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低腹脂肉鸡品系的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84824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动物选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低腹脂肉鸡品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白羽快大型肉鸡是我国鸡肉生产的主体,其产品产量占我国鸡肉产品产量的60%。然而,我国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快大型肉鸡种质资源,生产完全依赖于国外的种质资源。长期的引种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肉鸡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对我国家禽的生物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鸡种质资源,进而建立适应我国消费市场的肉鸡配套系,对确保我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和鸡肉产品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依赖于高强度选择,肉鸡的生长速度和肉产量得以明显提高。然而,伴随着快速生长,肉鸡体内蓄积了大量脂肪。肉鸡体脂(尤其是腹部脂肪)蓄积过多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肉仔鸡体内沉积过多的脂肪有诸多不利:(1)明显降低饲料转化效率,因为沉积单位重量的脂肪组织比沉积单位重量的瘦肉多消耗5倍的能量;(2)降低了胴体瘦肉对脂肪组织的比例,因而降低了分割肉产量;(3)加工者和消费者将肉仔鸡体内脂肪的很大一部分(腹脂、嗉囔脂肪及肠系膜脂肪等)丢弃,这不仅增加了加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增加了废物及处理水中的脂肪含量,从而污染环境。由此看来,肉仔鸡体内沉积过多的脂肪将会给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造成显而易见的经济损失。肉种鸡过肥将会严重影响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并且会诱导脂肪肝综合症(FLHS)的发生,从而加大了产蛋期的死淘率。因此,控制脂肪在鸡体内的过多蓄积,进一步提高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胴体质量是我国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选育专门化低脂肉鸡品系用于配套系生产是世界范围内肉鸡育种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进行高、低腹脂肉鸡选育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低腹脂肉鸡品系的选育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保证生长速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效的选育出低脂肉鸡品系,且选择的准确性较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低腹脂肉鸡品系的选育方法,如下:组建一个白羽肉鸡基础群,在基础群的基础上,针对鸡只的腹脂含量利用闭锁群选育的方法进行选育,低腹脂品系选择腹脂率均值在群体均值以下家系里的个体留种,高腹脂品系选择腹脂率均值在群体均值以上家系里的个体留种,同时兼顾体重和繁殖力性状,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得到腹脂率显著的低于高脂系的低脂系肉鸡。

进一步说,该高低腹脂肉鸡品系的选育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核心群种鸡每年进行两个批次的孵化,第一批次的公鸡全部屠宰,用于腹脂含量的测定,第二批次的公鸡一部分进行腹脂含量测定,剩余部分留种;

2)仔鸡出雏时先淘汰弱雏,对健雏进行性别鉴定,并给每只雏鸡佩戴翅号,翅号能够反应个体的品系、家系信息及性别;

3)仔鸡生长到5周龄时,将出生时性别鉴别错误的个体淘汰;

4)所有的公鸡在0-7周龄时自由采食,7周龄后开始限制饲喂,母鸡前3周自由采食,在4周龄时开始限制饲喂;

5)第一批公鸡7周龄时全部进行称重,然后屠宰,测定每个个体的腹脂重,并根据7周龄体重计算出每个个体的腹脂率;

6)根据家系信息,分别计算出每个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的腹脂率;

7)公鸡初步选择;在7周龄时进行,将第二批所有公鸡全部称重,淘汰发育不好的个体;低脂肉鸡选育时,第二批鸡只选留时,需根据第一批屠宰结果,选择其所在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低于群体均值的家系个体留种;高脂肉鸡选育时,第二批鸡只选留时,需根据第一批屠宰结果,选择其所在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高于群体均值的家系个体留种,留种率为40%-50%;

8)母鸡初步选择:第一批母鸡在16-17周,第二批母鸡在14-15周进行;选择时先淘汰所有发育不好的个体;低脂系肉鸡选育时,根据第一批公鸡屠宰信息,选择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低于群体均值家系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母鸡个体留种;高脂系肉鸡选育时,根据第一批公鸡屠宰信息,选择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高于群体均值家系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母鸡个体留种,留种率为40%-50%;

