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冬麦田杂草节节麦的农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11883发布日期:2019-01-15 22:22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冬麦田杂草节节麦的农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控制冬麦田杂草节节麦的农艺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和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小麦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2n=14,DD),属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山羊草属(Aegilops)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在我国冬小麦种植区现成为危害最重的恶性杂草之一。该杂草与小麦激烈竞争光、肥、水等资源,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收。普通小麦(AABBDD)是由四倍体小麦(Triticum turgidum, AABB)和二倍体节节麦(DD)杂交所形成的异源六倍体,节节麦和小麦亲缘关系相近,生长习性一致,苗期形态相似,不易区分。收获后,节节麦小穗与小麦麦粒大小、重量相当,很难清除,污染的小麦谷粒,降低小麦品质,严重影响小麦的经济贸易。近年来节节麦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省部分麦田蔓延危害,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和粮食安全。目前,生产上缺乏成熟有效的防除措施,没有特效选择性除草剂能在不伤害小麦的基础上有效防控节节麦,控制节节麦蔓延危害已刻不容缓。同时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存在危害人畜健康、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促进抗药性杂草产生等特点,同时也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新的矛盾、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控制冬麦田杂草节节麦的农艺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控制冬麦田杂草节节麦的农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整播期:冬小麦播期由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上旬推迟至10月中下旬,形成播期时差;

2)诱导出苗:上茬作物收获后至土地再次耕作前,保持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85%,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则灌溉一次,确保墒情有利于节节麦出苗;

3)加速出苗:确保在当年10月1日之前进行农田土壤耕作,农田土壤耕作模式为浅旋耕,旋耕深度为15-20cm,疏松土壤,加速土壤表层和浅土层(≤12cm)节节麦种子或者幼芽出苗,土地耕作后至小麦播种前空置时间不少于20天,保证节节麦出苗持续不少于20天;

4)化学诱苗:土壤耕作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打破部分处理休眠的节节麦种子,促进节节麦萌发;

5)火焰灭草:10月中下旬小麦播种前,使用火焰灭草器械对已出苗节节麦和幼芽进行火焰灭草处理;

6)合理密植:火焰灭草后于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小麦播种量为所播品种当地常规播种量的上限。

优选的,所述步骤1)调整播期为冬小麦播期由每年的10月1日推迟至10月20-25日。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保持田间土壤含水量在15%-25%之间,周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诱导节节麦的出苗。

优选的,所述步骤3)加速出苗土壤旋耕后,田间土壤墒情较好,保持田间土壤含水量在15%-25%之间,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加速土壤表层和浅土层(≤12cm)节节麦种子或者幼芽连续出苗20天,节节麦顶芽(<1.0cm)占比20.5%~31.0%;顶芽(≥1.0cm),一叶一心期(株高≥4.0cm)或两叶一心(株高≥5.0cm)占比65.5%,20天后已出苗的节节麦和即将出苗幼芽达到当年田间出苗量的90%。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土壤耕作后,喷施20-30mg/L的赤霉素,打破少部分仍处理休眠的节节麦种子,促进土表和浅土层(≤12cm)节节麦种子最大限度的萌发。

优选的,所述步骤5)火焰灭草选择燃烧液化石油气的燃烧器进行火焰除草,除草温度800-1000℃,节节麦3叶期前进行火焰灭除。

优选的,所述步骤6)合理密植的播种量可以达到180-225 kg·hm-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安全高效,绿色环保,无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仅为农艺措施,省时省工,操作简便快捷,可有效减少因化学除草剂使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农作物农药残留等,从而指导生产实践中冬麦田节节麦的绿色防控,提高农产品安全,经对比试验证明此方法对麦田杂草节节麦防效能达到87.6%,小麦增产12.1%。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节节麦在山东省肥城市的田间萌发状态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节节麦在河北省永年县的田间萌发状态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节节麦在河南省新乡县的田间萌发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控制冬麦田杂草节节麦的农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整播期:冬小麦播期由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上旬推迟至10月中下旬,形成播期时差;

