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沙地上无芒隐子草间作建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34702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沙地上无芒隐子草间作建植方法。

背景技术:
无芒隐子草是西北荒漠草原重要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可在年降水量120mm地区生长,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粗放管理等特点。干旱条件下,无芒隐子草草坪质量评分可达7.1,显著高于苇状羊茅。同时,该草种生长速度慢,可减少草坪修剪次数,降低草坪养护管理成本。该草种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干旱荒漠地区具有重大的生态应用价值和草坪产业化前景,种子需求量逐年增加。无芒隐子草种子人工扩繁中最大的困难是种子田建植。该草种适宜在沙性土壤中生长,且种子萌发需要较高温度,最佳播期集中在荒漠区雨热同季的六月。目前,无芒隐子草种子田常规建植方法为单播,条播,播量5-8kg/公顷,行距30cm,播种深度不能超过0.5cm,表层覆沙。这样就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无芒隐子草播种深度很浅,荒漠区蒸发量大,沙性土壤保水性弱,幼苗容易受到表层土壤干旱而死亡,苗期存活率低;其二,无芒隐子草幼苗生长缓慢,难以形成有效地表覆盖,与杂草竞争力弱,耗费大量人力成本进行杂草防除。实际生产中,目前主要通过增加灌溉量和增加种子用量来克服幼苗存活率低的劣势;通过增加杂草防除次数来控制田间杂草。这两种方法都增加了农业生产投入,尤其是增加灌溉,使原本缺水的荒漠区水分更加紧张;增加杂草防控次数意味着增加农药施用量,对荒漠区脆弱的生态有不可估量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幼苗存活率低和杂草难以防除,耗费大量成本,以及农药施用量大、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沙地上无芒隐子草间作建植方法,能够提高无芒隐子草种子田幼苗成活率,抑制杂草,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农药施用量,保护荒漠区生态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沙地上无芒隐子草间作建植方法,所述方法是使用种子较大、茎杆较粗、叶量大、生长速度快的一年生植物与无芒隐子草间作。无芒隐子草可以为野生草种。本发明使用种子较大、茎杆较粗、叶量大,生长速度快的一年生植物与无芒隐子草以一定标准间作,从而达到提高幼苗成活率,降低杂草竞争的目的。作为优选,所述与无芒隐子草间作的一年生植物为小麦或燕麦。将小麦或燕麦与无芒隐子草进行间作建植。这是由于小麦和燕麦种子较大,播种深度较深,不宜受到表层干旱的影响。而且小麦和燕麦生长速率较快,可为无芒隐子草幼苗遮荫,同时抑制田间杂草生长。作为优选,所述小麦或燕麦为叶片丰富的中晚熟品种。比如小麦品种可以是:宁春4号、甘春25号、永良15号;燕麦品种可以是:青引1号、青永久440、青永久52、察北燕麦。作为优选,间作时,无芒隐子草种植行距不变,在两行无芒隐子草间播种两行小麦或燕麦。进一步优选,间作时,无芒隐子草种植行距为30cm。作为优选,小麦或燕麦的播种时间为六月上旬,小麦或燕麦比无芒隐子草早播5-7天。作为优选,小麦或燕麦的播种深度为3-4cm。作为优选,小麦或燕麦的播种量为每公顷150-180kg,无芒隐子草的播种量为每公顷5-8kg。作为优选,步骤如下:(1)整地:播前精细整地,将沙地平整后镇压,漫灌一次,施入底肥;(2)播种:在6月上旬播种一年生植物,播种量为每公顷150-180kg,播深3-4cm,10cm与20cm行距间隔出现;一年生植物出苗后,在20cm行距中间播种无芒隐子草,播种量为每公顷5-8kg,播深0.2-0.5cm(覆沙厚度);(3)田间管理:采用滴灌方式灌溉,无芒隐子草播种后灌溉一次,之后每隔5-7天灌溉一次,无芒隐子草苗出齐后,19-21天灌溉一次;(4)一年生植物在7月底进行刈割,留茬15-20cm。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底肥为磷酸二氢铵,使用量为190-210kg/ha。应用本发明的间作方法,能够将无芒隐子草幼苗成活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杂草盖度降低77%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农药施用量,很好的保护了荒漠区生态。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小麦或燕麦与无芒隐子草间作处理时无芒隐子草幼苗成活率和杂草生长情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实施例1无芒隐子草与小麦间作建植2015年,在甘肃省民勤县,以小麦与无芒隐子草进行间作。小麦为当地地方中晚熟品种宁春4号,无芒隐子草为野生草种。具体种植方式如下:1、整地无芒隐子草种子很小,且不耐水淹,播前精细整地,将沙地平整后镇压。漫灌一次。底肥施用磷酸二氢铵200kg/ha。