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截形十二卷瓶外生根组培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10675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组培育苗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截形十二卷组培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截形十二卷,又名玉扇,为百合科蛇尾兰属多肉植物,原产于非洲南部,植株低矮无茎,叶片肉质直立,往两侧直向伸长,稍玉扇向内弯,对生,排列于两方,呈扇形,顶部略凹陷,呈截面状。表面粗糙,绿色至暗绿褐色,有小疣状突于原产地时,叶片会埋于土中,只露出叶片先端,通称为“窗”的透明部份,来接受光线,以渡过严苛的气候及避免动物的啃食。但在人工栽培时会让叶片露出土面来供观赏。其形态与一般蛇尾兰属种类的差异很大,其变异类型很多,不同变异类型的叶片截面上,会出现各种不同,呈透明状的花纹,且其外形精巧美观,很适于家庭养护,故受到园艺植物爱好者的喜爱,但由于扦插、分株、播种等传统手段繁殖率很低,故而难于普及。

为此,近些年,人们对截形十二卷组培育苗方法有了一定的研究。孙涛、李德森报道了截形十二卷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孙涛、李德森.截形十二卷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信,2002,38(6):586),申请号 201510502501.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十二卷属多肉植物组培方法。上述方法使得截形十二卷的繁殖系数成倍增加,实现了截形十二卷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培养。

但是,由于上述截形十二卷组培方法采用试管内生根培育,故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其一,将分化的芽接种于生根培养基过程中人工、能源与材料消耗增加;其二,带有根系的试管苗移栽过程中易发生机械损伤,成活率降低;其三,带有根系培育试管苗不耐贮运,无法实现异地运输,不利于组培苗幼苗的商品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组培截形十二卷的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法简便、防止瓶内生根移栽所导致的根系机械损伤、便于贮运的在试管内诱导带根原基组培苗再移栽以诱导生根的截形十二卷瓶外生根组培育苗方法。

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基的配置;

2.带根原基组培苗瓶内培养;

3.带根原基组培苗的移栽与瓶外生根。

在步骤1中,所述培养基的配置,包括组培各阶段培养基配方的成分与含量如下:

(1)诱导培养基:

MS+噻苯隆0.1-0.3mg/L+6-BA0.2-0.5mg/L+NAA0.01-0.03mg/L

(2)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

MS+KT0.2-0.4mg/L+6-BA0.2-0.5mg/L+NAA0.01-0.04mg/L

(3)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

MS+6-BA0.1-0.4mg/L+NAA0.01-0.04mg/L

(4)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基:

MS+6-BA0.4-0.6mg/L+NAA0.01-0.05mg/L

(5)瓶内壮苗培养基:

MS+6-BA0.1-0.5mg/L。

在步骤2中,所述带根原基组培苗瓶内培养,包括如下步骤:

(1)外植体取材:在3-7月间,在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大部分花蕾已出现但尚未开放之时,切取生长发育良好的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柔嫩茎段,每个茎段留有1-2个节间,待消毒;

(2)外植体的消毒:首先将茎段用75%酒精浸泡1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其次,用0.1%氯化汞消毒7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最后,将消毒的茎段置于无菌滤纸上将多余水分吸干,剪成1±0.2cm左右的小段即为外植体;

(3)诱导:将灭菌后的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1000±1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20天后,由外植体节间部形成直径1厘米的翠绿色球状愈伤组织,并在愈伤组织上形成3-6个不定芽.;

(4)继代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从培养瓶中取出,将不定芽与愈伤组织分离,将芽丛切割为单芽,将愈伤组织切割成直径0.8cm的小块,以备继代培养转接使用;

1)不定芽继代培养:

将分离的单芽接种于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45天后,从不定芽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形成2-3厘米大块愈伤组织;

(5)将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芽的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10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从愈伤组织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6)瓶内根原基诱导与壮苗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丛生芽从培养瓶中取出,将芽丛切割为单芽,接种于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苗高2-2.5公分,芽的底部生出一圈带根尖的根原基。

在步骤3中,所述带根原基组培苗的移栽与瓶外生根,包括如下步骤:

(1)阴干与运输

将健壮无根、带有根原基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取出,洗去基部附着的培养基,用0.1%多菌灵溶液浸泡根部30-60秒,常温下放置10-15天阴干后,装箱运输至幼苗培育温室;

(2)炼苗与平盘生根

将阴干后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按2cm*2cm株行距移栽至蛭石:珍珠岩按体积2:1的混合基质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6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间隔4天浇透水一次,培养30天后,根的基部形成2-3条1.5cm长的根系;

(3)穴盆移栽:

按腐叶土:赤玉土体积比为1:2配置穴盘基质;将平盘生根苗倒载入尺寸为540mm×280mm含32穴的穴盘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5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光照5000,温度26+-1,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10天一浇水透,每15天一浇花多多1500倍液的肥料,每15天间隔喷洒杀菌剂多菌灵200倍液与吡虫啉2000倍液,培育7-8个月后,植株中心部位长出3-4片真叶,此时的植株组培痕迹已消失殆尽并可以显像母本的本来面目;

