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钓竿以及长钓竿用的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8870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长钓竿以及长钓竿用的把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长钓竿与装配于长钓竿的把手。



背景技术:

在梢尖前端部连结有钓线的类型的钓竿即长钓竿与安装有绕线轮而使用的类型的钓竿不同,由于利用钓竿与钓线、钓钩这样的简单结构来钓鱼,因此具有可以享受与鱼的直接互动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在收取上钩的鱼时无法一边通过绕线轮调节钓线的卷取一边将鱼拉近,因此仅依赖于一根钓竿的操作。特别是,在通过长钓竿钓鲤鱼、青色鱼等大型鱼的情况下,针对鱼的强烈拉扯、突窜需要在强力抓握把手的情况下操作钓竿而将鱼拉近,然而鱼的力量较大,因此把持把手的手容易滑动,导致钓竿从手向前侧即竿头侧脱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12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把持把手的手脱落的长钓竿与长钓竿用的把手。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长钓竿为在竿体上装配有筒状的把手的长钓竿,其特征在于,在把手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扳柄,所述长钓竿在将扳柄设为下侧将其相反侧设为上侧并利用通过竿体的中心线的上下方向的切断面切断把手的纵剖视观察时,在把手的上表面中的比扳柄靠前侧的位置具备朝向后侧逐渐上升的上升倾斜区域。

对于该结构的长钓竿,把持竿体上装配的筒状的把手而进行钓鱼。此时,在把手的下表面形成有扳柄,因此能够以使手指钩在扳柄上的方式把持该把手。特别是,由于是不使用绕线轮的长钓竿,因此,例如,能够以扳柄位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握持方式、或者以食指至小指的四根手指全部位于扳柄的前侧那样的握持方式把持把手。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具有扳柄的构件,有两轴绕线轮用的筒状的绕线轮座。图11中简略地示出了上述专利文献1的绕线轮座。该绕线轮座在上表面具备绕线轮载置面100,在该绕线轮载置面100上载置安装有未图示的两轴绕线轮。在绕线轮载置面100的翻转180度的相反侧的面即绕线轮座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突出设置有扳柄101,以使食指从前侧钩在该扳柄101上的方式进行把持,以拇指载置在两轴绕线轮的卷线筒上的方式操作。由于像这样将拇指从上侧载置在卷线筒上,因此需要降低筒状的绕线轮座的绕线轮载置面100的高度。另一方面,竿体插通于筒状的绕线轮座的内侧。因此,为了降低绕线轮载置面100,需要使绕线轮载置面100接近竿体的外周面,而将绕线轮座的上侧的部分中的形成有绕线轮载置面100的部分的壁厚设置得非常薄从而降低绕线轮载置面100的高度。另外,在绕线轮载置面100的后侧一体地形成有护帽102。护帽102向前侧开口,从该开口部插入绕线轮的后侧的脚部,该护帽102与位于前侧的未图示的可动护帽一起前后夹持绕线轮的脚部从而将绕线轮固定。

对此,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长钓竿例如能够以扳柄位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方式、或者以食指至小指的四根手指全部位于扳柄的前侧那样的握持方式牢固地把持把手。而且,在把手的上表面中的比扳柄靠前侧的位置设有朝向后侧逐渐上升的上升倾斜区域,因此在把持把手时,手掌、拇指的里侧的部分等与上升倾斜区域抵接并紧贴。特别是,在以扳柄位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握持方式、或者以食指至小指的四根手指全部位于扳柄的前侧那样的握持方式把持把手时,拇指的根部的部分即拇指球与把手的上表面的上升倾斜区域抵接,手掌会自然地与把手的上表面紧贴。由于能够像这样将手指钩在扳柄上并且使手与把手的上表面的上升倾斜区域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手掌的整体牢牢地保持把手。

