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电杀虫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的高压电杀虫技术,大都是采用多层前后排布的电网。飞虫穿入网孔中,会因为电流导通,而被击毙。然而飞虫的尸体,会留在网孔内,影响后续使用。并且因为飞虫尸体内含有大量水分,造成电流持续导通,进而浪费大量电能。
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了单层电网杀虫技术,不再设置两层电网,也没有网孔,进而不再会有飞虫尸体悬挂在单层电网上,避免了影响后续的杀虫效果,并且不需要将飞虫尸体内的水分蒸干,节省了大量电能。技术记载在《板式高压电极阵列及其杀虫设备》、《电极杀虫系统以及电击板》等专利中。
但是单层电网杀虫技术,恰恰因为采用了单层电网,不需要飞虫穿过网孔即可实现电击,所以人在触动设备时,也可能会受到轻微电击。虽然对人体无害,但却会使人产生痛感。
其他形式的杀虫电网,也存在误触电的可能性。
在畜牧业中,危害最大的是苍蝇,其次是蚊子。现有的电杀虫技术,往往是采用光诱引杀虫,对苍蝇、蚊子引诱性极小。不适用于畜牧业中。
另外,现有的捕蝇笼,虽然通过苍蝇食物可以诱捕到苍蝇,但是需要苍蝇按照特别指定的路径飞行才能捕获。捕捉效率很低,而且捕捉到苍蝇后,视觉效果极差。影响环境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电极阵列,以及连接电极阵列的升压模块,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腔体,所述腔体上设有开口;
所述电极阵列位于腔体内,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
通过腔体上的开口,允许飞虫飞入腔体内,进而通过电极阵列放电,击毙或击伤飞虫。
又因为电极阵列位于腔体内,通过腔体与外部实现隔离,避免了人、宠物,或其他牲畜的误触。因为电极阵列位于一腔体内,所以在产生电击时,腔体可以起到隔音效果。减少电击声散发到外界的音量。
所述开口通向所述筒状电极阵列内侧。从开口飞入的飞虫,进入所述筒状电极阵列内侧,进而受到电击。
本专利中所讲的腔体,是内设有空腔的物体。可以是腔体内壁围绕成腔。因此,腔体内壁可以就是腔的壁。构成电极阵列的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是用于杀虫的电极,也称为杀虫电极。
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的部分,或全部导电部分暴露在空气中。以用于杀虫。
所述电极阵列的高度,大于5cm。以便于有足够大的几率,一次或者多次电击落入腔体内的飞虫。
通过上述设计,升压模块为电极阵列提供用于杀虫的高压,开口用于供飞虫进入,以接近或接触正电极或负电极。
因为将电极阵列设置在腔体内,所有靠近的人并不会接触到电极阵列,因此不会受到电击。
所述电极阵列在所述腔体内围成筒状,称为筒状电极阵列。以保证电极阵列具有较大面积,并尽量避免飞虫尸体附着在电极阵列上。
所述电极阵列围成的筒状,可以是圆筒、方筒,或者其他不规则的筒状。
所述电极阵列采用条状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所围成的筒状的笼体。类似于电动机鼠笼转子的视觉结构。
所述腔体,可以是筒状腔体、圆锥台腔体,或者其他不规则的腔体。
所述筒状电极阵列内侧具有裸露的电极。所述筒状电极阵列内侧具有杀虫作用。
所述开口可以位于所述腔体的上方,称为上开口。所述开口通向所述筒状电极阵列内侧。
所述开口可以位于所述腔体的下方,称为下开口。所述开口通向所述筒状电极阵列内侧。
所述开口可以位于所述腔体的侧方,称为侧开口。所述开口通向所述筒状电极阵列内侧。
飞虫自开口进入筒状电极阵列内侧的飞行方式为,先减速,再下降或上升。在筒状电极阵列内侧的飞行速度,远远小于正常飞行速度。因此不容易悬挂在电极阵列上。
所述腔体的壁,为不透明结构。以避免杀虫过程或者虫子尸体暴露在人的视线范围,改善视觉效果。
所述腔体的壁,为半透明结构。有透光,可以引诱飞虫,但是又不影响人的视觉。
所述腔体的长度为,大于10cm。保证具有足够的杀虫距离。
所述腔体的壁厚,大于1mm。保证机械强度,并且起到隔音效果。
所述腔体内壁为阻燃材料。避免因放电火花,产生燃烧。
所述腔体的开口设有网格罩。用于供飞虫飞入,并且阻挡人手伸入。
所述网格罩通过可拆卸的结构固定在所述腔体上。以便于拆卸下来进行内部清理,或其他操作。
所述腔体内还设有一诱饵固定装置。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的诱饵固定部分,高于腔体底部。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的诱饵固定部分,低于所述电极阵列的中部。以保证飞虫尽量多的在布有电极阵列的空间内飞行,保证杀虫效率。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的诱饵固定部分,低于所述电极阵列。以进一步保证飞虫尽量多的在布有电极阵列的空间内飞行,保证杀虫效率。