9)公鸡第二次选择:在13-14周转群时进行,选择时先淘汰体型外貌不好和发育有问题的个体,然后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数值排序,低脂系品系选育时,选留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较低的家系个体留种;高脂系品系选育时,选留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较高的家系个体留种,此次留种率为20%-30%;

10)母鸡产蛋性能测定:母鸡23周时上笼,并开始进行个体产蛋性能测定;

11)母鸡第二次选择:根据开产至40周到42周的产蛋性能测定结果,选择产蛋量较高的个体留种,此次留种率为35-40%;

12)公鸡第三次选择:公鸡在40-41周龄时,进行采精情况及精液品质情况检查,选择精液量多、精液品质好的个体留种,此次留种比率为10-12%;

13)公鸡第四次选择:公鸡在40-41周龄时,在公鸡第三次选择中选的个体基础上,按照其7周龄体重进行进一步的选择,高脂系和低脂系均以低于平均体重一个标准差为选择标准,高于此选择标准的个体留种,此次留种率为10-15%;

14)公鸡第五次选择:在公鸡第四次选择中选的个体基础上,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进行排序,低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低向高进行选择,高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高向低进行选择,此次留种率为6-8%;

15)母鸡第三次选择:在母鸡第二次选择中选的个体基础上,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进行排序,低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低向高进行选择,高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高向低进行选择,此次留种率为25-30%;

16)在42周末,根据公鸡和母鸡的选择结果,按照1:4的比例组建新家系,组建家系时要避开同胞关系的交配,然后进行系谱孵化,繁殖下一世代,本世代公鸡最终留种率为6-8%,母鸡最终留种率为25-30%;

17)重复步骤1-16,经过4个世代选育后,即能够得到腹脂率差异显著的低脂鸡品系和高脂鸡品系,所述的留种率为选留的鸡只除以出雏鸡只乘以100%所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本发明培育出的低脂肉鸡品系49日龄的腹脂含量比现有的商品肉鸡品系低50%以上,为低脂肉鸡配套系的选育提供了优质的素材。第二,目前我国年出栏白羽快大型肉鸡40-45亿只,若每只鸡减少30克腹脂,则每年可节省42.8-48.2万吨饲料,约合人民币11.1-12.5亿元。

附图说明

图1是高低脂系肉鸡选育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低腹脂肉鸡品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核心群种鸡每年进行两个批次的孵化,第一批次的公鸡全部屠宰,用于腹脂含量的测定,第二批次的公鸡一部分进行腹脂含量测定,剩余部分留种;

2)仔鸡出雏时先淘汰弱雏,对健雏进行性别鉴定,并给每只雏鸡佩戴翅号,翅号能够反应个体的品系、家系信息及性别;

3)仔鸡生长到5周龄时,将出生时性别鉴别错误的个体淘汰;

4)所有的公鸡在0-7周龄时自由采食,7周龄后开始限制饲喂,母鸡前3周自由采食,在4周龄时开始限制饲喂;

5)第一批公鸡7周龄时全部进行称重,然后屠宰,测定每个个体的腹脂重,并根据7周龄体重计算出每个个体的腹脂率;

6)根据家系信息,分别计算出每个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的腹脂率;

7)公鸡初步选择;在7周龄时进行,将第二批所有公鸡全部称重,淘汰发育不好的个体;低脂肉鸡选育时,第二批鸡只选留时,需根据第一批屠宰结果,选择其所在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低于群体均值的家系个体留种;高脂肉鸡选育时,第二批鸡只选留时,需根据第一批屠宰结果,选择其所在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高于群体均值的家系个体留种,留种率大约在40%-50%;

8)母鸡初步选择:第一批母鸡在16-17周,第二批母鸡在14-15周进行。选择时先淘汰所有发育不好的个体。低脂系肉鸡选育时,根据第一批公鸡屠宰信息,选择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低于群体均值家系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母鸡个体留种;高脂系肉鸡选育时,根据第一批公鸡屠宰信息,选择半同胞和全同胞腹脂率均值高于群体均值家系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母鸡个体留种,留种率大约在40%-50%;

