即第二转动位置时能够满足用户进行垂直面修剪的需要。

第二壳体52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在平行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方向上第二把手70转动至距离第一把手60最近的位置。第二壳体52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70与第一把手6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壳体52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把手70与第一把手60之间的距离。

在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一把手60相对于第二把手70的距离大于在第一转动位置时的距离。转动轴线S2倾斜于修枝刀片10,第二壳体52旋转后,第一把手60和第二把手70的距离增大,使得用户在第二把手70旋转后握持更加舒适。

第二把手70的纵轴线S4在第二把手70的中分面C内。第二把手70的对称平面即第二把手70的中分面C。

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52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第二把手70的纵轴线S4所在的平面,第二把手70和电池包40的重心分别位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两侧。

第二把手70的纵轴线S4所在的平面即第二把手70的中分面C。进一步的,在第二位置时,第二把手70和电池包40分别位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的两侧。具体而言,第二转动位置,相对于第一转动位置时转过90°的位置。

在第二位置时,第二把手70和电池包40的重心G分别位于第一把手60的中分面的两侧。第一把手60至少包括镜像对称的一部分,该部分定义的对称平面为第一把手60的中分面。

在第二位置时,第二把手70和电池包40分别位于电机30的轴线与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相交所构成的平面的两侧。

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52能相对于第一壳体51绕转动轴线S2转动,第一壳体51包括第一锁定部5111,具体而言,第一锁定部5111由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形成。

修枝机100还包括控制件91,控制件91用于锁定第二壳体52相对于第一壳体51的位置。控制件91包括有第二锁定部911,第二锁定部911与第一锁定部5111配合。控制件91活动连接至第一壳体51或第二壳体52。具体而言,控制件91活动连接至第二壳体52。控制件91相对于第二壳体5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进一步地,控制件91与第二壳体52一起相对于第一壳体51转动。

如图7所示,控制件91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锁定部5111与第二锁定部911配合,第二壳体52固定至第一壳体51,即第二壳体52不能相对于第一壳体51绕转动轴线S2转动。

如图8所示,控制件91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定部5111与第二锁定部911脱离配合,第二壳体52能相对于第一壳体51绕转动轴线S2转动。

修枝机100还包括扳机80,能够对电机30进行控制。

控制件91包括止挡部912,如图8所示,在控制件91位于第二位置时,止挡部912止挡扳机80的运动。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扳机80被止挡部912阻止,不能够向上运动。在第二壳体5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51转动时,避免电机30被误操作而启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如图7所示,控制件91位于第一位置,此时扳机80能够被启动。图中所示的位置即扳机80被压下而启动的位置。

控制件91还包括操作部913,用户通过操作部913对操作控制件9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锁定部5111形成有凹槽5112,第二锁定部911形成有与凹槽5112配合的凸起9111。凸起9111与凹槽5112配合实现锁定。用户操作控制件91使其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锁定部911的凸起9111位于第二锁定部911的凹槽5112中。第一锁定部5111与第二锁定部911不能相对转动,即第一壳体51与第二壳体52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当用户操作控制件91使其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此时凸起9111与凹槽5112脱离,即不能阻止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间的相对转动。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凹槽5112具有多个,每个凹槽5112对应一个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可相互转动被固定的位置。如图6所示,凹槽5112的数量为8,其分别对应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位于0°,±45°,±90°,以及180°。

如图7及图8所示,操作部913位于第二把手70与电池包40之间。进一步的,扳机80与操作部913位于第二把手70的同侧,合理利用的空间,实现紧凑的结构。

修枝机100还包括偏压元件92,固定连接至第二壳体52,施加使控制件91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的偏压力。一般而言,偏压元件92作为产生偏压力的元件,常见有弹簧,磁铁等。具体而言,偏压元件92为弹簧,其连接第二壳体52和控制件91,使在控制件91位于第一位置时,能够保证控制件91停留在第一位置,避免用户误操作从而造成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产生相对转动。

控制件91沿直线路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控制件91操作简单,滑动路径短操作快捷。

如图6所示,修枝机100还包括减震元件53,减震元件53设置与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和第二转动连接部521之间。修枝刀片10及电机30固定至第一壳体5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振动,减震元件53能够有效的减小传递至第二壳体52的振动,从而使得第二把手70上的振动减小,用户操作舒适。

第一壳体51设有若干档位结构,能使控制件91锁定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的相对位置。相对于转动轴线S2圆周方向而言,相连的档位结构相差角度的取值为15°或15°的整数倍。即第二壳体52能相对于第一壳体51锁定至15°或15°的整数倍的角度处。

如图9所示,修枝机100还包括电机壳体33,电机壳体33容纳电机30。工具壳体组件50包括第一材料部54,第一材料部54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第一壳体51包括第一材料部54。电机壳体33包括第二材料部331,第二材料部331至少由第二材料制成。第一材料部54可以是工具壳体组件50的整体,也可以是工具壳体组件5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一壳体51由第一材料制成。第一材料的导热系数较低,第二材料的导热系数较高,即第二材料的导热性能强于第一材料的导热性能,第一材料部54由导热系数较低的第一材料制成,第二材料部331由导热系数较高的第二材料制成。更具体而言,第一材料为塑料,第二材料为金属。

第二材料部331至少部分露出工具壳体组件50,即第二材料部331全部或部分的裸露在工具壳体组件50的外部,或第二材料部331凸出或穿出工具壳体组件50,。

一般而言,常见修枝机100的工具壳体组件50直接包裹电机30,其由一种材料制成,例如塑料,塑料材料导热系数很低,散热效果差。电机30位于塑料材料中,较容易发生温度过高,电机30损坏的情况发生。而为了散热将工具壳体组件50设置为金属件,将造成整机重量较大,修枝机100作为一种手持式工具,其重量过大则不便于操作者携带及操作。