应当注意,采用诱饵固定部分低于所述电极阵列的中部的结构,是在飞虫飞往诱饵的毕竟路径中,完成杀虫,往往飞虫吃不到诱饵已被击毙。而不是如同现有的杀虫设备,是飞虫吃完诱饵后,再按照某种路径飞行才能杀虫。比如捕蝇笼等。
因此诱饵的利用率、杀虫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可以是,所述腔体底部敞开。以便于飞虫尸体,直接落在设备的承载面上,比如地面或桌面。
也可以是,所述腔体底部封闭。以便于盛放飞虫尸体。避免受伤的飞虫,或者飞虫尸体随机散落,影响环境。
电极阵列下方,高于所述腔体底部至少2cm。以避免落入腔体底部的飞虫尸体,遭到连续放电电极,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放电,节省电能,和延长设备寿命。
因此应当注意,电极阵列下方高于所述腔体底部至少2cm,是指电极阵列最下方的有效放电部分高于所述腔体底部至少2cm。
所述腔体底部设有一可拆卸的下盖。以便于拆卸下来,清理飞虫尸体。
或者,所述腔体底部为不可拆卸的结构。通过将腔体倒置,倒出飞虫尸体。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可以是,设置在腔体底部的支架。
进一步,所述诱饵固定装置可以是,设置在可拆卸的下盖上的支架。拆卸下下盖,可以安装或者更换诱饵。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还可以是,设置在腔体内壁上的支架。
对于电极阵列与腔体内壁分离的结构:
所述电极阵列在所述腔体内围成筒状。以保证电极阵列具有较大面积,并尽量避免飞虫尸体附着在电极阵列上。
进一步,所述电极阵列在所述腔体内围成竖直的筒状。以进一步保证电极阵列具有较大面积,并进一步避免飞虫尸体附着在电极阵列上。
所述电极阵列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包括竖直的金属条;所述负电极包括竖直的金属条;
所述正电极的金属条,与相邻的所述负电极的金属条并行排列。以保证飞虫位于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时,产生放电。
所述正电极的金属条的长度,和所述负电极的金属条的长度,均大于5cm。以保证飞虫的接触几率。
还包括一金属环,所述正电极的金属条一端固定在所述金属环上;还包括另一金属环,所述负电极的金属条一端固定在所述另一金属环上。
以实现正电极和负电极的金属条的固定。
升压模块的正极连接所述金属环,升压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另一金属环。以简化连线结构。
所述正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内壁间的距离大于1cm。以避免飞虫,特别是苍蝇卡在金属条与腔体内壁之间,造成难以清理。
所述负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内壁间的距离大于1cm。以避免飞虫,特别是苍蝇卡在金属条与腔体内壁之间,造成难以清理。
所述正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内壁间的距离小于4cm。保证电极阵列具有较大杀虫面积。
所述负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内壁间的距离小于4cm。保证电极阵列具有较大杀虫面积。
对于电极阵列附着在腔体内壁的结构:
电极阵列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相间排布,均设置在腔体内壁上。
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裸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突出出腔体内壁0.1mm~2mm。保证飞虫的接触几率,有助于放电效果,并且避免了飞虫尸体悬挂在正电极或负电极上。
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为金属线。
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为粘结在透光罩上的金属线或金属条。
进一步,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为电镀在腔体内壁上的金属层。
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厚度为0.05mm~1mm。保证能够提供较大电流,并且避免夹住或悬挂飞虫尸体。
所述腔体下方设有所述开口,称为下开口。以便于被击伤或者击毙的飞虫,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外界,避免滞留在腔体内。
所述下开口的面积大于2平方厘米。以避免常见的一些飞蛾滞留在腔体内。