2)诱导出苗:上茬作物收获后至土地再次耕作前,保持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85%,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则灌溉一次,确保墒情有利于节节麦出苗;

3)加速出苗:确保在当年10月1日之前进行农田土壤耕作,农田土壤耕作模式为浅旋耕,旋耕深度为15-20cm,疏松土壤,加速土壤表层和浅土层(≤12cm)节节麦种子或者幼芽出苗,土地耕作后至小麦播种前空置时间不少于20天,保证节节麦出苗持续不少于20天;

4)化学诱苗:土壤耕作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打破部分处理休眠的节节麦种子,促进节节麦萌发;

5)火焰灭草:10月中下旬小麦播种前,使用火焰灭草器械对已出苗节节麦和幼芽进行火焰灭草处理;

6)合理密植:火焰灭草后于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小麦播种量为所播品种当地常规播种量的上限。

其中,步骤1)调整播期为冬小麦播期由每年的10月1日推迟至10月20-25日,延后20-25天。

步骤2)中保持田间土壤含水量在15%-25%之间,周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诱导节节麦的出苗。

步骤3)加速出苗土壤旋耕后,田间土壤墒情较好,保持田间土壤含水量在15%-25%之间,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加速土壤表层和浅土层(≤12cm)节节麦种子或者幼芽连续出苗20天,节节麦顶芽(<1.0cm)占比20.5%~31.0%;顶芽(≥1.0cm),一叶一心期(株高≥4.0cm)或两叶一心(株高≥5.0cm)占比65.5%,20天后已出苗的节节麦和即将出苗幼芽达到当年田间出苗量的90%。

步骤4)中土壤耕作后,喷施20-30mg/L的赤霉素,打破少部分仍处理休眠的节节麦种子,促进土表和浅土层(≤12cm)节节麦种子最大限度的萌发。

步骤5)火焰灭草选择燃烧液化石油气的燃烧器进行火焰除草,除草温度800-1000℃,节节麦3叶期前进行火焰灭除。

步骤6)合理密植的播种量可以达到180-225 kg·hm-2

在小麦播种前,土壤墒情适合节节麦出苗,持续20天后,土壤表层或者浅土层中的种子则会萌发约90.0%(出苗65.5%,幼芽21.5%~31.0%),此时采用火焰灭草器进行灭草,可以防除87.6%的杂草。不使用化学除草剂也可以有效防控杂草,减轻了化学除草剂带来的问题。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冬小麦播种时间适当推迟

适期播种是促进冬小麦出苗率提高,形成冬前壮苗的关键技术,进而为全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和丰产丰收打好基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秋冬气候变暖己成事实,播期偏早导致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小麦生长过快造成抗寒性能降低,易遭受冻害切浪费地力。早播还会影响小麦的根系生长,出现地下不长、地上旺长的“假旺苗”现象,易引起后期倒伏。冬小麦播种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8--16℃,2009年2010年黄淮海地区以河南新乡,山东肥城、河北永年为例,10月第1周平均气温分别为22.4℃、21.8℃、21.5℃,2013年和2014年山东济南10月第一周平均气温为22.1℃,均高于小麦播种要求的适宜气温,黄淮海地区如果还按常规的10月1日前后播种冬小麦,则播期偏早;10月下旬,上述四地10月第1周平均气温分别为15.6℃、16.2℃、14.9℃、16.4℃,适宜播种小麦。

二、节节麦的田间萌发动态

如图1-3所示,节节麦在小麦田发生动态,试验于2009年-2011年分别在山东省肥城市(36°00′N,116°52′E)、河北省永年县(36°45′N,114°29′E)和河南省新乡县(35°12′N,113°48′E)3个小麦主产区的节节麦严重发生冬小麦田进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从小麦播种后开始,在每个试验点选12个样方插牌固定,样方面积0.25 m2(0.5 m×0.5 m)。其中6个样方每周拔除一次样方内出现的节节麦,记录所拔除的株数。剩余6个样方每周测定样方内节节麦的株数但不拔除。自小麦播种后每周调查一次节节麦出苗情况。