底肥可以为小麦和无芒隐子草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2、播种播种时间为6月9日。小麦采用传统小麦播种机进行播种。小麦播量150kg/ha,行距10cm,播深3-4cm,每隔两个下种器去掉一个下种器。小麦播种结果为10cm与20cm行距间隔出现。小麦出苗后(小麦播种后5-7天),在20cm行距中间播种无芒隐子草。采用人工播种,条播,播量8kg/ha,播深0.5cm,覆沙。3、田间管理灌溉采用滴灌,无芒隐子草播种后灌溉一次。之后每隔7天灌溉一次,无芒隐子草苗出齐后,20天灌溉一次。4、小麦在7月底进行刈割,留茬20cm,以减轻与无芒隐子草的竞争。效果评价:与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单播无芒隐子草相比,小麦与无芒隐子草种子间作处理田幼苗成活率提高17个百分点,所有试验田全部建植成功。杂草盖度降低80%,杂草生物量降低88%(图1),免除2次人工杂草防控操作,大幅降低成本。实施例2无芒隐子草与燕麦间作2015年,在甘肃省民勤县,以燕麦与无芒隐子草进行间作。燕麦为青引1号,无芒隐子草为野生草种。具体种植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种植效果为:与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单播无芒隐子草相比,燕麦与无芒隐子草种子间作处理田幼苗成活率提高18个百分点,所有试验田全部建植成功。杂草盖度降低79%,杂草生物量降低76%(图1),免除2次人工杂草防控操作,大幅降低成本。效果评价:无芒隐子草幼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杂草控制效果良好。实施例3无芒隐子草与小麦间作建植2015年,在甘肃省民勤县,以小麦与无芒隐子草进行间作。小麦为中晚熟品种甘春25号,无芒隐子草为野生草种。具体种植方式如下:1、整地无芒隐子草种子很小,且不耐水淹,播前精细整地,将沙地平整后镇压。漫灌一次。底肥施用磷酸二氢铵210kg/ha。底肥可以为小麦和无芒隐子草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2、播种播种时间为6月7日。小麦采用传统小麦播种机进行播种。小麦播量160kg/ha,行距10cm,播深3-4cm,每隔两个下种器去掉一个下种器。小麦播种结果为10cm与20cm行距间隔出现。小麦出苗后(小麦播种后5-7天),在20cm行距中间播种无芒隐子草。采用人工播种,条播,播量6kg/ha,播深0.4cm,覆沙。3、田间管理灌溉采用滴灌,无芒隐子草播种后灌溉一次。之后每隔6天灌溉一次,无芒隐子草苗出齐后,21天灌溉一次。4、小麦在7月底进行刈割,留茬18cm,以减轻与无芒隐子草的竞争。效果评价:与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单播无芒隐子草相比,小麦与无芒隐子草种子间作处理田幼苗成活率提高17个百分点,所有试验田全部建植成功。杂草盖度降低81%,杂草生物量降低87%,免除2次人工杂草防控操作,大幅降低成本。实施例4无芒隐子草与燕麦间作2015年,在甘肃省民勤县,以燕麦与无芒隐子草进行间作。燕麦为青永久52,无芒隐子草为野生草种。具体种植方式与实施例3相同。具体种植效果为:与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单播无芒隐子草相比,燕麦与无芒隐子草种子间作处理田幼苗成活率提高19个百分点,所有试验田全部建植成功。杂草盖度降低78%,杂草生物量降低77%,免除2次人工杂草防控操作,大幅降低成本。实施例5无芒隐子草与小麦间作建植2015年,在甘肃省民勤县,以小麦与无芒隐子草进行间作。小麦为中晚熟品种永良15号,无芒隐子草为野生草种。具体种植方式如下:1、整地无芒隐子草种子很小,且不耐水淹,播前精细整地,将沙地平整后镇压。漫灌一次。底肥施用磷酸二氢铵190kg/ha。底肥可以为小麦和无芒隐子草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2、播种播种时间为6月8日。小麦采用传统小麦播种机进行播种。小麦播量180kg/ha,行距10cm,播深3-4cm,每隔两个下种器去掉一个下种器。小麦播种结果为10cm与20cm行距间隔出现。小麦出苗后(小麦播种后5-7天),在20cm行距中间播种无芒隐子草。采用人工播种,条播,播量5kg/ha,播深0.2cm,覆沙。3、田间管理灌溉采用滴灌,无芒隐子草播种后灌溉一次。之后每隔5天灌溉一次,无芒隐子草苗出齐后,19天灌溉一次。4、小麦在7月底进行刈割,留茬15cm,以减轻与无芒隐子草的竞争。效果评价:与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单播无芒隐子草相比,小麦与无芒隐子草种子间作处理田幼苗成活率提高18个百分点,所有试验田全部建植成功。杂草盖度降低78%,杂草生物量降低87%,免除2次人工杂草防控操作,大幅降低成本。实施例6无芒隐子草与燕麦间作2015年,在甘肃省民勤县,以燕麦与无芒隐子草进行间作。燕麦为察北燕麦,无芒隐子草为野生草种。具体种植方式与实施例5相同。具体种植效果为:与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单播无芒隐子草相比,燕麦与无芒隐子草种子间作处理田幼苗成活率较提高17个百分点,所有试验田全部建植成功。杂草盖度降低77%,杂草生物量降低75%,免除2次人工杂草防控操作,大幅降低成本。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