(4)上盆

将生根苗上盆,基质为腐叶土:珍珠岩按体积2:1进行配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一种截形十二卷瓶外生根组培育苗方法,操作步骤按下述方式进行。

1.培养基的配置

组培各阶段培养基配方的成分与含量如下:

(1)诱导培养基:MS+噻苯隆0.1mg/L+6-BA0.2mg/L+NAA0.01mg/L

(2)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MS+KT0.2mg/L+6-BA0.2mg/L+NAA0.01mg/L

(3)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0.1mg/L+NAA0.01mg/L

(4)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基:MS+6-BA0.4mg/L+NAA0.01mg/L

(5)瓶内壮苗培养基:MS+6-BA0.1mg/L。

2.带根原基组培苗瓶内培养

(1)外植体取材:在3-7月间,在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大部分花蕾已出现但尚未开放之时,切取生长发育良好的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柔嫩茎段,每个茎段留有1-2个节间,待消毒;

(2)外植体的消毒:首先将茎段用75%酒精浸泡1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其次,用0.1%氯化汞消毒7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最后,将消毒的茎段置于无菌滤纸上将多余水分吸干,剪成1±0.2cm左右的小段即为外植体;

(3)诱导:将灭菌后的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1000±1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20天后,由外植体节间部形成直径1厘米的翠绿色球状愈伤组织,并在愈伤组织上形成3-6个不定芽.;

(4)继代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从培养瓶中取出,将不定芽与愈伤组织分离,将芽丛切割为单芽,将愈伤组织切割成直径0.8cm的小块,以备继代培养转接使用;

1)不定芽继代培养:

将分离的单芽接种于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45天后,从不定芽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形成2-3厘米大块愈伤组织;

(5)将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芽的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10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从愈伤组织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6)瓶内根原基诱导与壮苗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丛生芽从培养瓶中取出,将芽丛切割为单芽,接种于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苗高2-2.5公分,芽的底部生出一圈带根尖的根原基。

3.带根原基组培苗的移栽与瓶外生根

(1)阴干与运输

将健壮无根、带有根原基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取出,洗去基部附着的培养基,用0.1%多菌灵溶液浸泡根部30-60秒,常温下放置10-15天阴干后,装箱运输至幼苗培育温室;

(2)炼苗与平盘生根

将阴干后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按2cm*2cm株行距移栽至蛭石:珍珠岩按体积2:1的混合基质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6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间隔4天浇透水一次,培养30天后,根的基部形成2-3条1.5cm长的根系;

(3)穴盆移栽:

按腐叶土:赤玉土体积比为1:2配置穴盘基质;将平盘生根苗倒载入尺寸为540mm×280mm含32穴的穴盘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5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光照5000,温度26+-1,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10天一浇水透,每15天一浇花多多1500倍液的肥料,每15天间隔喷洒杀菌剂多菌灵200倍液与吡虫啉2000倍液,培育7-8个月后,植株中心部位长出3-4片真叶,此时的植株组培痕迹已消失殆尽并可以显像母本的本来面目;

(4)上盆

将生根苗上盆,基质为腐叶土:珍珠岩按体积2:1进行配比。

采用上述方法实施,截形十二卷组培苗成活率88%。

实施例2:一种截形十二卷瓶外生根组培育苗方法,操作方法按下述方式进行。

1.培养基的配置

组培各阶段培养基配方的成分与含量如下:

(1)诱导培养基:MS+噻苯隆0.3mg/L+6-BA0.5mg/L+NAA0.03mg/L

(2)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MS+KT0.4mg/L+6-BA0.5mg/L+NAA0.04mg/L

(3)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0.4mg/L+NAA0.04mg/L

(4)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基:MS+6-BA0.6mg/L+NAA0.05mg/L

(5)瓶内壮苗培养基:MS+6-BA0.5mg/L。

2.带根原基组培苗瓶内培养

(1)外植体取材:在3-7月间,在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大部分花蕾已出现但尚未开放之时,切取生长发育良好的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柔嫩茎段,每个茎段留有1-2个节间,待消毒;

(2)外植体的消毒:首先将茎段用75%酒精浸泡1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其次,用0.1%氯化汞消毒7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最后,将消毒的茎段置于无菌滤纸上将多余水分吸干,剪成1±0.2cm左右的小段即为外植体;

(3)诱导:将灭菌后的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1000±1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20天后,由外植体节间部形成直径1厘米的翠绿色球状愈伤组织,并在愈伤组织上形成3-6个不定芽;

(4)继代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从培养瓶中取出,将不定芽与愈伤组织分离,将芽丛切割为单芽,将愈伤组织切割成直径0.8cm的小块,以备继代培养转接使用;

1)不定芽继代培养:

将分离的单芽接种于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45天后,从不定芽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形成2-3厘米大块愈伤组织;