特别是,优选上升倾斜区域从把手的上表面的前端部或者前端部附近位置形成至与扳柄对应的位置,由此在以扳柄位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握持方式、或者以食指至小指的四根手指全部位于扳柄的前侧那样的握持方式把持把手时,拇指球以更自然的状态与上升倾斜区域抵接。

并且,优选为,在所述纵剖视观察时,把手的上表面的最上部位于比扳柄向后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当把手的上表面的最上部位于比扳柄靠后侧的位置时,上升倾斜区域比扳柄进一步向后方延伸,从而拇指的里侧的部分、拇指球更加容易与把手的上表面的上升倾斜区域紧贴。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纵剖视观察时,位于比竿体靠上侧的把手的部分的壁厚在所述最上部的位置处最厚,从该处朝向前侧逐渐减少。利用壁厚变化来形成把手的上表面中的鼓出形状,从而能够容易形成把手的上表面的鼓出形状,并且,能够确保供拇指球等抵接因握力朝向径向内侧作用有较大的力的部分即最上部附近的强度。

特别是,优选为,把手是树脂成形品,在位于比竿体靠上侧的把手的部分的侧面中的与扳柄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侧方开口的凹部或者横孔。位于比竿体靠上侧的把手的部分中的与扳柄对应的位置附近的部分形成为厚壁部,但在该厚壁部的侧面形成有凹部、横孔,从而可以防止在该厚壁部产生气孔等,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强度并且也能够可靠地形成把手的上表面的鼓出形状。另外,由于不是在把手的上表面而是在厚壁部的侧面形成有凹部、横孔,因此可以维持把手的上表面的鼓出形状。因此,能够不带有不适感地使拇指球等与把手的上表面抵接。

并且,优选为,在位于比竿体靠上侧的把手的部分的左右两侧面,以前后横跨与扳柄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凹槽,在凹槽的前后方向的规定位置中的与扳柄对应的位置,以连通左右的凹槽彼此的方式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横孔。通过像这样以组合的方式形成凹槽与横孔,能够有效地抑制气孔等从而能够确保准确的形状与强度。

并且,优选横孔的开口形状呈在沿着上升倾斜区域的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气孔等。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长钓竿用的把手为装配于竿体的长钓竿用的筒状的把手,其特征在于,在外周面突出设置有扳柄,所述长钓竿用的把手在将扳柄设为下侧将其相反侧设为上侧并利用通过竿插通孔的中心线的上下方向的切断面切断的纵剖视观察时,在上表面中的比扳柄靠前侧的位置具备朝向后侧逐渐上升的上升倾斜区域。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把手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扳柄,在把手的上表面具备上升倾斜区域,因此即便对于大型鱼的强烈拉扯,钓竿也不会向前侧脱落,而能够通过手掌整体牢牢地把持把手而享受与鱼的互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长钓竿用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2是该把手的俯视图。

图3是该把手的主视图。

图4是该把手的纵剖视图。

图5示出该把手的使用状态,(a)是主要部位主视图,(b)是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的(a)是图3的a-a端面图,图6的(b)是图3的b-b端面图。

图7是表示该把手的握持方式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该把手的握持方式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该把手的握持方式的其他的示例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该把手的握持方式的其他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带有扳柄的筒状绕线轮座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把手

2竿体

3装饰管

10竿插通孔

10a中心线(竿体的中心线)

11扳柄

12前侧的开口端面

13后侧的开口端面

14主内周面

15端部内周面

16台阶部

17下表面

18前侧最下部

19根部前侧位置

20上升倾斜区域

21前端部

22最上部

23后端部

30凹槽

31横孔

100绕线轮载置面

101扳柄

102护帽

s拇指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长钓竿用的把手1与具备该把手1的长钓竿进行说明。把手1呈筒状且竿体2插通于把手1的内侧。竿体2沿前后方向贯通把手1。把手1具有供竿体2插通的竿插通孔10,竿体2插通于该竿插通孔10。把手1的竿插通孔10的中心线10a与竿体2的中心线一致。把手1位于距长钓竿的竿尾规定长度的前侧。

