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九节茶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7864阅读:20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九节茶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九节茶又名接骨金粟兰、九节花和九节风等,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的干燥地上部分。草珊瑚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浙江等省区,其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或亚灌木植物。九节茶的药用历史悠久,历代医书都有记载其广泛的药效价值。它具有清热凉血、消炎止痛、活血消斑、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功效,用于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感冒、咽喉炎、肺炎、菌痢、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疮疡脓肿、蜂窝织炎等疾病。目前,国内以九节茶为主要原料药材的中成药有清热消炎宁胶囊、清热消炎宁片,另外九节茶还可作为牙膏的生产原料。由于九节茶是一种作用功能广泛的中药材,这方面的研究处于不断深入中,其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所以市场对其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为了保护野生生态环境和确保九节茶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开展九节茶药材的人工规范化、产业化种植。

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过九节茶或草珊瑚的种植栽培技术,其包括育苗移栽、采收季节、种植年限、生态环境等技术条件,不同生长期、采收期中异嗪皮啶(九节茶指标成分之一)含量的对比,以及追肥对九节茶产量的影响。但至今为止,九节茶的种植栽培技术较为粗略,难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且精细的技术方案;同时,九节茶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较为单一,不符合中药材的特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提高九节茶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种植方法,本发明的种植方法通过对九节茶的种植条件进行优化,提高了九节茶的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九节茶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种植方法,包括:将种苗移栽至预定地块的土壤中,于遮阴、湿润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育;所述种苗采用一穴两株的种植方式且种植行距为30~70cm,种植株距为30~70c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对于一穴一株的种植方式,一穴两株定植后的九节茶生长更好,产量更高;在种植行距为30~70cm、种植株距为30~70cm的种植密度范围内,九节茶药材中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的含量以及亩产量相对较高。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种植行距为50cm,种植株距为50cm。在种植行距为30~70cm、种植株距为30~70cm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种植密度越大,九节茶药材中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的含量越高,但种植行距为50cm、种植株距为50cm的指标成分含量与种植行距为30cm、种植株距为30cm较为接近,且前者的亩产量高于后者的亩产量;综合考虑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以种植行距为50cm、种植株距为50cm,一穴两株为九节茶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定地块为位于东南坡向的地块。通过不同坡向对九节茶药材生长情况、异嗪皮啶及迷迭香酸含量、亩产量影响的比较,发现东南坡向的九节茶长势、成活率、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略高于其他坡向。因此,在九节茶种植地的选择时,可在多坡向使用的同时,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东南向的山坡。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获取所述遮阴的环境条件通过以下方式实施:所述地块位于乔木林下或于其上搭建遮阴网。通过不同光照强度对九节茶药材生长情况、异嗪皮啶及迷迭香酸含量、亩产量影响的比较,发现九节茶喜阴湿环境,在不同光照强度的情况下,无遮阴生长情况不理想,九节茶不耐强光直照,导致种苗大面积枯死。遮阴网下或乔木林下的九节茶长势相对较好,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相对较高。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九节茶培育时的平均光照强度为2000Lx~3500Lx。在平均光照强度为2000Lx~3500Lx时,可以对九节茶起保护与抚育的效果;九节茶的生长发育较好,指标成分含量和亩产量相对更高。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九节茶培育时施用的肥料为农家肥,所述农家肥包含的组分及重量份数为花生麸30~70份、鸡粪60~150份、磷肥10~50份、生石灰0.1~1份和木屑400~700份。优选地,农家肥的用量为150~200kg/亩。优选地,农家肥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组分按照比例拌匀,再加适量的水拌匀,堆放,用农用尼龙膜盖实,堆沤120天以上。更优选地,农家肥较优的配方为:花生麸50份、鸡粪100份、磷肥25份、生石灰0.3份和木屑600份。在上述数值范围内,制得的农家肥的使用效果更佳。