采用工具壳体组件50不直接包裹电机30,设置单独的电机壳体33容纳电机30,电机壳体33采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能够快速释放电机30的热量,降低电机30温度。工具壳体组件50采用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实现隔热的效果,避免高温对人体造成损伤。而电机壳体33的第二材料部331露出或凸出工具壳体组件50,增大了第二材料部33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的了电机30的散热。

传动壳体21露出工具壳体组件50。露出是指至少部分位于工具壳体组件50的外部。实现结构的紧凑,减小工具壳体组件50的体积,减小重量,使用户便于携带。

传动壳体21至少部分由金属材料制成。传动壳体21由金属材料制成加快了散热。有利于降低修枝机100的温度,传动壳体21露出工具壳体组件50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第二材料部331从一侧露出工具壳体组件50,传动壳体21从相对的另一侧露出工具壳体组件50。或电机壳体33与传动壳体21从工具壳体组件50相反的两侧凸出工具壳体组件50。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电机壳体33与传动壳体21从第一壳体51相反的两侧凸出第一壳体51。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传动壳体21包括传动壳体本体211和传动壳体筋212。如图10所示,传动壳体本体211形成有容纳腔2111,容纳腔2111容纳传动机构20。如图9所示,传动壳体本体211上向外凸出多个传动壳体筋212,两条相连的传动壳体筋212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2121。具体而言,气流通道2121大致沿平行于电机30轴线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气流能够沿气流通道2121从传动壳体21一侧向电机壳体33一侧流动。

如图9至图11所示,电机壳体33内设有风扇34。电机壳体33设有出风口332,电机30带动风扇34转动。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风扇34产生的气流从气流通道2121进入电机壳体33后从出风口332排出。

如图2所示,工具壳体组件50内设有电路板93,电路板93实现电机30与电池包40之间的电连接。电路板93设置在第一壳体51内部,其位于电机30的前方即在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方向上,电路板93、电机30、电池包40依次排列,或在修枝刀片10的纵轴线S1方向上,电路板93、电机30、第二壳体52依次排列。如图9所示,工具壳体组件50形成有进风口512,如图9中箭头所示,风扇34产生的气流依次经过进风口512、电路板93、电机30和出风口332。

如图10至图11所示,电机30包括定子组件31和转子组件32。电机30的转子组件32被容纳在电机壳体33内。电机装置包括电机壳体33、电机30、风扇34和导风罩35。转子组件32相对于定子组件31及电机壳体33转动,转子组件32与传动机构20相连,在转子组件32转动时驱动传动机构20。风扇34随电机30转子组件32一同旋转。一般而言,常见电机30有多种,如直流电机30、交流电机30等,具体而言,电机30为外转子电机,具体而言为外转子无刷直流电机。风扇34形成于或固定连接至转子组件32。即风扇34可以直接由转子组件32构成,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零件安装固定在转子组件32上。进一步地,风扇34固定连接至转子组件32。具体而言,风扇34为离心式风扇34。

在电机30工作时,风扇34随转子组件32转动,带动气流运动,具体而言,转子组件32驱动风扇34转动。电机30被容纳在电机壳体33内,极易发生气流在电机壳体33内打转,而不离开电机壳体33。影响电机30的冷却。为了提高冷却效率,进一步地,修枝机100还包括导风罩35,导风罩35位于电机壳体33内,其固定至电机壳体33,其相对于电机壳体33静止。导风罩35包括遮流部351,遮流部351止挡风扇34产生的气流在电机壳体33内回旋。遮流部351设置在电机壳体33的内壁与风扇34之间。跟进一步地,遮流部351位于转子组件32转动的周向方向上。遮流部351打断气流在电机壳体33内的转动。促使风扇34产生的气流飞散,提高冷却效率。

电机壳体33形成有出风口332,遮流部351与出风口332在风扇34转轴的周向上错开设置。具体而言,错开设置是指在风扇34转轴的周向上布局依次为,遮流部351、出风口332、遮流部351、出风口332。在转子组件32转动的周向上,出风口332与遮流部351相连设置。遮流部351与出风口332在风扇34转轴的轴向上基本对齐。在转子组件32的轴向方向上,出风口332与风扇34的高度大致相等。

遮流部351的数目大于等于2,多个所述遮流部351中至少两个关于风扇34转轴对称。导风罩35还包括连接部352,连接部352连接多个遮流部351。至少两个遮流部351通过连接部352连接。连接部352固定至电机壳体33的顶部。

对于外转子电机而言,转子组件32与电机壳体33之间间隙过大时,气流绝大部分从电机30表面穿过,从电机30内部穿过的气流较小,冷却效果较差。为了减小电机30与电机壳体33之间的间隙。导风罩35还包括环绕部353,环绕部353环绕转子组件32。环绕部353与连接部352分别位于风扇34的两侧。环绕部353形成有卡扣3531,卡扣3531与电机壳体33连接。

当环绕部353与电机30的间隙较小时,转子组件32外表面的冷却效果变差,造成冷却效率低下。而当环绕部353与电机30的间隙较大时,从电机30内部穿过的气流量变小,同样造成电机30的冷却效果变差。进一步地,环绕部353与电机30的间隙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3MM,更进一步的,环绕部353与电机30的间隙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1.5mm。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