需要说明的是,将竿体2的轴线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并且图中用附图标记x1来表示竿头侧(前侧),用附图标记x2来表示竿尾侧(后侧)。竿体2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是竿体2的中心线的方向,且是竿插通孔10的中心线10a的方向。另外,将后述的扳柄11作为下侧,将与扳柄11相反的一侧作为上侧,用附图标记z1表示上侧,用附图标记z2表示下侧。并且,如图2所示将从上侧观察的俯视观察时的与竿体2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且用附图标记y表示。

把手1由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即,把手1是树脂成形品且由一个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通过粘着装配于竿体2的外周面。因此,把手1的内径与竿体2的外径相对应。但是,如图5所示,在把手1的前部内周面与竿体2的外周面之间插入有装饰管3。

把手1的后侧的开口端面13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另一方面,把手1的前侧的开口端面12并非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而形成为以下侧成为向前侧突出的凸状而上侧成为向后侧凹陷的凹状地歪斜的方式倾斜的形状。把手1的内周面由占据内周面的全长中的大部分的主内周面14与前侧的端部内周面15构成。主内周面14是与竿体2的外周面粘着的部分且与竿体2的外周面具有相同的直径,形成至后端部。端部内周面15具有比主内周面14大的直径,且经由台阶部16与主内周面14的前侧连接设置。装饰管3插入于把手1的端部内周面15,装饰管3的后端部与台阶部16抵接,装饰管3的内周面与竿体2的外周面粘着。台阶部16与装饰管3的壁厚相等。因此,把手1的端部内周面15具有与装饰管3的外周面相同的直径,装饰管3的内周面具有与竿体2的外周面相同的直径。装饰管3的内周面与把手1的主内周面14具有相同的直径。

由于把手1的前侧的开口端面12歪斜地倾斜,因此就向把手1插入的装饰管3的插入长度而言,上侧相对较短,下侧相对较长。另外,装饰管3从把手1的前侧的开口端面12向前侧突出规定长度,上侧的突出量较大,下侧的突出量较小。

装饰管3的厚度较薄,其材质优选不锈钢、钛、钛合金、铝、铝合金、黄铜等金属、或者abs等硬质树脂。优选装饰管3至少比把手1硬质。另外,装饰管3的外周面可以是材料本身,也可以在其外周面实施各种镀敷、离子喷镀等蒸镀等表面处理、或者实施喷涂等。优选为,在将把手1装配于竿体2前预先将装饰管3插入固定于把手1。将装饰管3插入直至其后端部与把手1的台阶部16抵接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把手1与装饰管3的固定方法例如可以是不使用粘着剂的压入或者嵌合,也可以是使用两面胶带等的临时固定。

插入把手1的装饰管3从把手1向前侧突出规定长度,因此装饰管3的突出部分比较显眼,成为良好的外观设计。另外,把手1的前侧的开口端面12并非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而形成为歪斜地倾斜的形状且装饰管3从其开口端面12向前侧突出,因此可以得到装饰性高的外观设计。

在把手1的下表面17形成有扳柄11。该扳柄11在把手1的成形时一体地形成。扳柄11位于比把手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稍靠后方的位置。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扳柄11相对于垂直下方略微向前侧倾斜地延伸。即,扳柄11朝向斜前方突出。另外,扳柄11的根部的前后方向的厚度较厚,前后方向的厚度从该处朝向前端部逐渐变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然而扳柄11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另外,扳柄11的宽度从根部朝向前端部逐渐变细。

图4所示的纵剖视图是利用通过竿插通孔10的中心线10a、即竿体2的中心线的上下方向的切断面沿纵向切断把手1时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把手1的前后方向上的与扳柄11对应的位置是把手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于最下方的部分即扳柄11的前端部的位置,将该位置称为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在图4中用附图标记p示出该位置。