9)公鸡第二次选择:在13-14周转群时进行,选择时先淘汰体型外貌不好和发育有问题的个体,然后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数值排序,低脂系品系选育时,选留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较低的家系个体留种;高脂系品系选育时,选留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较高的家系个体留种,此次留种率大约在20%-30%;

10)母鸡产蛋性能测定:母鸡23周时上笼,并开始进行个体产蛋性能测定;

11)母鸡第二次选择:根据开产至40周到42周的产蛋性能测定结果,选择产蛋量较高的个体留种,此次留种比率为35-40%;

12)公鸡第三次选择:公鸡在40-41周龄时,进行采精情况及精液品质情况检查,选择精液量多、精液品质好的个体留种,此次留种比率为10-12%;

13)公鸡第四次选择:公鸡在40-41周龄时,在公鸡第三次选择中选的个体基础上,按照其7周龄体重进行进一步的选择,高脂系和低脂系均以低于平均体重一个标准差为选择标准,高于此选择标准的个体留种,此次留种比率为10-15%;

14)公鸡第五次选择:在公鸡第四次选择中选的个体基础上,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进行排序,低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低向高进行选择,高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高向低进行选择,此次留种比率为6-8%;

15)母鸡第三次选择:在母鸡第二次选择中选的个体基础上,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进行排序,低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低向高进行选择,高脂系按照其所在家系腹脂率由高向低进行选择,此次留种比率为25-30%;

16)在42周末,根据公鸡和母鸡的选择结果,按照1:4的比例组建新家系,组建家系时要避开同胞关系的交配,然后进行系谱孵化,繁殖下一世代,本世代公鸡最终留种率为6-8%,母鸡最终留种率为25-30%;

17)重复步骤1-16,经过4个世代选育后,即能够得到腹脂率差异显著的低脂鸡品系和高脂鸡品系,所述的留种率为选留的鸡只除以出雏鸡只乘以100%所得。

实施例2

组建一个白羽肉鸡基础群,在基础群的基础上,针对鸡只的腹脂含量利用闭锁群选育的方法进行选育,低腹脂品系选择腹脂率均值在群体品均值以下的家系个体留种,高腹腹脂品系选择腹脂率均值在群体品均值以上的家系个体留种,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同时兼顾体重和繁殖力性状,低脂系鸡只的腹脂率显著的低于高脂系。

实施例3

对实施例2得到的高脂系和低脂系继续根据腹脂含量进行选育,经过18个世代的选育,低脂系鸡只的平均腹脂率为0.61%,高脂系鸡只的平均腹脂率为5.34%,高脂系肉鸡的腹脂率是低脂系肉鸡的8.8倍。

我们于1996年组建的白羽肉鸡基础群,在基础群的基础上,针对鸡只的腹脂含量利用闭锁群选育的方法进行选育,具体做法为在每个世代每个品系组建25-35个家系,每个家系的组成为公母比例1:4。每年进行两个批次的孵化,第一批次孵化出来的公鸡在7周龄时全部进行屠宰,测定每个个体的腹脂重,并利用腹脂重除以活重计算出腹脂率,然后统计出每个家系的平均腹脂率,高脂系选择腹脂率在群体均值以上家系的个体留种,低脂系选择腹脂率在群体均值以下家系的个体留种。

目前,利用上述方法我们培育出了国内唯一的一个肉鸡高低腹脂双向选择品系(高脂系和低脂系),目前已经选育到了20个世代。

如图1所示,从第四世代开始,高腹脂系肉鸡的腹脂率显著的高于低脂系肉鸡的腹脂率,18世代高脂系肉鸡的腹脂率是低脂系肉鸡的8.8倍。

采用本方法培育出的低脂肉鸡品系可以作为肉鸡配套系的一个种质资源,同时,本方法培育出来的肉鸡高脂系和低脂系也是研究鸡脂类代谢的一个理想的研究模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