(1)将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芽的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10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从愈伤组织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2)瓶内根原基诱导与壮苗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丛生芽从培养瓶中取出,将芽丛切割为单芽,接种于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苗高2-2.5公分,芽的底部生出一圈带根尖的根原基。

3.带根原基组培苗的移栽与瓶外生根

(1)阴干与运输

将健壮无根、带有根原基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取出,洗去基部附着的培养基,用0.1%多菌灵溶液浸泡根部30-60秒,常温下放置10-15天阴干后,装箱运输至幼苗培育温室;

(2)炼苗与平盘生根

将阴干后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按2cm*2cm株行距移栽至蛭石:珍珠岩按体积2:1的混合基质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6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间隔4天浇透水一次,培养30天后,根的基部形成2-3条1.5cm长的根系;

(3)穴盆移栽:

按腐叶土:赤玉土体积比为1:2配置穴盘基质;将平盘生根苗倒载入尺寸为540mm×280mm含32穴的穴盘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5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光照5000,温度26+-1,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10天一浇水透,每15天一浇花多多1500倍液的肥料,每15天间隔喷洒杀菌剂多菌灵200倍液与吡虫啉2000倍液,培育7-8个月后,植株中心部位长出3-4片真叶,此时的植株组培痕迹已消失殆尽并可以显像母本的本来面目;

(4)上盆

将生根苗上盆,基质为腐叶土:珍珠岩按体积2:1进行配比。

采用上述方法实施,截形十二卷组培苗成活率90%。

实施例3:一种截形十二卷瓶外生根组培育苗方法一种截形十二卷瓶外生根组培育苗方法,操作步骤按下述方式进行。

1.培养基的配置

组培各阶段培养基配方的成分与含量如下:

(1)诱导培养基:MS+噻苯隆0.2mg/L+6-BA0.3mg/L+NAA0.02mg/L

(2)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MS+KT0.3mg/L+6-BA0.4mg/L+NAA0.02mg/L

(3)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0.3mg/L+NAA0.02mg/L

(4)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基:MS+6-BA0.5mg/L+NAA0.03mg/L

(5)瓶内壮苗培养基:MS+6-BA0.3mg/L。

2.带根原基组培苗瓶内培养

(1)外植体取材:在3-7月间,在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大部分花蕾已出现但尚未开放之时,切取生长发育良好的成年截形十二卷花茎柔嫩茎段,每个茎段留有1-2个节间,待消毒;

(2)外植体的消毒:首先将茎段用75%酒精浸泡1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其次,用0.1%氯化汞消毒7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遍;最后,将消毒的茎段置于无菌滤纸上将多余水分吸干,剪成1±0.2cm左右的小段即为外植体;

(3)诱导:将灭菌后的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1000±1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20天后,由外植体节间部形成直径1厘米的翠绿色球状愈伤组织,并在愈伤组织上形成3-6个不定芽;

(4)继代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从培养瓶中取出,将不定芽与愈伤组织分离,将芽丛切割为单芽,将愈伤组织切割成直径0.8cm的小块,以备继代培养转接使用;

1)不定芽继代培养:

将分离的单芽接种于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45天后,从不定芽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形成2-3厘米大块愈伤组织;

(1)将愈伤组织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将切割的愈伤组织小块接种于愈伤组织芽的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10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从愈伤组织基部形成带有4-5个侧芽的丛生芽;

(2)瓶内根原基诱导与壮苗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系增殖体丛生芽从培养瓶中取出,将芽丛切割为单芽,接种于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1;培养30天后,苗高2-2.5公分,芽的底部生出一圈带根尖的根原基。

3.带根原基组培苗的移栽与瓶外生根

(1)阴干与运输

将健壮无根、带有根原基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取出,洗去基部附着的培养基,用0.1%多菌灵溶液浸泡根部30-60秒,常温下放置10-15天阴干后,装箱运输至幼苗培育温室;

(2)炼苗与平盘生根

将阴干后的截形十二卷组培苗按2cm*2cm株行距移栽至蛭石:珍珠岩按体积2:1的混合基质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6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间隔4天浇透水一次,培养30天后,根的基部形成2-3条1.5cm长的根系;

(3)穴盆移栽:

按腐叶土:赤玉土体积比为1:2配置穴盘基质;将平盘生根苗倒载入尺寸为540mm×280mm含32穴的穴盘中培育;培育的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5000±200lux,光照时间8h/d,温度26℃±2,湿度70±5%光照5000,温度26+-1,湿度70+-5%。该培育期间每10天一浇水透,每15天一浇花多多1500倍液的肥料,每15天间隔喷洒杀菌剂多菌灵200倍液与吡虫啉2000倍液,培育7-8个月后,植株中心部位长出3-4片真叶,此时的植株组培痕迹已消失殆尽并可以显像母本的本来面目;

(3)上盆

将生根苗上盆,基质为腐叶土:珍珠岩按体积2:1进行配比。

采用上述方法实施,截形十二卷组培苗成活率9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