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树莓高效共生的外生菌根侵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3734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树莓高效共生的外生菌根侵染方法,属于菌根侵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树莓(Kdaeobatus)为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植物,又称木莓,为多年生灌木树种,树莓花艳果美。可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树莓浆果柔嫩多汁,风味独特,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树莓含有15—17种氨基酸,其中八种为人体所必需的,含糖3.6%一13.4%,含可溶性固形物7.0%一14.3%,含有机酸1.2%-5.4%,含果胶0.3%-0.6%,含蛋白质1.0%-2.7,国际上誉为“水果之王”。树莓在美国及东欧地区栽培较多。我国树莓最早由俄国侨民引入,过去多为野生状态。此外,山莓含有特殊香味,有挥发成分51种,主要有γ-蒎烯、β-蒎烯、对-甲基苯乙酮、月桂烯、柠檬烯、间伞花烃等。对中医药而言,悬钩子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根性味微苦、辛、平,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淤、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风湿腰痛、痢疾、遗精、毒蛇咬伤、闭经痛经、湿疹、小儿疳积等症,也是苗族药的常用药。

近年来,为扩大栽培品种的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营养保健果品的需求,各地陆续从国外引入一些品种资源,直接在生产上利用,但由于种植方法都是用常规的种植方法,因种植不当、密度不合理、肥力不够导致了病虫害蔓延,同时树莓多生长在混有砾石的山区或山麓坡地,由山麓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目前大规模树莓种植成活率低、产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树莓产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树莓成活率、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等缺陷,提供一种与树莓高效共生的外生菌根侵染方法,该方法技术简单、易于推广,可使快速促进树莓的生长与发育,提高树莓的苗高、地径、侧根数和干重,尤其在养分利用、抗逆性、品质和产量上显著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与树莓高效共生的外生菌根侵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树种选择:选择品质优良且产量高的树莓品种;

(2)菌根侵染基质制备:在覆盖遮阳网的240m2标准大棚中,按重量份分计算,将泥炭土2~4份、椰糠3~4份、食用菌菌糠3~5份、鸡粪2~3份及紫色马勃菌液体菌种0.05份混匀,pH控制在5.5~7.0,整成宽80~100cm、高20~50cm育苗高床备用;所述的紫色马勃菌液体菌种为申请人在先申请的发明专利中公开的紫色马勃菌液体菌种,该发明专利的名称为:一种紫色马勃液体菌种的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1410082599.8;

(3)侵染苗前处理:于春季萌芽前采集1年树莓幼苗,苗高10cm以上,地径0.3cm以上;树莓苗侵染前用NaClO制备成2‰的消毒溶液浸泡5~10min作消毒预处理;

(4)侵染方法优化:将经步骤(3)处理后的树莓苗切成5~8cm的小段,浸入0.8~1.2mg/L的吲哚乙酸(IAA)与玉米素混合溶液30秒,然后按株距8~15cm、行距15~20cm将树莓枝条轻轻插入基质2~3cm,浇足定根水,同时往培养基中添加半胱氨酸,所加半胱氨酸添加量为200~500mg/L;将标准大棚中将温度控制在20~27℃,相对湿度控制在55~70%,光照为1500lx,每天光照12h;此控制条件可以使树莓苗处于一种激发的状态,紫色马勃菌液更易于粘附于幼苗表面并进入细胞在优化,并在此条件下培养25天,进行统一管理;

(5)整地:根据自然坡面进行划块整地,将地面的坡面形状整平整,分两次开垦:初垦,深度至少0.50米,最好使用挖掘机初垦;复垦:平整地面,挖底肥沟,深度0.30米以上后,每个标准大棚施入稀薄人粪尿、尿素或磷酸二氢钾20kg;

(6)移栽:一年后苗长至50cm以上时,在2~3月的阴天即可将外生菌根侵染苗带土起苗,然后于野外栽培;

(7)田间管理:A、30天后,将遮阳网揭开,并使大棚通风排气;B、浇水:前插前期3天浇水一次,前插生根后5天浇水一次;C、施肥:前插40天后,将3kg复合肥溶于100kg水中,喷洒于标准大棚内的幼苗周围;D、除草:根据树莓的生长周期,定期进行除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而且移栽成功率可达90~95%,比传统方法提高5~10%;生长迅速,播种一年后苗高可达50~80cm,比传统方法增加20~30cm;本发明中使用食用菌菌糠、椰糠、泥炭土作为侵染基质,可使生产成本降低20%,种植成活率可达95%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5~10%,使用自制紫色马勃液体菌种侵染后的林木抗性比传统方法提高10~20%、产量可提高5~10%。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可实现树莓根化苗木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尤其适合在喀斯特地区高效栽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与树莓高效共生的外生菌根侵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树种选择:选择品质优良且产量高的树莓品种“美22”(Royallty);