通过不同肥料对九节茶药材异嗪皮啶及迷迭香酸含量、亩产量影响的比较,发现施用农家肥、复合肥和钾肥均能提高九节茶药材的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尤以农家肥(150~200kg/亩)为佳。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种苗要求地上部分高度在10cm以上,或长有2~3对叶。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种苗移栽前,还包括以下对预定地块进行整理的步骤:将杂草清除或堆沤作肥料,遇坡度较大的山地,则把地自下而上修整成向内倾斜约5度的平坦梯带;遇坡度较小或平地,可采取直接穴种方式;开梯带或打穴松土时保留土表面腐殖土,切不可将内土翻至表面,以免影响土壤肥力。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种苗的移栽时间选择每年的12月至翌年清明节前后为宜,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或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优选地,所述种苗移栽时选择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九节茶的培育包括以下田间管理的步骤:移栽定植后及时查缺补苗,整个生长发育期要注意肥水管理,施肥时间为每年春、秋两季各追肥一次,追肥以农家肥为主,注意排水防涝,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防治病虫害,除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对九节茶药材的种植密度、光照强度、种植山坡坡向和肥料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探索,优选出了一种可以提高九节茶药材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种植方法。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亩产量(按干重计算)最高可达约400kg/亩,且药材中指标成分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的含量结果符合《中国药典》及《广东省中药材标准》质量标准要求。本发明的实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为九节茶药材的规范化、产业化种植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目前野生九节茶药材资源面临的严重短缺及质量变差的状况;为以九节茶为原料的药品、保健品、日用品等各种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质量稳定的原料供应,并保护了野生生态环境和药材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表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九节茶的种植方法

A、种苗选择

种苗要求地上部分高度在10cm以上,或长成2~3对叶。

B、选地

应选择在覆盖有乔木林或搭有遮阴网的湿润土壤上进行种植。

C、整地

将林间杂草清除或堆沤作肥料,遇坡度较大的山地,则把地自下而上修整成向内倾斜约5度的平坦梯带;遇坡度较小或平地,可采取直接穴种方式;开梯带或打穴松土时保留土表面腐殖土,切不可将内土翻至表面,以免影响土壤肥力。

D、移栽

移栽时间选择每年的12月至翌年清明节前后的阴天或晴天傍晚时进行,最好选择雨后。

E、田间管理

移栽定植后及时查缺补苗,整个生长发育期要注意肥水管理。每年春、秋两季各追农家肥一次,注意排水防涝,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防治病虫害,除草。

F、采收

种植两年以上经抽验合格后方可采收,采收时间以每年9月至11月为宜。割取地上茎叶,注意割大留小,将刚萌发较嫩的枝条留下继续生长,面较老、较长、成熟的茎枝,在距离基部5~10cm处割下,以便再萌发新枝。

实施例1

1不同种植密度对九节茶的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参照上述九节茶的种植方法,选择覆盖有乔木林或搭有遮阴网且光照强度均一的山坡进行整地处理,按试验要求将山地分为Ⅰ、Ⅱ两个大区,Ⅰ区为一穴一株试验区,Ⅱ区为一穴两株试验区,两个大区内各分3个区,分别进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30cm×30cm(A)、50cm×50cm(B)和70cm×70cm(C),每个区再分为4个小区,同一小区种植密度相同。对生长环境和水肥等田间管理进行统一管理,移栽后第三年用相同的采收方法进行采收,进行折合亩产的计算以及指标成分含量检测(测定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含量)。需要说明的是,30cm×30cm是指种植株距和行距分别为30cm,50cm×50cm是指种植株距和行距分别为50cm,70cm×70cm是指种植株距和行距分别为70cm。

1.1不同种植密度的九节茶指标成分含量比较

移栽三年后,各试验组九节茶药材的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表中含量以九节茶干燥品计算(以下同)。在种植密度30cm×30cm~70cm×70cm范围内,种植密度越大,九节茶药材中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的含量越高,但种植密度50cm×50cm的指标成分含量与种植密度30cm×30cm较为接近。

