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蚯蚓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11926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蚯蚓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蚯蚓又称地龙,其性寒,味咸,具有清热、镇痉、止喘、利尿的功效。蚯
蚓是家禽养殖、淡水鱼养殖饲料的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蚯蚓养殖在我国
已发展多年,尤其是近几年,蚯蚓养殖伴随着其它养殖业的快速兴起而逐步发
展壮大起来。
目前,蚯蚓的养殖方法不适合蚯蚓的生长需要,导致蚯蚓的死亡率高,繁
殖倍数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蚯蚓养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养殖料的制备:将35-45质量份的牛粪、10-12质量份的稻草和6-15质
量份的甘蔗渣混合均匀,并调节质量含水量为72%-75%,然后加入2-5质量份
的无机物和3-7质量份的微生物发酵剂混合均匀后进行好氧发酵;所述无机物
为尿素、磷酸铵和氯化铵的混合物或硝酸铵、磷酸铵和氯化铵的混合物;
B.蚓床构建:将发酵好的养殖料在平地上堆成长度为0.95-1.15m、宽度为
30-40cm、高度为18-21cm的长方体;
C.种苗投放:在构建好的蚓床上铺上蚯蚓种苗;
D.补料:每隔1个月补充一次饲料;
E.采收:当蚯蚓长大至体重为450-480mg且养殖密度超过1.5万条/平方米
时,将蚓床上的蚯蚓和蚓粪分批导入直径为2-3mm的筛子上,振动,收捕筛子
上的蚯蚓。
步骤A中,发酵完成后还需要调节其pH为6.5-8.0,相对湿度为60%-70%,
温度为15-25℃。
进一步,步骤A中,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以下质量份组分混合而成:粪链
球菌6-9份、植物乳杆菌3-5份、黑曲霉2-3份、热带假丝酵母1-2份和乳酸菌
0.5-1份。
进一步,所述粪链球菌活菌数不少于2.5×10cfu/kg。
进一步,步骤A中,所述好氧堆肥发酵过程中基础发酵液温度为50-58℃,
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25%。所述基础发酵液为混合均匀尚未进行发酵的混合
物。
进一步,步骤A中,所述尿素、磷酸铵和氯化铵的质量配比为5:2:3。
进一步,步骤A中,所述硝酸铵、磷酸铵和氯化铵的质量配比为4:3:1。
进一步,步骤C中,种苗投放后,每隔一个月翻一次床。
进一步,步骤D中,所述补充饲料采用侧喂法进行。补料之前应先清除蚓
粪。所述侧喂法也称侧面补料法,是指将原饲料集中一边,空出的地方加入新
饲料。
进一步,步骤D中,所述饲料由以下质量份原料组成:马粪或猪粪30-40
份、树叶或烂草6-8份、腐烂的蔬菜或水果4-7份、柠檬酸0.2-0.5份、香精0.1-0.2
份和糖精0.2-0.3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方法显著提高了蚯蚓的成活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养殖
的蚯蚓的繁殖倍数提高了29.89%,死亡率降低了51.92%。同时,该方法提高
了蚯蚓的品质。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养殖的蚯蚓的长度提高了20%,平均
体重提高了17.09%,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5.91%。
具体实施方式
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
容仅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实施方
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养殖料的制备:将450kg牛粪、100kg稻草和150kg甘蔗渣混合均匀,
并调节质量含水量为75%,然后加入2kg无机物和7kg的微生物发酵剂混合均
匀后进行好氧发酵;所述无机物为尿素、磷酸铵和氯化铵的混合物;
B.蚓床构建:将发酵好的养殖料在平地上堆成长度为0.95m、宽度为40cm、
高度为21cm的长方体;
C.种苗投放:在构建好的蚓床上铺上蚯蚓种苗(品种为太平2号,每平方
料投入3000条);
D.补料:每隔1个月补充一次饲料;
E.采收:当蚯蚓长大至体重为480mg且养殖密度超过1.5万条/平方米时,
将蚓床上的蚯蚓和蚓粪分批导入直径为3mm的筛子上,振动,收捕筛子上的蚯
蚓。
步骤A中,发酵完成后调节其pH为6.5,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5℃。
步骤A中,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粪链球菌、植物乳杆菌、黑曲霉、热带假
丝酵母和乳酸菌按照以下质量配比混合而成:6:5:3:1:1,所述粪链球菌活
菌数不少于2.5×10cfu/kg;所述好氧堆肥发酵过程中基础发酵液温度为58℃,
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所述尿素、磷酸铵和氯化铵的质量配比为5:2:3。
步骤C中,种苗投放后,每隔一个月翻一次床。
步骤D中,所述补充饲料采用侧喂法进行;所述饲料由以下原料组成:马
粪30kg、树叶8kg、腐烂的苹果4kg、柠檬酸0.2kg、香精0.1kg和糖精0.3kg。
实施例2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养殖料的制备:将450kg牛粪、120kg稻草和60kg甘蔗渣混合均匀,并