所述腔体为一内表面至少70%面积部分呈竖直面的腔体。避免被击伤或击毙的飞虫,在掉落过程中,被下方的内表面承接住,而不能排放到外界。
所述腔体可以是一筒状腔体。
所述腔体可以是圆筒状腔体、方筒状腔体、锥台筒状腔体中的一种。锥台筒为圆锥形,去除上部尖部的形状。
优选为,所述腔体是一圆筒。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腔体是一锥台筒状腔体,锥台为圆锥形,去除上部尖部的形状。
所述腔体为一内部上细下粗的腔体。避免被击伤或击毙的飞虫,在掉落过程中,重复接触电极阵列,造成不必要的放电。也更加有利于飞虫排放到外界。
所述下开口的面积大于50平方厘米。以允许飞虫更加自由的由下而上进入腔体内。试验表明大于50平方厘米的下开口,飞虫更愿意飞入。小于50平方厘米,则会大大降低飞虫的飞入频率。
进一步,下开口的面积小于1600平方厘米。以保证飞入腔体内的飞虫,尽量多的碰触电极,以保证杀虫效率。
所述下开口的形状优选为轴对称形状。
所述下开口,优选为矩形。
所述下开口,优选为正方形。
所述下开口,优选为圆形。
所述腔体内壁为绝缘材料。以保证相邻电极间绝缘。
所述腔体的腔体壁为透明结构。以便于透出光线,引诱飞虫。
所述腔体的腔体壁为不透明结构。以使开口处漏出的光线,或者气味更加明显,更易于引导飞虫进入开口。
还包括一发光系统,所述发光系统设有一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元件为诱虫灯。
进一步,所述发光元件为紫光二极管或者紫外二极管。
进一步,所述发光元件为紫外荧光灯管。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腔体内。以引诱飞虫进入腔体内。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下开口下方。以将光线照射到更大范围,进而引诱更远距离的飞虫。利用飞虫容易向上飞行的特性,使其进而腔体内。
还包括一诱饵固定装置,所述诱饵固定装置的诱饵固定位置位于所述腔体内。以引诱飞虫进入腔体内。
还包括一诱饵固定装置,所述诱饵固定装置的诱饵固定位置位于所述腔体下开口下方。以扩大飞虫引诱范围,利用飞虫容易向上飞行的特性,使其进而腔体内。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上固定的是散发气味的诱饵。通过气味引诱飞虫,特别是引诱苍蝇。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包括一开口向上的容纳腔。所述诱饵可以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诱饵固定装置包括一开口向上的容纳腔,容纳腔下方为防水结构。以允许诱饵中存在液体。存在液体的诱饵,具有更持久的气味挥发性能。
所述容纳腔上方设有一透气盖。以盖住诱饵,避免飞虫尸体污染诱饵,也避免飞虫吃掉诱饵。
所述透气盖上设有透气口,透气口的宽度小于5mm。以避免大部分苍蝇钻入。
所述透气盖上设有透气口,透气口的宽度小于3mm。以避免不常见的小个苍蝇钻入。
进一步,所述透气盖上设有透气口,透气口的宽度大于1mm,小于3mm。以避免不常见的小个苍蝇钻入,同时保证透气量。
所述透气口,可以是条状,也可以是孔状。优选为条状的透气口。保证透气量。并避免阻塞。
所述透气盖上设有至少3个透气口。以避免其中一个或几个透气口堵塞影响透气。
所述透气盖上,至少两个透气口所在的面为斜面。以使掉落在透气盖上的飞虫尸体自然滑落。
进一步,所述透气盖上,至少两个透气口所在的面为斜面,且低的一侧,位于所述透气盖的边缘。以使掉落在透气盖上的飞虫尸体自然滑落到透气盖以外。
所述透气盖为中部高边缘低的结构。以使掉落在透气盖上的飞虫尸体自然滑落。
还包括一声波发声系统,所述声波发声系统包括一发声电路和一扬声器,所述扬声器位于所述腔体内。以通过声波作为引诱,引诱飞虫进入腔体内。特别是引诱蚊子。
还包括一声波发声系统,所述声波发声系统包括一发声电路和一扬声器,所述扬声器位于所述腔体下开口下方。以扩大飞虫引诱范围,利用飞虫容易向上飞行的特性,使其进而腔体内。特别针对蚊子。
所述腔体上方还设有开口,称为上开口。试验表明,大部分飞虫都更加愿意飞入。也有很多飞虫乐于从上开口进入腔体。大大提高了飞虫的进入量。
所述上开口的开口面积为大于4平方厘米。以保证飞虫的视线,视为处于安全区域,以保证更多飞虫飞入。太小,则飞虫认为不安全。
所述上开口的面积大于25平方厘米。以允许飞虫更加自由的由上而下进入腔体内。试验表明大于25平方厘米的上开口,飞虫更愿意飞入。对自下开口飞入的飞虫数量也会有所提高。
进一步,所述上开口的面积小于400平方厘米。以保证飞入腔体内的飞虫,尽量多的碰触电极,以保证杀虫效率。
