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511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灭蚊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



背景技术:

电蚊香器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小家电,由于夏季蚊虫较多,而是用普通蚊香存在烟气重、失火隐患大等问题,因此电蚊香器基本上取代了普通蚊香,成为夏季必备的驱蚊用品。现有的电蚊香主要依靠加热器将点蚊香片或者点蚊香液加热,使敏感气体散发到空中,人们长时间处于高浓度的敏感气体中,肯定会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

对此,本设计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通过晶振片产生谐振将灭蚊片转化成一种机械波,在空间传输的过程中将蚊子杀死,同时通过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中是否有人以及空间中机械波的能量,当周围环境有人时,可以保证周围环境中的机械波能量较低,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具有成本低、伤害小等突出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克服现有灭蚊器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缺点。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包括本体、晶振、稀土、开口、插头、处理器、整流电路、PTC加热片、固体灭蚊片、传感器,其中,本体为圆台形,稀土和PTC加热片紧挨在一起且位于同一平面,均位于圆台下底内表面,晶振、固体灭蚊片位于稀土和PTC加热片之上,开口位于本体侧表面,用来更换固体灭蚊片,插头通过电源线与整流电路连接,传感器位于本体上表面,晶振、整流电路、PTC加热片、传感器均与处理器有电连接。

上述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所述本体底座上面有吸盘装置,可以将装置吸附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

上述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所述传感器包括红外传感器和机械波能量检测器两种。

上述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所述本体上下底面与侧面的接合处均有缝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通过晶振片产生谐振将灭蚊片转化成一种机械波,在空间传输的过程中将蚊子杀死,同时通过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中是否有人以及空间中机械波的能量,当周围环境有人时,可以保证周围环境中的机械波能量较低,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具有成本低、伤害小等突出优点。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 2、晶振;3、稀土;4、开口;5、插头;6、处理器;7、整流电路;8、PTC加热片;9、固体灭蚊片;10、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智能灭蚊器,包括本体1、晶振2、稀土3、开口4、插头5、处理器6、整流电路7、PTC加热片8、固体灭蚊片9、传感器10,其中,本体1为圆台形,稀土3和PTC加热片8紧挨在一起且位于同一平面,均位于圆台下底内表面,晶振2、固体灭蚊片9位于稀土3和PTC加热片8之上,开口4位于本体1侧表面,用来更换固体灭蚊片9,插头5通过电源线与整流电路7连接,传感器10位于本体1上表面,晶振2、整流电路7、PTC加热片8、传感器10均与处理器6有电连接。

处理器6采用基于C8051核的C8051F311单片机,这种单片机结构简单,功能强大,相对于8051单片机的应用技术也非常成熟,非常便于开发,可以大大结业于开发时间,而且廉价。该单片机集成10位ADC,支持在线调试功能,而且其有百分之七十的指令都是单指令周期或者双指令周期完成,时钟频率可以达到25MHz,所以处理速度很快。其IO支持UART、SMBUS、SPI等多种数据接口,而且内部有交叉开关,所以非常便于电路板布局走线。而且这种处理器非常廉价,很适合做产品开发。

红外传感器采用RE200B人体红外热释电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热释电材料极化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探测红外辐射,采用双灵敏元互补方法抑制温度变化产生的干扰,提高了传感器的工作稳定性。

使用的时候,将插头5接通电源,并将本体1通过吸盘装置吸附在合适的位置,整流电路7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通过整流后稳压输出给系统供电; PTC加热片8产生的热量加热固体灭蚊片9,固体灭蚊片9经加热变为蒸汽,固体灭蚊片蒸汽自然上升至由晶振2构成的机电谐振腔内,晶振2产生谐振,把固体灭蚊片蒸汽变成一种机械波,机械波由本体1上下底面与侧面的接合处的缝隙逸出后,向空间传播,在遇到蚊子后将其杀死,固体灭蚊片9的有效成份“杀虫菊”能被稀土3在较低温度下吸附并且活化能获得大增,稀土3只对灭蚊剂分子进行低温抽吸及活化,自身不损亦无毒,而且能反复使用无需更换,通过稀土3活化的灭蚊剂蒸汽通过晶振腔体受谐振变成机械波,机械波具有无孔不入、不受风影响且能迅速分布至地面和角落等特性,晶振2无噪声,其产生机械波对人无害,同时,红外传感器随时检测周围环境中是否有人,机械波能量检测器检测机械波的能量,当检测到周围有人存在时,处理器6会降低PTC加热片8的功率,使得周围机械波的能量降低,而不至于伤害到人体。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