在该纵剖视观察时,把手1的下表面17形成为从前端部至扳柄11的根部前侧位置19不存在台阶部16而平滑连续的形状,另外,把手1的下表面17形成为从扳柄11的根部后侧位置至后端部同样地不存在台阶部而平滑连续的形状。具体而言,在把手1的下表面17在比扳柄11靠前侧的区域内从前端部朝向后侧逐渐平缓地下降,在前侧最下部18位于最下侧,即成为最大程度鼓出的状态,从该前侧最下部18朝向后侧逐渐平缓地上升,在扳柄11的根部前侧位置19位于最上侧,即,成为最大程度凹陷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比扳柄11靠前侧的区域内,把手1的下侧的壁厚在前侧最下部18的部位最厚,在扳柄11的根部前侧位置19最薄。在比扳柄11靠后侧的区域内,把手1的下表面17从扳柄11的根部后侧位置朝向后侧略微上下起伏并且逐渐上升至后端部。在比扳柄11靠后侧的区域内,把手1的下侧的壁厚从扳柄11的根部后侧位置朝向后端部略微变化并且逐渐变薄。

另一方面,在纵剖视观察时,把手1的上表面整体形成为呈山形鼓出的形状。即,把手1的上表面从前端部21至最上部22逐渐平滑地连续上升,从最上部22至后端部23逐渐平滑地连续下降。最上部22是山的山顶的部分,是把手1的上表面中的最高的部位,该最上部22位于比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靠后侧的位置。把手1的上表面中的从前端部21至最上部22的区域是朝向后侧逐渐上升、即向径向外侧鼓出的上升倾斜区域20。当如图7~图10那样把持把手1时,拇指球s与上升倾斜区域20中的比扳柄11靠前侧的部分且主要是后部抵接。在上升倾斜区域20内,不存在凹凸、不连续的部分,形成为平滑连续的面。

把手1的上侧的壁厚在前端部21以及后端部23较薄,从前端部21至最上部22厚度增加,从最上部22至后端部23厚度减少。把手1的上侧的壁厚在上升倾斜区域20内比前端部21厚,朝向后侧逐渐增加其厚度。另外,把手1的上侧的壁厚在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处比前端部21厚,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的附近成为厚壁部。因此,对于把手1的上侧的壁厚而言,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比前端部21厚,而且,在最上部22成为最厚壁。即,在如图4所示进行纵剖视观察时,把手1的上侧的壁厚从前端部21至最上部22逐渐朝向后侧增加,在上升倾斜区域20内逐渐朝向后侧增加。

另外,位于比竿体2靠上侧的把手1的部分,其即是例如在如图4所示的纵剖视观察时位于比竿插通孔10靠上侧的位置的把手1的部分,且是图6(b)中比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直线q靠上侧的部分。在位于比该竿插通孔10靠上侧的把手1的部分的左右两侧面,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分别形成有向侧方开口的凹槽30。左右的凹槽30为相互对称的关系。凹槽30在前后方向上较长,以前后跨越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以及把手1的上表面的最上部22的位置的方式前后延伸。其中,凹槽30沿着把手1的上表面的鼓出形状延伸。另外,凹槽30的宽度在全长范围内不恒定,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附近的规定长度范围内最宽,从该处朝向前侧以及后侧宽度逐渐变窄成尖细状。并且,凹槽30的深度在全长范围内也不恒定,在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附近的规定长度范围内最深,从该处朝向前侧以及后侧逐渐变浅。

而且,如图3、图4以及图6(a)所示,在凹槽30的全长中的、较宽的部分即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附近的规定长度范围内,以连结左右的凹槽30的底部彼此的方式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横孔31。即,横孔31形成在凹槽30中的最深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横孔31沿左右方向贯穿,形成在位于比竿插通孔10靠上侧的把手1的部分,因此横孔31位于比竿插通孔10靠上侧而不与竿插通孔10连通。