所述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发光系统和一诱饵固定装置。以实现杀灭飞蛾和苍蝇。适用于种植环境,如塑料大棚。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所述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发光系统和一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杀灭飞蛾和蚊子。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所述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诱饵固定装置和一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杀灭苍蝇和蚊子。适用于畜牧业和家庭。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所述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发光系统、一诱饵固定装置和一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杀灭苍蝇、蚊子和飞蛾。适用于各种不同环境。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所述发光系统。以对发光引诱实现控制。比如控制晚上发光。
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光敏传感器。以实现自动光控。
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所述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对蚊子或其他声波敏感的飞虫的引诱。
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所述升压模块。以实现对升压模块的工作状态控制。
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所述升压模块;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温度传感器。在温度很低时,如冬天,飞虫一般不再出入,因此可以关闭升压模块。
所述升压模块为输出电压在3000v至9000v的升压模块。以保证对飞虫的杀伤力,并避免不必要的放电。比如避免因为空气潮湿而大量放电。并产生静电吸附。通过静电力,和静电下产生的气流,促使飞虫接触电极阵列。
在正电极、负电极之间,电压超过3000v时,展翅长度大于2mm的飞虫,仅仅接触其中一个电极时,因为自身的宽度或长度,减小了放电距离,会造成放电。
另外,因为飞虫自身的不规则性,会造成尖端放电。也会造成对飞虫的击毙或者击伤。
所述电极阵列的正电极、负电极之间距离设置在3~8mm,在正电极、负电极之间,电压为3000v~8000v。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因为空气潮湿而大量放电,又可以产生明显的静电吸附,而且对于接触其中一个电极的飞虫,可以引发尖端放电。因此可以在节能的前提下,杀灭自身的宽度或长度远远小于正负两级宽度的飞虫。
所述升压模块为一直流输入的升压模块。以便于稳定高压输出,避免市电杂波造成干扰。并实现电隔离,避免人的触电风险。
所述升压模块的输入电压为3~15v。
进一步,所述升压模块,采用输入电压为4~13v,输出电压在3000v至9000v的升压模块。不再采用传统的3v输入电压。以便于在节省部件成本、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电压输出。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升压模块为输出电压在5000v~8000v的升压模块。以使飞虫在接触电极阵列前被击伤,或击毙。避免飞虫尸体黏在电极阵列上,也避免飞虫体液溅射在电极阵列上。进而保证电极阵列不需要清理,也保证路灯灯头照明不受影响。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放电。
或者,所述升压模块,采用输入电压为4~7v,输出电压在5000v~8000v的升压模块。不再采用传统的3v输入电压。以便于在节省部件成本、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电压输出。
所述电极采用线状的电极。以便于进行布置。
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3~10mm。以适应普遍的飞蛾体型,重点杀灭对农业危害最大的飞蛾。
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8mm。以适应体长在3mm以上的大部分飞蛾。虽然体积更小的飞蛾杀灭效果有限,但是通过增加距离,可以减少空气放电。特别是有效减少阴天情况下的放电现象。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升压模块为输出电压在6000v~8000v的升压模块;正、负电极交错排布,至少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7mm。保证对体长大于3mm的飞蛾具有普适性的击杀作用。同时因为电压较高,在夏季普遍潮湿的环境下,可以在空气中产生放电电晕,进而产生闪烁的光线,特别是产生淡蓝色光线或者是紫外线,对飞虫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