表1不同种植密度对九节茶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1.2不同种植密度的九节茶产量比较

移栽后第三年,经过样方测产,各试验组九节茶地上部分的亩产量折算结果如表2,产量按干重计算,单位为kg/亩,(以下同)。Ⅰ、Ⅱ两个大区不同种植密度的亩产量大小顺序均为:50cm×50cm>30cm×30cm>70cm×70cm,且Ⅱ大区各试验组的亩产量均比Ⅰ大区高。

表2不同种植密度对九节茶产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综合考虑质量和产量,以50cm×50cm、一穴两株为九节茶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

实施例2

2不同光照强度对九节茶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按光照强度强、中等与弱三个标准来选择三种地块,按试验要求的面积大小将地块开沟起畦,划分为三个试验区,将三个光照强度分别作为三个不同的处理:搭遮阴网(A)、乔木林下(B)、无遮阴(C),分别测量其光照强度(以畦的前、中、后以及左、中、右划对角线,测定对角线的终点和中间点离地面约30cm高处的光照强度,得到9个点的光照强度,计算其平均光照强度作为这一畦的光照强度),进行不同光照强度试验。要求选用合格苗栽种,统一种植密度(50cm×50cm、一穴两株),统一水肥等田间管理,认真作好记录。观察记录田间管理情况,定期定点记录各试验组的生长情况,选点调查,每小区对角线观察3点,以方形的3~7株苗为一个点。记录每点的生长情况,得出平均数。到了移栽后第三年的采收季节,用相同的采收方法采收,进行折合亩产的计算以及指标成分含量检测(测定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含量)。

2.1不同光照强度的九节茶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在无遮阴的环境下,九节茶受日光的强烈照射,常出现叶片灼伤现象、叶尖或叶缘出现斑枯、严重的全叶枯焦,该现象在傍晚或早上灌溉后有所改善。另外,长时间的日光照射,导致土壤水分流失严重,从而影响九节茶的根系生长,在移栽后第一年大量枯死,存活的植株高度、花芽分化和根系生长均明显低于其他两试验组,结果见表3。

表3不同光照强度对九节茶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2.2不同光照强度的九节茶的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比较

割取试验区内九节茶植株的地上部分晒干,测定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含量,并根据植株干重折算亩产量,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移栽后第三年,无遮阴试验区的九节茶已全部枯死,搭遮阴网与乔木林下种植的九节茶药材的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含量差异不明显,而产量为遮阴网下较乔木林下略低,进一步对试验区内九节茶的长势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定植于遮阴网四周边缘上的九节茶较网内部的矮小,测定遮阴网四周边缘的光照强度平均高达8854Lx,因此在搭建遮阴网进行抚养种植时,遮阴网应全面覆盖所有植株上空并在边缘处设置保护行。

表4不同光照强度对九节茶的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九节茶喜阴湿环境,在不同光照强度的情况下,无遮阴生长情况不理想,九节茶不耐强光直照,导致种苗大面积枯死。遮阴网下的九节茶长势、质量和产量均与乔木林下相当,因此在规范化种植过程中,可在乔木林下或通过搭建遮阴网为九节茶提供合适的光照强度,平均光照强度以2000Lx~3500Lx之间为宜,以达到保护与抚育的效果。

实施例3

3不同种植坡向对九节茶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选择不同坡向的山坡,按试验要求的面积大小将地块划分为:种植区内正西方向(A)、正东方向(B)、东南方向(C)和西南方向(D)的四个山坡上,各选取一面积约为100m2的区域,对比不同坡向对九节茶生长的影响情况。要求各个区域同一光照强度,同一种植密度(50cm×50cm、一穴两株),同一水肥等田间管理。观察记录田间管理情况,定期定点记录各试验组的生长情况,选点调查,每小区对角线观察3点,以方形的3~7株苗为一个点。记录每点的生长情况,得出平均数。移栽后第三年的采收季节,用相同的采收方法采收,进行折合亩产的计算以及指标成分含量检测(测定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含量)。

