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直立种植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199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垂直/直立种植塔。

背景技术:
基于利用空间、保护环境、以及休闲等考虑,人工种植、养殖技术被不断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技术,例如名为“垂直种植系统”(公告号:CN203554993U)、名为“一种鱼菜共生整合系统”(公布号:CN103999812A)等等改良技术,或提高便利性,或提高空间利用率,或提高养殖综合效果,或提高美化效果;但包括在上述改良技术在内的现有技术中,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利用盆、袋器具等种植较大型的植物尤其是块茎类的植物,但盆、袋器具分布范围大,造成空间浪费;而利用空间较好的方式,却难以提供较大的生长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为植物或者作物提供较大生产生长空间的垂直/直立种植塔。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垂直/直立种植塔,包括可悬置或直立于支架上的条形塔体,塔体为空腔体,腔体内填充吸水棉;塔体具有贯通侧壁的条形槽;其特征在于:面对条形槽的吸水棉侧壁上设置扩充槽,扩充槽内设置填充棉;吸水棉、填充棉均为可压缩的弹性体,且在相同压力下,填充棉比吸水棉的收缩空间大。依靠吸水棉形成固定。通过填充棉为种植物的根部提供更大的延展空间,尤其是为块茎类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大的容置空间;并且易于植入植物或者作物。植物或者作物植入的位置,可以选择在填充棉与吸水棉之间的间隙,也可以选择在填充棉中。选择在填充棉中时,所述的填充棉朝向条形槽一侧的侧壁上设置种植槽;此时,完全由填充棉包裹苗根。作为优选,填充棉厚度不小于0.5cm;适宜的厚度,适应更多常用植物的种植。作为优选,所述的立架包括底座、上盖以及支撑体;底座、上盖均为条形体,其中上盖为下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底座为上侧开口、可容置溶液的槽形结构;若干个塔体两端分别插入底座、上盖内。这种结构,整体稳定、牢靠;可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需求,插入不同数量的塔体,形成适宜的景观。作为优选,在上盖内的塔体端部两侧,设置有上隔板,上隔板一端面具有弧形孔,另一端面具有下部内倾的斜面;上盖的后缘内壁设有凸起,凸起顶面呈圆弧形;上盖的前缘向内再向上弯折形成勾部,勾部呈根部向上盖后缘拱起的结构;上隔板的弧形孔端扣在凸起上并与之构成转动连接,斜面端搭接在勾部的外侧壁上。这种结构,可方便、快速地调整塔体间的间隙,提供不同的枝叶生长空间。作为优选,所述的勾部的外侧壁为外凸的弧形面。这种结构,勾部的外侧壁与上隔板的接触面积较小,磨损小,易于安装和拆卸。作为优选,在底座内的塔体端部两侧,设置有下隔板;底座具有前壁、后壁、支撑壁;下隔板底部抵靠在支撑壁顶端,后部设有槽并通过该槽卡入后壁顶部。这种结构,安装、添加、拆卸操作,简单、快速。作为优选,前壁的顶部向槽内弯折构成斜立面,下隔板的前部抵靠在斜立面内侧。下隔板沿底座滑动时,斜立面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其防止下隔板前部翘起而导致整体脱落。因此,本发明通过填充棉为苗根部提供更大的延展空间,尤其是为块茎类植物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使块茎类的种植成为可能,成熟后体积较大甚至接近自然生长的体形;并且易于植入植物或者作物。塔体与立架采用插入结构,易于安装和更换塔体。另外,在种植塔两端分别设置易于安装与拆卸的上隔板与下隔板,可方便地调整塔体间的间隙,提供不同的生长空间,适应不同植物的种植需要。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1的侧视图。附图3是附图1的A-A剖视放大图。附图4是种植塔安装于支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附图4的侧视图。附图6是底座截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7是上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发明垂直/直立种植塔,如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其包括条形的塔体1,塔体1为空腔体,腔体内填充弹性的吸水棉2;塔体1具有贯通侧壁的条形槽4;面对条形槽4的吸水棉2侧壁上设置扩充槽,扩充槽内设置填充棉3;吸水棉2、填充棉3均为可压缩的弹性体,且在相同压力下,填充棉3比吸水棉2的收缩空间大。经试验,填充棉3厚度不小于0.5cm,例如设置在1cm左右。植物或者作物植入的位置,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一种方案是选择在填充棉3中,苗根部被填充棉3包裹;此时,填充棉3朝向条形槽4一侧的侧壁上设置种植槽,将植物或者作物插入种植槽中即可。