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67374阅读:15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与流程

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属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鱼苗繁育过程中辅助鱼苗孵化的方法,防止破裂卵膜堵塞孵化桶上的隔离筛绢,具体是利用环状装置内喷射的水流清除隔离筛绢内壁粘附的卵膜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水产养殖行业内都使用孵化桶孵化鱼苗,鱼苗孵化后期卵膜破裂,孵出鱼苗,破裂的卵膜通常会粘附在孵化桶上的隔离筛绢内侧,需要工人24小时*7天连续值班,刷洗除去鱼苗孵化过程中脱落的卵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脱落的卵膜堵塞隔离筛绢,导致孵化桶内水面逐渐上升,溢流造成鱼苗逃逸。通常情况下1个工人最多同时看管15个孵化桶,需要在孵化桶之间不停的巡查,不断地刷洗脱落的卵膜。因此鱼苗孵化过程中的劳动强度特别大,生产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而且发生筛绢堵塞溢流鱼苗逃逸的事故几率很大,损失相当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通过在鱼苗孵化桶上安装水流除膜装置,利用水流实现自动除去粘附在筛绢内壁的卵膜,基本实现自动除膜,防止卵膜粘附在隔离筛绢上,堵塞筛绢,导致漫桶等安全生产事故;同时减轻鱼苗孵化过程中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避免鱼苗逃逸,减少生产事故的损失。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鱼苗孵化桶上部上部设置隔离筛绢,隔离性筛绢外侧加装一个环形PPR管材,在PPR管材上每隔1.0-10.0cm钻1个细孔,孔径0.5-2.0mm,细孔与筛绢45°夹角;环形PPR管材通过开关与水源接通,在鱼苗孵化过程中,细孔喷射水流清除破裂的粘附在筛绢内壁的卵膜。

所述的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把一根DN15的PPR管材1弯曲成近圆形,两端接在同一个DN15的三通上,DN15三通连接开关2,开关2连接水源3。

所述的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把环形PPR管材6安装在鱼苗孵化桶4的滤水筛绢5外侧。

所述的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PR管材10上每隔1.0-10.0cm钻细孔9,孔径0.5-2.0mm,细孔喷射的水流8与滤水筛绢7成45°夹角。

本案公开了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该装置通过环形PPR管材上的细孔,喷射水流,从外侧冲刷筛绢,除去筛绢内壁粘附的卵膜,从而自动实现防止卵膜堵塞筛绢的作用。行业内1个工人由传统的最多同时看护15个孵化桶,采用水流除膜装置后,该装置减轻了鱼苗孵化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可以轻松同时看管30个孵化桶,使用该方法后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以上,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鱼苗逃逸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除膜装置PPR管材示意图。

图2为除膜装置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除膜装置PPR管材钻孔截面示意图。

1DN15的PPR环形管材;2开关;3水源;4孵化桶;5滤水筛绢;6环形PPR管材;7滤水筛绢;8喷射的水流;9细孔;10PPR管材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详述,但本实施实例所叙述的技术内容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不应以此来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水产养殖领域的从业者进行的适应性改变或变通依然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鱼苗孵化桶上部的隔离性筛绢外侧加装一个环形PPR管材,在PPR管材上每隔1.0-10.0cm钻1个细孔,孔径0.5-2.0mm,细孔与筛绢45°夹角;环形PPR管材通过开关与水源接通,在鱼苗孵化过程中,细孔喷射水流除去脱落的卵膜。

所述的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把一根DN15的PPR管材1弯曲成近圆形,两端接在同一个DN15的三通上,DN15三通连接开关2,开关2连接水源3。

所述的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把环形PPR管材6安装在鱼苗孵化桶4的滤水筛绢5外侧。

所述的一种鱼苗孵化桶水流除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PR管材10上每隔1.0-10.0cm钻细孔9,孔径0.5-2.0mm,细孔喷射的水流8与滤水筛绢7成45°夹角。

实施例2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首先把一根DN15的PPR管材1弯曲成近圆形,两端接在同一个DN15的三通上,DN 15三通连接开关2,开关2连接水源3。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把环形PPR管材3安装在鱼苗孵化桶1的滤水筛绢2外侧。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在PPR管材4上每隔1em钻细孔3,孔径1.5mm,细孔喷射的水流2与滤水筛绢1成45°夹角。在鱼苗孵化过程中,通过开关控制水源喷射压力,水流45°夹角冲刷滤水筛绢,除去脱落的卵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为本发明具体实施只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推演或替换,都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