节节麦的出苗动态,播后1周左右节节麦和小麦同时开始出苗,截至11月中下旬为节节麦出苗高峰期,之后出苗量逐渐下降,最高值出现在10月下旬—11上旬,周平均气温在16.2—11.6 ℃。节节麦在山东肥城的累积出苗量最高,达到每周218.7株/m2,河北永年为38.7株/m2,河南新乡为32.4株/m2,分别占全年出苗量的27.2%、18.4%和15.6%。随着周平均气温的下降,节节麦出苗也逐渐减少,到12月中旬周平均气温降至5 ℃以下之后,冬前出苗基本结束,3地冬前出苗量分别占全年出苗总量的87.0%、78.8%和75.1%。在调查后不拔除处理中,冬前3地节节麦最大密度分别为332.7株/m2、102.0株/m2和98.5株/m2。翌年2月下旬开始,3地周平均气温高于0℃,随着气温的升高,节节麦开始有零星出苗。3月下旬—4月上旬,周平均气温回升至10℃左右,节节麦出苗呈现春季小高峰。在调查后拔除处理中,3地春季节节麦出苗分别占全年出苗总量的13.0%、21.2%和24.9%。在调查后不拔除处理条件下,随着节节麦和小麦的返青及株高和分蘖的迅速增加,节节麦茎密度剧增。

三、火焰灭草及小麦增产效果

如表1所示,火焰灭草对杂草的控制效果,于2014 -2015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郊(36°72′N,117°07′E)冬小麦田进行节节麦防控试验,分两个处理,播种量分别为187.5 kg·hm-2,每个处理4次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面积为100m2(10m×10m)。处理1为传统播种时间10月3日,整个小麦生长季不防控节节麦,人工拔除其他杂草。处理2为耕作前农田土壤持水量为72%,有利于节节麦的出苗,试验农田耕作后,及时喷施赤霉素20-30mg/L诱导节节麦出苗,20天后采用火焰灭草方法进行灭草,与10月23日播种。试验田不施用除草剂,人工拔除其他杂草,其他田间管理正常管理。到收获期调查发现处理1田间节节麦的密度为129.5茎·m-2,处理2田间密度为16.0茎·m-2,处理1和处理2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5334.6 kg·hm-2,6068.7 kg·hm-2。所述方法对节节麦防效能达到87.6%,使小麦增产12.1%。

四、节节麦对小麦产量构成影响

2009年—2011年在河南新乡试验田进行了不同密度节节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设每平方米节节麦分别为0、5、10、15、20、40、80、160、320和640穗10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共设4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 m2(1 m×2 m)。试验小区内采用人工播种、定期定苗,确定节节麦实际分蘖密度,保证每个处理节节麦分蘖密度符合试验要求。比较各处理区的小麦产量,分析节节麦危害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

两年试验数据趋势一致,无显著性差异,对两年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平均分析,采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的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节节麦不同密度对小麦产量影响,小麦的穗密度与节节麦穗密度呈负相关,随着节节麦穗密度的增大,每平方米小麦的穗数逐渐减少(如表2所示)。当节节麦密度从0到640穗/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772.25穗/m2降到573.88穗/m2。当节节麦密度为10穗/m2时,小麦的穗数较无节节麦发生区显著减少,为721.13穗/m2,减少了6.62%。当节节麦密度为320穗/m2和640穗/m2时,小麦的穗数和无节节麦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了16.93%和25.69%。从表2还可以看出节节麦对小麦的穗粒数有一定影响,当节节麦密度达到40穗/m2时,小麦穗粒数较对照区开始显著降低,为37.09粒/穗,降低了5.32%。但节节麦的存在对小麦千粒重影响不大,各处理之间千粒重变化规律不明显,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与其密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上述结果表明,节节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小麦穗密度实现的,当节节麦密度为640穗/m2时,小麦的产量损失率达28.3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