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是,植物或者作物根部不被填充棉3包裹,即不单独设置种植槽;此时,可把填充棉3与吸水棉2之间的间隙作为种植槽,此时成熟后的块茎具有一个规则的表面,即处于填充棉3一侧呈自然曲面,另一侧的表面相对较平整、更规则;当填充棉3与吸水棉2弹性差保持在特定范围,在块茎两侧形成不同的变形空间、不同的变形压力,使块茎可形成特定形状,从而形成特色种植。塔体1可悬置,也可直立于立架。立架包括底座5、上盖6以及支撑体7,如附图4、附图5所示;底座5、上盖6均为条形体,其中上盖6为下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底座5为上侧开口、可容置溶液的槽状结构;若干个塔体1两端分别插入底座5、上盖6内,并从底座、上盖6的一端排列至另一端,构成种植架。安装时,先将塔体1上端插入上盖6中,然后沿上端部转动直至将下端部对准底座5,对准后下落即可;拆卸时,动作过程相反,先将塔体1上抬,使塔体1下端向上脱出底座5,再转动下端远离底座5,其后将塔体1下拉将上端从上盖6脱出。塔体直立在上盖和底座的结构,故塔体可在上盖和底座中沿上盖和底座滑动,以调整相邻塔体1间的间隙。塔体1可长可短,塔体1长则立架高度随之增加,反之立架高度随之减小;插入的塔体并排排列,根据插入的塔体数量,种植架长度不一;整架可立于室外地面,也可置于室内;室内时,可立于地板贴近墙面,也可斜靠于墙体,也可悬挂于墙面。多个塔体1插入立架后,相邻塔体1之间需要设置一定间隙,为植物的枝叶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对于枝叶较大的植物塔体1之间的间隙较大,对于枝叶较小的植物塔体1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种植不同的植物时,尤其是同时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时,塔体的间隙需要一定的调整。对此,作为一个较佳的解决方案是,如附图7所示,在上盖6内的塔体1端部两侧设置有上隔板9,上隔板9一端面具有弧形孔,另一端面具有下部内倾的斜面;上盖6的顶部为外凸的弧形面,顶部前端向下向外延伸形成内凹的弧形的导引面61,导引面61再向下延伸形成前缘62;上盖6的顶部为塔体1上端部提供容置空间,导引面61为塔体1上端部向上运动时提供导引,并使塔体1上端部具有足够的向上运动空间,以从底座中上抬脱出;上盖6的后缘内壁设有凸起64,凸起64顶面呈圆弧形;上盖6的前缘62向内再向上弯折形成勾部63,勾部63呈根部向上盖6后缘拱起的结构;上隔板9的弧形孔端通过弧形孔扣在凸起64上并与之构成转动连接,斜面端通过斜面搭接在勾部63的外侧壁上。勾部63的外侧壁为外凸的弧形面。安装时,上隔板9斜置,斜面端先插入上盖6,再将弧形孔口卡在凸起64圆弧面形成转动连接,然后转动上隔板9,使斜面端下落,直至斜面端的端面抵靠在勾部63上,从而形成上隔板的固定;拆卸上隔板9时,然后转动上隔板9,将斜面端抬起,使上隔板9呈斜置状态,再移动上隔板9,使弧形孔口脱出凸起64,即可将上隔板9从上盖6取下。上塔体1的上端部两侧均设上隔板9,从而形成塔体上端部的固定。上隔板9易于安装并易于取下,变更塔体间的上隔板9数量,在立架上移动塔体,就可实现塔体间隙的调整,适应不同生产空间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调整时无需取下其中一部分塔体而安装或卸下上隔板。如附图6所示,在底座5内的塔体1端部两侧,设置有下隔板8;底座5具有前壁51、后壁52、支撑壁53;下隔板8底部抵靠在支撑壁53顶端,后部设有槽并通过该槽卡入后壁52顶部。前壁51的顶部向槽内弯折构成斜立面54,下隔板8的前部抵靠在斜立面54内侧。使用时,下隔板8的前部插入斜立面54内侧,中部抵靠在支撑壁53上,转动下隔板8,使下隔板8后部的槽卡入后壁52顶部;当下隔板8后部的槽完全卡入后壁52顶部后,下隔板8的前部抵靠在斜立面54内侧。在本发明中,采用吸水棉2内设置填充棉3的方案;由于吸水棉2具有较强大的弹性张力,将吸水棉2固定于直立的塔体中,无需另设固定机构,但缺陷是张力过大,压缩了植物或者作物的延展空间,尤其是严重影响块茎类的生长空间、难以种植,即使强行种植,其成熟后的块茎体积也很小,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在吸水棉2中设置填充棉3后,依靠吸水棉2较大的弹力形成固定,依靠填充棉3的较大的可压缩能力为植物或者作物尤其是为块茎类植物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使块茎类的种植成为可能,成熟后体积较大甚至接近自然生长的体形。另外,塔体1内只有吸水棉2时,由于吸水棉2产生的压力较大、提供的避让空间有限,导致植入苗根时所需力量较大,易破坏根系,故常常需要将吸水棉2从塔体1中拖出,植入植物或者作物后,再重新装入塔体1;但在重新装入塔体1的过程中,易对植物或者作物形成二次伤害。而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中,填充棉3的压缩空间较大,故可以将植物或者作物直接插入,无需将填充棉3从塔体1拖出,做到省时、省力,不易在操作中破坏根系,植入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