横孔31的开口形状,即,图4所示的纵剖视观察时的横孔31的剖面形状不是圆形,而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状。位于形成有横孔31的部分的上侧的把手1的上表面的部分是从前侧朝向最上部22逐渐上升的上升倾斜的部分,横孔31的开口形状呈沿着朝向把手1的上表面的最上部22的上升倾斜的方向、即上升倾斜区域20较长的形状。横孔31的开口形状成为在朝向后方而略微向上侧倾斜的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横孔31位于比把手1的上表面的最上部22靠前侧。即,横孔31形成在把手1的上表面中的上升倾斜区域20内。另外,如图4所示在通过纵剖视观察时,横孔31未形成于位于比竿插通孔10靠上侧的把手1的部分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而形成于向接近竿插通孔10的一侧偏心的位置。

在使用装配有像以上那样构成的把手1的长钓竿钓鱼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一只手把持把手1而通过另一只手把持与把手1不同的部分。特别是在钓大型鱼的情况下,以使竿尾与腹部接触的方式由一只手把持把手1,由另一只手把持把手1的前侧的部分或者后侧的部分,抵抗鱼的强烈拉扯而将鱼拉近。作为把手1的把持的方法,例如,如图7以及图8所示那样,以扳柄11位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方式把持把手1,或者,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以食指至小指的四根手指全部位于扳柄11的前侧那样的握持方式把持把手1,牢牢地把持把手1。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拇指,可以如图7、图8那样与把手1的上表面抵接,也可以如图9、图10那样沿着把手1的侧面。而且,当以这种握持方式把持把手1时,在比前后方向扳柄对应位置p靠前侧处,把手1的上表面成为朝向后侧上升的上升倾斜区域20,拇指的根部的部分即拇指球s以自然的状态与上升倾斜区域20抵接并紧贴。特别是,把手1的上表面的最上部22位于比扳柄11靠后侧的位置,因此拇指球s能够与上升倾斜区域20顺畅地紧贴。因此,能够以手掌整体牢牢地保持把手1。因此,即便对于大型鱼的强烈拉扯,把持把手1的手也不会滑动,而能够享受与大型鱼的互动。

另外,利用壁厚变化来形成把手1的上表面中的鼓出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形成把手1的上表面的鼓出形状。而且,在上升倾斜区域20内,把手1的上侧的部分的壁厚朝向后侧逐渐增加,因此能够充分确保上升倾斜区域20的强度,可以获得能够承受较大的握力的强度。而另一方面,在位于比竿体2靠上侧的把手1的厚壁部的侧面形成有凹槽30并且形成有横孔31,因此可以防止在把手1的厚壁部产生气孔等。由于不是在把手1的厚壁部的上表面而是在侧面形成有凹槽30、横孔31,因此把手1的上表面的上升倾斜可以维持为平滑的面,能够使拇指球s以自然的状态与该上升倾斜区域20紧贴,因此,手掌不会疼痛,而能够牢固地把持把手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横孔31的开口形状设为椭圆形状,然而也可以是圆形,例如,也可以以前后排列多个的方式形成圆形的横孔31。并且,也可以将凹槽30的宽度、深度设为恒定。另外,除凹槽30以外,还可以在侧面形成圆形等各种形状的凹部。

另外,把手1的上表面可以从其前端部21的附近位置朝向后侧逐渐上升,也可以从自前端部21向后侧分离了规定长度的位置朝向后侧逐渐上升。并且,装饰管3也可以省略,把手1的内周面的直径也可以在全长的范围内恒定。把手1的前侧的开口端面12也可以与后侧的开口端面13相同而设置成与竿插通孔10的中心线10a正交的面。

需要说明的是,把手1的握持方式除上述那样的两种握持方式以外,例如,也可以是食指钩在扳柄11的前侧地把持的握持方式。在这样把持的情况下,拇指的里侧的部分与把手1的上表面的上升倾斜区域20抵接。即便是这种握持方式,由于在把手1的上表面设有上升倾斜区域20,因此能够牢牢地把持把手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