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粘虫病害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4945发布日期:2018-08-28 22:52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防治粘虫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其中有效成分为双甲脒和姜黄。
背景技术
:双甲脒,为白色或浅黄色固体,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可溶于二甲苯、丙酮和甲苯等多种有机溶剂,紫外光影响较小,用于防治粘虫。因其防治粘虫效果比丁硫克百威和辛硫磷差,现实中都以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或辛硫磷重量比1:1混配使用,以达到增效作用。但有机磷类农药对环境污染大,会造成土壤酸化,环境磷富集等问题。姜黄(拉丁学名:CurcumalongaL.)又名:郁金、宝鼎香、毫命、黄姜等,其味辛、苦,性温、无毒,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降压、抗菌之功效,可作为调味品、色素、香料、染料、中药、杀虫剂等。在杀虫抑菌作用上,有采用姜黄与山药、苦皮藤、蛇床子、蒲公英、鱼腥草、刺五加、三七、大蒜、艾叶、陈皮组合用于预防百合真菌性病害和线虫病害报道。目前,尚未有关于以双甲脒、姜黄作为有效成分的复配剂用于防治粘虫比单独使用双甲脒药效更好报道,从而代替双甲脒和辛硫磷重量比1:1的混配剂的药效。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将提供一种含有双甲脒与姜黄为有效成分的新形式的复配型防治粘虫病害农药,此农药比单独使用双甲脒药效好,药效相当于双甲脒与辛硫磷重量比1:1的混配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粘虫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双甲脒与姜黄,其中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6:1~1:1,以及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溶剂。所述的有效成分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4:1~2:1,优选为3:1。所述的助剂为乳化剂、助溶剂和/或稳定剂,其中所述的乳化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或苯乙基苯基聚氧乙烯基醚,所述的助溶剂为丙二醇,所述的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或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所述的农药上可接受的溶剂为白油、甲苯、二甲苯。所述农药组合物中各组分所占质量百分比为:有效成分双甲脒和姜黄占10~40%、乳化剂占5~20%、助溶剂占1~20%、稳定剂占0~6%,余量为溶剂。所述农药组合物中各组分所占质量百分优选比为:有效成分双甲脒和姜黄占20%、乳化剂占10%、助溶剂占10%、稳定剂占2%,余量为溶剂。本发明同时提供了制备此农药组合物的方法:1)将姜黄粉碎或者切片,加入姜黄重量10~25倍的水,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所得挥发油备用;2)将步骤1)所得挥发油与双甲脒、溶剂按照配比混合均匀,再加入乳化剂、助溶剂和稳定剂搅拌混合均匀。更进一步地,以上制备方法步骤1)中所述加水量是姜黄重量的15倍。更进一步地,以上制备方法所述农药组合物最终制成的剂型为油乳剂。本发明整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有效成分是双甲脒与姜黄。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显著的技术效果:有效成分双甲脒和姜黄协同增效,在合理范围内混用,能减少各单剂的施用量,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避免有机磷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对粘虫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采用触杀作用法测定双甲脒、姜黄及其混配剂与双甲脒和辛硫磷重量比1:1混配剂对粘虫的生物活性:在粘虫的前胸后背板上点滴药剂,药剂将通过昆虫体壁进入昆虫体内,经过一定时间后,试虫会产生一定的反应,以校正死亡率来表达效果,分别观察12h和24h试虫死亡率,具体如表1所示表1:双甲脒、姜黄及其混配剂与双甲脒和辛硫磷重量比1:1混配剂对粘虫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根据表1测定结果表明,双甲脒与姜黄重量比为6:1~1:1混配剂对粘虫的生物活性比单独采用双甲脒和姜黄药剂的高,效果接近双甲脒与辛硫磷重量比1:1混配剂,其中双甲脒与姜黄重量比为3:1混配剂的生物活性与双甲脒与辛硫磷重量比1:1混配剂相当。二、产品实施例实施例1: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依据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3:1,称取姜黄5Kg姜黄粉碎,加入15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双甲脒15Kg及二甲苯58Kg混合均匀,再将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10Kg、丙二醇10K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2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实施例2: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依据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6:1,称取姜黄2.86Kg姜黄粉碎,加入15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双甲脒17.14Kg及二甲苯58Kg混合均匀,再将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10Kg、丙二醇10K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2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实施例3: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依据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4:1,称取姜黄4Kg姜黄粉碎,加入15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双甲脒16Kg及二甲苯58Kg混合均匀,再将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10Kg、丙二醇10K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2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实施例4: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依据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2:1,称取姜黄6.67Kg姜黄粉碎,加入15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双甲脒13.33Kg及二甲苯58Kg混合均匀,再将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10Kg、丙二醇10K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2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实施例5: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依据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1:1,称取姜黄10Kg姜黄粉碎,加入15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双甲脒10Kg及二甲苯58Kg混合均匀,再将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10Kg、丙二醇10K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2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实施例6:4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依据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3:1,称取姜黄10Kg姜黄粉碎,加入10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双甲脒30Kg及甲苯53Kg混合均匀,再将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5Kg、丙二醇1Kg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1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实施例7:1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依据双甲脒与姜黄的重量比为3:1,称取姜黄2.5Kg姜黄粉碎,加入15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双甲脒7.5Kg及白油44Kg混合均匀,再将苯乙基苯基聚氧乙烯基醚20Kg、丙二醇20K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6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实施例8:50%姜黄乳油剂称取姜黄50Kg姜黄粉碎,加入15倍的水,加热微沸腾,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将所得挥发油及二甲苯28Kg混合均匀,再将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10Kg、丙二醇10K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2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乳油剂。三、产品应用实施例采用本发明产品,作防治玉米粘虫田间药效实验,每处理重复三次,每小区一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00m2。将实施例1至实施例8所得产品剂对照组进行玉米粘虫的防治,试验处理设置如下:处理1:实施例1的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处理2:实施例2的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处理3:实施例3的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处理4:实施例4的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处理5:实施例5的2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处理6:实施例6的4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处理7:实施例7的10%双甲脒·姜黄乳油剂。处理8:实施例8的50%姜黄乳油剂。处理9:市售20%的双甲脒乳油剂。处理10:市售20%的双甲脒乳油剂和市售50%辛硫磷乳油剂重量比5:2的混配剂。将以上10组样品按照一定比率稀释后,取相同体积量喷洒到田间玉米作物,测试对玉米粘虫的防治效果,最终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本发明复配农药、姜黄乳油剂、市售双甲脒乳油剂及市售双甲脒乳油剂和市售50%辛硫磷乳油剂混配剂的田间防治玉米粘虫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试验处理药物稀释浓度/ppm5天药效/%10天药效/%处理15090.3498.01处理25084.5693.45处理35088.1095.19处理45087.4594.32处理55084.1293.67处理65090.1297.26处理75090.2397.58处理820030.4355.79处理920080.1289.45处理105090.5197.64表2的防治玉米粘虫药效对比结果已清楚显示,将本发明双甲脒与姜黄的乳油稀释成50ppm的使用浓度后,其5天和10天的药效,与使用浓度为50ppm的双甲脒和辛硫磷重量比1:1的接近,比使用浓度为200ppm的双甲脒好,最佳的药效为双甲脒与姜黄重量比为3:1农药组合物。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同等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