(2)菌根侵染基质制备:在覆盖遮阳网的240m2标准大棚中,按重量份分计算,将泥炭土2份、椰糠3份、食用菌菌糠3份、鸡粪2份及紫色马勃菌液体菌种0.05份混匀,pH控制在5.5,整成宽80cm、高20cm育苗高床备用;

(3)侵染苗前处理:于春季萌芽前采集1年树莓幼苗,苗高10cm以上,地径0.3cm以上;树莓苗侵染前用NaClO制备成2‰的消毒溶液浸泡5min作消毒预处理;

(4)侵染方法优化:将经步骤(3)处理后的树莓苗切成5cm的小段,浸入0.8mg/L的吲哚乙酸(IAA)与玉米素混合溶液30秒,然后按株距8cm、行距15cm将树莓枝条轻轻插入基质2cm,浇足定根水,同时往培养基中添加200mg/L的半胱氨酸;将标准大棚中将温度控制在20~27℃,相对湿度控制在55~70%,光照为1500lx,每天光照12h,此控制条件可以使树莓苗处于一种激发的状态,紫色马勃菌液更易于粘附于幼苗表面并进入细胞在优化,并在此条件下培养25天,进行统一管理;

(5)整地:根据自然坡面进行划块整地,将地面的坡面形状整平整,分两次开垦:初垦,深度至少0.50米,最好使用挖掘机初垦;复垦:平整地面,挖底肥沟,深度0.30米以上后,每个标准大棚施入稀薄人粪尿20kg;

(6)移栽:一年后苗长至50cm以上时,在2月的阴天即可将外生菌根侵染苗带土起苗,然后于野外栽培;

(7)田间管理:A、30天后,将遮阳网揭开,并使大棚通风排气;B、浇水:前插前期3天浇水一次,前插生根后5天浇水一次;C、施肥:前插40天后,将3kg复合肥溶于100kg水中,喷洒于标准大棚内的幼苗周围;D、除草:根据树莓的生长周期,定期进行除草。

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而且移栽成功率可达90~95%,比传统方法提高5~10%;生长迅速,播种一年后苗高可达50~80cm,比传统方法增加20~30cm;本发明中使用食用菌菌糠、椰糠、泥炭土作为侵染基质,可使生产成本降低20%,种植成活率可达95%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5~10%,使用自制紫色马勃液体菌种侵染后的林木抗性比传统方法提高10~20%、产量可提高5~10%。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可实现树莓根化苗木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尤其适合在喀斯特地区高效栽培。

实施例2

本发明的一种与树莓高效共生的外生菌根侵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树种选择:选择品质优良且产量高的树莓品种“美22”(Royallty);

(2)菌根侵染基质制备:在覆盖遮阳网的240m2标准大棚中,按重量份分计算,将泥炭土3份、椰糠3.5份、食用菌菌糠4份、鸡粪2.5份及紫色马勃菌液体菌种20g混匀,pH控制在6.0,整成宽90cm、高30cm育苗高床备用;

(3)侵染苗前处理:于春季萌芽前采集1年树莓幼苗,苗高10cm以上,地径0.3cm以上;树莓苗侵染前用NaClO制备成2‰的消毒溶液浸泡8min作消毒预处理;

(4)侵染方法优化:将经步骤(3)处理后的树莓苗切成6cm的小段,浸入1.2mg/L的吲哚乙酸(IAA)与玉米素混合溶液30秒,然后按株距12cm、行距18cm将树莓枝条轻轻插入基质3cm,浇足定根水,同时往培养基中添加250mg/L的半胱氨酸;标准大棚中将温度控制在23℃,相对湿度控制在60%,光照为1500lx,每天光照12h,此控制条件可以使树莓苗处于一种激发的状态,紫色马勃菌液更易于粘附于幼苗表面并进入细胞在优化,并在此条件下培养25天,进行统一管理;

(5)整地:根据自然坡面进行划块整地,将地面的坡面形状整平整,分两次开垦:初垦,深度至少0.50米,最好使用挖掘机初垦;复垦:平整地面,挖底肥沟,深度0.30米以上后,每个标准大棚施入磷酸二氢钾20kg;

(6)移栽:一年后苗长至50cm以上时,在2~3月的阴天即可将外生菌根侵染苗带土起苗,然后于野外栽培;

(7)田间管理:A、30天后,将遮阳网揭开,并使大棚通风排气;B、浇水:前插前期3天浇水一次,前插生根后5天浇水一次;C、施肥:前插40天后,将3kg复合肥溶于100kg水中,喷洒于标准大棚内的幼苗周围;D、除草:根据树莓的生长周期,定期进行除草。

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而且移栽成功率可达90~95%,比传统方法提高5~10%;生长迅速,播种一年后苗高可达50~80cm,比传统方法增加20~30cm;本发明中使用食用菌菌糠、椰糠、泥炭土作为侵染基质,可使生产成本降低20%,种植成活率可达95%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5~10%,使用自制紫色马勃液体菌种侵染后的林木抗性比传统方法提高10~20%、产量可提高5~10%。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可实现树莓根化苗木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尤其适合在喀斯特地区高效栽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