试验表明,两个电极距离5~10mm,升压模块为输出电压在4500v~8000v的升压模块。这时,即使在室外相对潮湿的环境下,如阴天,通过空气放电量也不大。不会产生强烈放电,不会产生明显的电火花,也不会产生啪啪的放电声。有微弱的放电电流声,产生微微的闪烁的光晕。不影响听觉,且可以通过闪烁的蓝色光晕,吸引飞虫。因此设为优选。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升压模块为输出电压在6000v~8000v的升压模块;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7mm。保证对体长大于3mm的飞蛾具有普适性的击杀作用。同时因为电压较高,在夏季普遍潮湿的环境下,可以在空气中产生更加明显的放电电晕,进而产生闪烁的光线,特别是产生淡蓝色光线或者是紫外线,对飞虫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升压模块为输出电压在4000v~7500v的升压模块;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5~9mm。保证对体长大于6mm的飞蛾具有普适性的击杀作用。同时因为电压较高,在夏季普遍潮湿的环境下,可以在空气中产生放电电晕,进而产生闪烁的光线,特别是产生淡蓝色光线或者是紫外线,对飞虫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某一种腔体内壁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具体描述本发明的车轮发电机及采用车轮发电机的产品,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1、2、3、4、5、6,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电极阵列1,以及连接电极阵列1的升压模块2,还包括一腔体3,腔体3上设有开口。电极阵列1位于腔体3内,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
通过腔体3上的开口,允许飞虫飞入腔体3内,进而通过电极阵列1放电,击毙或击伤飞虫。又因为电极阵列1位于腔体3内,通过腔体3与外部实现隔离,避免了人、宠物,或其他牲畜的误触。因为电极阵列1位于一腔体3内,所以在产生电击时,腔体3可以起到隔音效果。减小电击声散发到外界的音量。
本专利中所讲的腔体3,是内设有空腔的物体。可以是腔体3内壁围绕成腔。因此,腔体3内壁可以就是腔的壁。构成电极阵列1的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是用于杀虫的电极,也称为杀虫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的部分,或全部导电部分暴露在空气中。以用于杀虫。
通过上述设计,升压模块2为电极阵列1提供用于杀虫的高压,开口用于供飞虫进入,以接近或接触正电极或负电极。因为将电极阵列1设置在腔体3内,所有靠近的人并不会接触到电极阵列1,因此不会受到电击。
电极阵列1的高度,大于5cm。以便于有足够大的几率,一次或者多次电击落入腔体3内的飞虫。
电极阵列1在腔体3内围成筒状,称为筒状电极阵列。以保证电极阵列1具有较大面积,并尽量避免飞虫尸体附着在电极阵列1上。
电极阵列1围成的筒状,可以是圆筒、方筒,或者其他不规则的筒状。
电极阵列1采用条状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所围成的筒状的笼体。类似于电动机鼠笼转子的视觉结构。
腔体3,可以是筒状腔体3、圆锥台腔体3,或者其他不规则的腔体3。筒状电极阵列内侧具有裸露的电极。筒状电极阵列内侧具有杀虫作用。
开口通向筒状电极阵列内侧。从开口飞入的飞虫,进入筒状电极阵列内侧,进而受到电击。
开口可以位于腔体3的上方,称为上开口32。开口通向筒状电极阵列内侧。
开口可以位于腔体3的下方,称为下开口31。开口通向筒状电极阵列内侧。
开口可以位于腔体3的侧方,称为侧开口。开口通向筒状电极阵列内侧。
飞虫自开口进入筒状电极阵列内侧的飞行方式为,先减速,再下降或上升。在筒状电极阵列内侧的飞行速度,远远小于正常飞行速度。因此不容易悬挂在电极阵列1上。
腔体3的壁,为不透明结构。以避免杀虫过程或者虫子尸体暴露在人的视线范围,改善视觉效果。或者,腔体3的壁,为半透明结构。有透光,可以引诱飞虫,但是又不影响人的视觉。
腔体3的长度为,大于10cm。保证具有足够的杀虫距离。腔体3的壁厚,大于1mm。保证机械强度,并且起到隔音效果。腔体3内壁为阻燃材料。避免因放电火花,产生燃烧。
腔体3的开口设有网格罩5。用于供飞虫飞入,并且阻挡人手伸入,也阻挡其他异物落入。。网格罩5通过可拆卸的结构固定在腔体3上。以便于拆卸下来进行内部清理,或其他操作。
腔体3内还设有一诱饵固定装置4。