3.1不同种植坡向的九节茶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试验通过对不同种植坡向的九节茶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考察比较,发现不同坡向对存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东南坡向的各组总死亡率低于5%,其余各坡向九节茶死亡率相近,均低于10%。东南向的九节茶株高比西向高15cm,各试验组根系生长长度和单株分枝数相近,见表5。

表5不同种植坡向对九节茶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3.2不同种植坡向的九节茶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的比较

不同坡向的九节茶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检测结果见表6。结果显示移栽后第三年,东南坡向的九节茶指标成分含量略高于其它各向。东南坡向的九节茶产量比西向略高,但该阶段植株的长势并无明显差别,因此判定该产量差异可能由于东南坡向的九节茶死亡率较低。

表6不同种植坡向对九节茶的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本试验是在同一光照强度,同一种植密度,统一水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的,通过对正西、正东、东南和西南坡向的九节茶生长发育、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进行比较,发现东南坡向的九节茶长势、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略高于其他坡向。因此,在九节茶种植地的选择时,可在多坡向使用的同时,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东南向的山坡。

实施例4

4不同肥料对九节茶的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选择有一定遮阴条件的(如高大、枝叶茂盛的乔木林下或搭建遮阴网)试验地块,按试验要求的面积大小将试验地分4个区,进行不同肥料施肥试验:A为复合肥(10~15kg/亩)、B为农家肥(150~200kg/亩)、C为钾肥(20~30kg/亩)、D为空白对照(不施肥),每个区再分为4个小区,同一小区施用相同肥料。整个试验地应选用合格苗栽种,统一种植密度(50cm×50cm、一穴两株),统一生长环境,统一水肥等田间管理。移栽后第三年的采收季节,用相同的采收方法采收,进行折合亩产的计算以及指标成分含量检测(测定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含量)。

本试验在每年春、秋两季各追肥一次,施用复合肥(10~15kg/亩)、农家肥(150~200kg/亩)和钾肥(20~30kg/亩),使九节茶的植株高度和新芽萌发数均得到显著提高,加速了种苗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家肥(150~200kg/亩)、复合肥(10~15kg/亩)和钾肥(20~30kg/亩)均能提高九节茶药材的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尤以农家肥(150~200kg/亩)为佳,测定结果见表7。

表7不同肥料对九节茶的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

5结论与分析

现有文献仅简单叙述种植的株间距或行间距,无更详细说明。本发明根据九节茶植物的竞争性生长特性,同时对间距以及一穴一株或一穴两株做了具体考察,通过比较九节茶的生长情况、指标成分含量及产量,综合考虑质量和产量,以50cm×50cm、一穴两株为九节茶种植的最佳密度。

部分文献仅提出林下种植,透光率为10~30%,难以达到对光照强度地精确控制。而本发明通过在无遮阴、遮阴棚下和乔木林下给予不同光照强度进行种植,考察九节茶的生长情况、指标成分含量以及产量。确认可在乔木林下或通过搭建遮阴网为九节茶提供合适的光照强度,平均光照强度以2000Lx~3500Lx之间为宜,以达到保护与抚育的效果。

无文献详细介绍种植九节茶坡向的选择,本发明提出可在多坡向使用的同时,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东南向的山坡。

文献仅简单报道几种有关肥料,对其种类和使用量均无科学验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通过对使用复合肥(10~15kg/亩)、农家肥(150~200kg/亩)、钾肥(20~30kg/亩)以及不施肥做对比,考察九节茶的指标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施用农家肥(150~200kg/亩)、复合肥(10~15kg/亩)和钾肥(20~30kg/亩)均能提高九节茶药材的指标成分含量和产量,尤以农家肥(150~200kg/亩)为佳。

本发明在研究九节茶种植方法时,将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相结合;尤其考虑到中药材的特性,指标成分中包括了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使该方案的研究更科学。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