调节质量含水量为72%,然后加入5kg无机物和3kg的微生物发酵剂混合均匀
后进行好氧发酵;所述无机物为硝酸铵、磷酸铵和氯化铵的混合物;
B.蚓床构建:将发酵好的养殖料在平地上堆成长度为1.15m、宽度为30cm、
高度为18cm的长方体;
C.种苗投放:在构建好的蚓床上铺上蚯蚓种苗(品种为太平2号,每平方
料投入3000条);
D.补料:每隔1个月补充一次饲料;
E.采收:当蚯蚓长大至体重为450mg且养殖密度超过1.5万条/平方米时,
将蚓床上的蚯蚓和蚓粪分批导入直径为2mm的筛子上,振动,收捕筛子上的蚯
蚓。
步骤A中,发酵完成后调节其pH为8.0,相对湿度为80%,温度为15℃。
步骤A中,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粪链球菌、植物乳杆菌、黑曲霉、热带假
丝酵母和乳酸菌按照以下质量配比混合而成:9:3:2:2:0.5,所述粪链球菌
活菌数不少于2.5×10cfu/kg;所述好氧堆肥发酵过程中基础发酵液温度为50℃,
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5%;所述硝酸铵、磷酸铵和氯化铵的质量配比为4:3:1。
步骤C中,种苗投放后,每隔一个月翻一次床。
步骤D中,所述补充饲料采用侧喂法进行;所述饲料由以下原料组成:猪
粪40kg、烂草8kg、腐烂的芹菜7kg、柠檬酸0.5kg、香精0.2kg和糖精0.2kg。
实施例3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养殖料的制备:将4000kg牛粪、110kg稻草和90kg甘蔗渣混合均匀,
并调节质量含水量为74%,然后加入3kg无机物和5kg的微生物发酵剂混合均
匀后进行好氧发酵;所述无机物为尿素、磷酸铵和氯化铵的混合物;
B.蚓床构建:将发酵好的养殖料在平地上堆成长度为0.12m、宽度为35cm、

高度为20cm的长方体;
C.种苗投放:在构建好的蚓床上铺上蚯蚓种苗(品种为太平2号,每平方
料投入3000条);
D.补料:每隔1个月补充一次饲料;
E.采收:当蚯蚓长大至体重为465mg且养殖密度超过1.5万条/平方米时,
将蚓床上的蚯蚓和蚓粪分批导入直径为2.4mm的筛子上,振动,收捕筛子上的
蚯蚓。
步骤A中,发酵完成后调节其pH为7.3,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20℃。
步骤A中,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粪链球菌、植物乳杆菌、黑曲霉、热带假
丝酵母和乳酸菌按照以下质量配比混合而成:7:4:2.5:1.6:0.8,所述粪链
球菌活菌数不少于2.5×10cfu/kg;所述好氧堆肥发酵过程中基础发酵液温度
为55℃,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所述尿素、磷酸铵和氯化铵的质量配比为5:2:3。
步骤C中,种苗投放后,每隔一个月翻一次床。
步骤D中,所述补充饲料采用侧喂法进行;所述饲料由以下原料组成:马
粪或猪粪36kg、树叶或烂草7kg、腐烂的蔬菜或水果5kg、柠檬酸0.3kg、香精
0.15kg和糖精0.24kg。
对比例
以公开号为CN105309392A的发明专利申请所述方法进行蚯蚓养殖,其具
体步骤为:
(1)饲养设备:用木箱,在室内堆料;
(2)饲料准备;
(3)温湿度条件:最适温度14℃,在冬季加遮盖,不让蚯蚓冬眠,不可暴晒
及雨淋;相对湿度为62%,按新鲜牛粪直接投入,堆放太久偏干,可稍喷些水,
水分掌握在用手握料,手指间见水珠但不滴下为宜;酸碱度PH值7;
(4)投放种苗:先在木箱平铺新鲜牛粪15cm,然后在其上铺种苗(每平方料
投入3000条),品种为太平2号;
(5)日常管理:一般每20天观察一次,并加料一次,方法同上;每40天可

成倍扩大饲养面积;一般每40天为一周期,一年可养9批;
6)采收方法:用铁丝网装钉一个筛子(用木片固定),然后将蚯蚓连土放在筛
子上,放在太阳光下,蚯蚓怕光怕热,即往下钻,筛子底下放一盘子即可收集
蚯蚓;
7)定时清出卵茧:在气温15-28℃的季节里,每隔105天将卵茧从蚯蚓养殖
床内清理出来,放到预先准备的蚯蚓床上进行孵化;蚓床必须通气良好,相对
湿度控制在58%之间,在这种条件下,卵茧孵化15-20天便可出幼蚓,孵化率
达95%以上。
饲料准备包括:“三性”饲料,即动物物饲料、植物性饲料、水果性饲料,
第一、三类饲料占60%。
动物性饲料为猪粪,所述的植物性饲料为秸秆、树叶或杂草,所述的水果
性饲料为西瓜皮、烂香蕉或烂橘子。
饲料投放前喷洒添加剂处理,所述的添加剂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熬煮而成:
9份白术、12份麦冬、5份竹叶、14份高良姜、1份石耳、4份百部、7份黄柏、
3份淫羊藿、4份制黄精、14份苍术、7份马蹄香11份连翘。
测试实施例1-3(分别为实验组1-3)及对比例(对照组)的蚯蚓的繁殖倍
数和死亡率。同时,以上每个组别随机选择20条成年蚯蚓,检测其长度、平均
体重和蛋白质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蚯蚓的繁殖倍数提高了29.89%,
死亡率降低了51.92%。由此证明,本发明所述方法显著提高了蚯蚓的成活率。
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蚯蚓的长度提高了20%,平均体重提高了17.09%,
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5.91%。由此证明,本发明所述方法提高了蚯蚓的品质。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
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
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