诱饵固定装置4的诱饵固定部分,高于腔体3底部。诱饵固定装置4的诱饵固定部分,低于电极阵列的中部。以保证飞虫尽量多的在布有电极阵列的空间内飞行,保证杀虫效率。
进一步,诱饵固定装置4的诱饵固定部分,位于电极阵列的下方。以进一步保证飞虫尽量多的在布有电极阵列的空间内飞行,保证杀虫效率。
应当注意,采用诱饵固定部分低于电极阵列的中部的结构,是在飞虫飞往诱饵的毕竟路径中,完成杀虫,往往飞虫吃不到诱饵已被击毙。而不是如同现有的杀虫设备,是飞虫吃完诱饵后,再按照某种路径飞行才能杀虫。比如捕蝇笼等。因此诱饵的利用率、杀虫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可以是腔体3底部敞开。以便于飞虫尸体,直接落在设备的承载面上,比如地面或桌面。
腔体3底部封闭。以便于盛放飞虫尸体。避免受伤的飞虫,或者飞虫尸体随机散落,影响环境。
电极阵列1下方,高于腔体3底部至少2cm。以避免落入腔体3底部的飞虫尸体,遭到连续放电电极,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放电,节省电能,和延长设备寿命。
因此应当注意,电极阵列1下方高于腔体3底部至少2cm,是指电极阵列1最下方的有效放电部分高于腔体3底部至少2cm。
腔体3底部设有一可拆卸的下盖6。以便于拆卸下来,清理飞虫尸体。或者,腔体3底部为不可拆卸的结构。通过将腔体3倒置,倒出飞虫尸体。
诱饵固定装置4可以是,设置在腔体3底部的支架。
进一步,诱饵固定装置4可以是,设置在可拆卸的下盖6上的支架。拆卸下下盖6,可以安装或者更换诱饵。
或者,诱饵固定装置4可以是,设置在腔体3内壁上的支架。
对于电极阵列1与腔体3内壁分离的结构:
电极阵列1在腔体3内围成筒状。以保证电极阵列1具有较大面积,并尽量避免飞虫尸体附着在电极阵列1上。
进一步,电极阵列1在腔体3内围成竖直的筒状。以进一步保证电极阵列1具有较大面积,并进一步避免飞虫尸体附着在电极阵列1上。
电极阵列1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正电极包括竖直的金属条;负电极包括竖直的金属条;正电极的金属条,与相邻的负电极的金属条并行排列。以保证飞虫位于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时,产生放电。正电极的金属条的长度,和负电极的金属条的长度,均大于5cm。以保证飞虫的接触几率。
还包括一金属环,正电极的金属条一端固定在金属环上;还包括另一金属环,负电极的金属条一端固定在另一金属环上。以实现正电极和负电极的金属条的固定。升压模块2的正极连接金属环,升压模块2的负极连接另一金属环。以简化连线结构。
正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3内壁间的距离大于1cm。以避免飞虫,特别是苍蝇卡在金属条与腔体3内壁之间,造成难以清理。
负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3内壁间的距离大于1cm。以避免飞虫,特别是苍蝇卡在金属条与腔体3内壁之间,造成难以清理。
正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3内壁间的距离小于4cm。保证电极阵列1具有较大杀虫面积。
负电极的金属条与腔体3内壁间的距离小于4cm。保证电极阵列1具有较大杀虫面积。
对于电极阵列1附着在腔体3内壁的结构:
电极阵列1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相间排布,均设置在腔体3内壁上。
正电极和负电极,裸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突出出腔体3内壁0.1mm~2mm。保证飞虫的接触几率,有助于放电效果,并且避免了飞虫尸体悬挂在正电极或负电极上。
正电极和负电极为金属线。
正电极和负电极为粘结在透光罩上的金属线或金属条。
进一步,正电极和负电极为电镀在腔体3内壁上的金属层。
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厚度为0.05mm~1mm。保证能够提供较大电流,并且避免夹住或悬挂飞虫尸体。
腔体3下方设有开口,称为下开口31。以便于被击伤或者击毙的飞虫,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外界,避免滞留在腔体3内。
下开口31的面积大于2平方厘米。以避免常见的一些飞蛾滞留在腔体3内。
腔体3为一内表面至少70%面积部分呈竖直面的腔体3。避免被击伤或击毙的飞虫,在掉落过程中,被下方的内表面承接住,而不能排放到外界。
腔体3可以是一筒状腔体3。
腔体3可以是圆筒状腔体3、方筒状腔体3、锥台筒状腔体3中的一种。锥台筒为圆锥形,去除上部尖部的形状。
优选为,腔体3是一圆筒。
进一步,优选为,腔体3是一锥台筒状腔体3,锥台为圆锥形,去除上部尖部的形状。
腔体3为一内部上细下粗的腔体3。避免被击伤或击毙的飞虫,在掉落过程中,重复接触电极阵列1,造成不必要的放电。也更加有利于飞虫排放到外界。
下开口31的面积大于50平方厘米。以允许飞虫更加自由的由下而上进入腔体3内。试验表明大于50平方厘米的下开口31,飞虫更愿意飞入。小于50平方厘米,则会大大降低飞虫的飞入频率。
进一步,下开口31的面积小于1600平方厘米。以保证飞入腔体3内的飞虫,尽量多的碰触电极,以保证杀虫效率。
下开口31的形状优选为轴对称形状。
下开口31,优选为矩形。
下开口31,优选为正方形。
下开口31,优选为圆形。
腔体3内壁为绝缘材料。以保证相邻电极间绝缘。
腔体3的腔体3壁为透明结构。以便于透出光线,引诱飞虫。
腔体3的腔体3壁为不透明结构。以使开口处漏出的光线,或者气味更加明显,更易于引导飞虫进入开口。
还包括一发光系统,发光系统设有一发光元件。
发光元件为诱虫灯。
进一步,发光元件为紫光二极管或者紫外二极管。
进一步,发光元件为紫外荧光灯管。
发光元件位于腔体3内。以引诱飞虫进入腔体3内。
发光元件位于下开口31下方。以将光线照射到更大范围,进而引诱更远距离的飞虫。利用飞虫容易向上飞行的特性,使其进而腔体3内。
还包括一诱饵固定装置4,诱饵固定装置4的诱饵固定位置位于腔体3内。以引诱飞虫进入腔体3内。
还包括一诱饵固定装置4,诱饵固定装置4的诱饵固定位置位于腔体3下开口31下方。以扩大飞虫引诱范围,利用飞虫容易向上飞行的特性,使其进而腔体3内。
诱饵固定装置4上固定的是散发气味的诱饵。通过气味引诱飞虫,特别是引诱苍蝇。
诱饵固定装置4包括一开口向上的容纳腔。诱饵可以放置在容纳腔内。
诱饵固定装置4包括一开口向上的容纳腔,容纳腔下方为防水结构。以允许诱饵中存在液体。存在液体的诱饵,具有更持久的气味挥发性能。
容纳腔上方设有一透气盖41。以盖住诱饵,避免飞虫尸体污染诱饵,也避免飞虫吃掉诱饵。
透气盖41上设有透气口,透气口的宽度小于5mm。以避免大部分苍蝇钻入。
透气盖41上设有透气口,透气口的宽度小于3mm。以避免不常见的小个苍蝇钻入。
进一步,透气盖41上设有透气口,透气口的宽度大于1mm,小于3mm。以避免不常见的小个苍蝇钻入,同时保证透气量。
透气口,可以是条状,也可以是孔状。优选为条状的透气口。保证透气量。并避免阻塞。
透气盖41上设有至少3个透气口。以避免其中一个或几个透气口堵塞影响透气。
透气盖41上,至少两个透气口所在的面为斜面。以使掉落在透气盖41上的飞虫尸体自然滑落。
进一步,透气盖41上,至少两个透气口所在的面为斜面,且低的一侧,位于透气盖41的边缘。以使掉落在透气盖41上的飞虫尸体自然滑落到透气盖41以外。
透气盖41为中部高边缘低的结构。以使掉落在透气盖41上的飞虫尸体自然滑落。
还包括一声波发声系统,声波发声系统包括一发声电路和一扬声器,扬声器位于腔体3内。以通过声波作为引诱,引诱飞虫进入腔体3内。特别是引诱蚊子。
还包括一声波发声系统,声波发声系统包括一发声电路和一扬声器,扬声器位于腔体3下开口31下方。以扩大飞虫引诱范围,利用飞虫容易向上飞行的特性,使其进而腔体3内。特别针对蚊子。
腔体3上方还设有开口,称为上开口32。试验表明,大部分飞虫都更加愿意飞入。也有很多飞虫乐于从上开口32进入腔体3。大大提高了飞虫的进入量。
上开口32的开口面积为大于4平方厘米。以保证飞虫的视线,视为处于安全区域,以保证更多飞虫飞入。太小,则飞虫认为不安全。
上开口32的面积大于25平方厘米。以允许飞虫更加自由的由上而下进入腔体3内。试验表明大于25平方厘米的上开口32,飞虫更愿意飞入。对自下开口31飞入的飞虫数量也会有所提高。
进一步,上开口32的面积小于400平方厘米。以保证飞入腔体3内的飞虫,尽量多的碰触电极,以保证杀虫效率。
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发光系统和一诱饵固定装置4。以实现杀灭飞蛾和苍蝇。适用于种植环境,如塑料大棚。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发光系统和一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杀灭飞蛾和蚊子。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诱饵固定装置4和一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杀灭苍蝇和蚊子。适用于畜牧业和家庭。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畜牧业用免维护杀虫系统包括一发光系统、一诱饵固定装置4和一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杀灭苍蝇、蚊子和飞蛾。适用于各种不同环境。实现杀虫系统复合使用。
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发光系统。以对发光引诱实现控制。比如控制晚上发光。
微型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光敏传感器。以实现自动光控。
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声波发声系统。以实现对蚊子或其他声波敏感的飞虫的引诱。
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升压模块2。以实现对升压模块2的工作状态控制。
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连接升压模块2;微型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温度传感器。在温度很低时,如冬天,飞虫一般不再出入,因此可以关闭升压模块2。
升压模块2为输出电压在3000v至9000v的升压模块2。以保证对飞虫的杀伤力,并避免不必要的放电。比如避免因为空气潮湿而大量放电。并产生静电吸附。通过静电力,和静电下产生的气流,促使飞虫接触电极阵列1。
在正电极、负电极之间,电压超过3000v时,展翅长度大于2mm的飞虫,仅仅接触其中一个电极时,因为自身的宽度或长度,减小了放电距离,会造成放电。
另外,因为飞虫自身的不规则性,会造成尖端放电。也会造成对飞虫的击毙或者击伤。
电极阵列1的正电极、负电极之间距离设置在3~8mm,在正电极、负电极之间,电压为3000v~8000v。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因为空气潮湿而大量放电,又可以产生明显的静电吸附,而且对于接触其中一个电极的飞虫,可以引发尖端放电。因此可以在节能的前提下,杀灭自身的宽度或长度远远小于正负两级宽度的飞虫。
升压模块2为一直流输入的升压模块2。以便于稳定高压输出,避免市电杂波造成干扰。并实现电隔离,避免人的触电风险。
升压模块2的输入电压为3~15v。
进一步,升压模块2,采用输入电压为4~13v,输出电压在3000v至9000v的升压模块2。不再采用传统的3v输入电压。以便于在节省部件成本、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电压输出。
进一步优选为,升压模块2为输出电压在5000v~8000v的升压模块2。以使飞虫在接触电极阵列1前被击伤,或击毙。避免飞虫尸体黏在电极阵列1上,也避免飞虫体液溅射在电极阵列1上。进而保证电极阵列1不需要清理,也保证路灯灯头照明不受影响。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放电。
或者,升压模块2,采用输入电压为4~7v,输出电压在5000v~8000v的升压模块2。不再采用传统的3v输入电压。以便于在节省部件成本、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电压输出。
电极采用线状的电极。以便于进行布置。
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3~10mm。以适应普遍的飞蛾体型,重点杀灭对农业危害最大的飞蛾。
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8mm。以适应体长在3mm以上的大部分飞蛾。虽然体积更小的飞蛾杀灭效果有限,但是通过增加距离,可以减少空气放电。特别是有效减少阴天情况下的放电现象。
进一步优选为,升压模块2为输出电压在6000v~8000v的升压模块2;正、负电极交错排布,至少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7mm。保证对体长大于3mm的飞蛾具有普适性的击杀作用。同时因为电压较高,在夏季普遍潮湿的环境下,可以在空气中产生放电电晕,进而产生闪烁的光线,特别是产生淡蓝色光线或者是紫外线,对飞虫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
试验表明,两个电极距离5~10mm,升压模块2为输出电压在4500v~8000v的升压模块2。这时,即使在室外相对潮湿的环境下,如阴天,通过空气放电量也不大。不会产生强烈放电,不会产生明显的电火花,也不会产生啪啪的放电声。有微弱的放电电流声,产生微微的闪烁的光晕。不影响听觉,且可以通过闪烁的蓝色光晕,吸引飞虫。因此设为优选。
进一步优选为,升压模块2为输出电压在6000v~8000v的升压模块2;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7mm。保证对体长大于3mm的飞蛾具有普适性的击杀作用。同时因为电压较高,在夏季普遍潮湿的环境下,可以在空气中产生更加明显的放电电晕,进而产生闪烁的光线,特别是产生淡蓝色光线或者是紫外线,对飞虫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
进一步优选为,升压模块2为输出电压在4000v~7500v的升压模块2;两相邻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5~9mm。保证对体长大于6mm的飞蛾具有普适性的击杀作用。同时因为电压较高,在夏季普遍潮湿的环境下,可以在空气中产生放电电晕,进而产生闪烁的光线,特别是产生淡蓝色光线或者是紫外线,对飞虫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使用方法的限制,上述使用方法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