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093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甜叶菊培养基
技术领域
,具体地,涉及一种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
背景技术
: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几个难题,即微生物污染问题、褐变问题、玻璃化等现象。近年来甜叶菊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很快,微生物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微生物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植物材料本身带菌;二是操作者及空气中所带微生物所致;另外,污染还可能由于培养基带菌,操作用具带菌的交叉污染所致。污染的微生物分为细菌及真菌两大类。细菌污染的特点是:菌斑呈粘液状,而且在接种后2~3d即可发现。工作人员使用了未经充分消毒的工具及呼吸时排出的细菌所引起的,有时也因操作人员用手接触材料或器皿边缘,这也增加了微生物落入材料或器皿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如,已灭菌的接种工具被消毒不够彻底的超净工作台面污染后又污染消毒过的材料和已灭菌的培养基等。真菌污染的特点:一般多由接种室的空气污染造成。形成的原因,一是接种室的空气本身未经很好消毒,二是操作时由于打开瓶盖时真菌孢子落入瓶内,或在去掉包头纸及解除捆扎包头纸的橡皮筋时,扬起了真菌孢子,致使接种室空间污染。需要指出的是,要特别注意潜伏性内生菌的污染,这是往往被操作者所忽视的问题。在植物体中除了根尖和茎尖的顶端分生组织以外可以认为其他部位都是有菌的,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特别是维管系统中带菌的机会最大,但是在培养的初期往往不会表现出来,只是到了外植体坏死的时候突然在外植体表面出现了污染,这种情况就属于潜伏性污染。因为在培养的初期,细胞的生命力比较旺盛,即使组织中有菌潜伏,但是由于细胞本身的防御系统(包括膜系统、酶系统和细胞分裂等),微生物不能侵入到细胞里面,所以看不出来,当培养到一定阶段,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比如培养基严重失水,或者其他原因等,潜伏性污染便会表现出来。因此通常情况下在组织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均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无菌培养,外植体经过消毒灭菌后,接种于灭菌过的培养基中,即进入无菌培养的环节。培养室内需清洁少菌,采用的方法有在室内装紫外灯,定期开灯灭菌,还可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混合液定期熏蒸等。上述防止组织培养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措施均有一定效果,其不足之处在于,各个抑菌环节孤立,不能形成完整统一的抑菌链,若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操作疏忽,微生物便乘虚而入,致使组织培养失败,降低组织培养质量和效率,此外,通过对培养基灭菌,无菌接种,在无菌环境中培养,均为通过外在操作达到灭菌抑菌的目的,这些环节中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到位则感染细菌等微生物,因此需要一种持续发挥抑菌功能的措施,使甜叶菊外植体长期处于一个无菌环境,同时增强甜叶菊外植体的内在抑菌能力,抵抗外来微生物的污染。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甜叶菊组织培养中抑菌措施的不足,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中草药,使培养基一直处于一个对外来细菌等微生物有防治功能的环境,从而达到高效且持续抑菌的效果,减少人力物力投入,降低成本。本发明提供一种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包括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优选地,所述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重量比为3~5:1。优选地,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1~14份、松针8~13份、元宝草8~10份、瓦楞子5~9份、重楼3~6份、田基黄2~5份、茵陈8~14份。优选地,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2~13份、松针9~12份、元宝草9~10份、瓦楞子6~8份、重楼4~5份、田基黄3~4份、茵陈9~12份。优选地,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2份、松针11份、元宝草9份、瓦楞子7份、重楼4份、田基黄4份、茵陈11份。优选地,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0~0.19mg/LKT+0.08~0.18mg/LGA3+1.5~2.2mg/LMgSO4+3.5~4.1mg/LNH4NO3+10~20mg/L石榴皮汁+110~200mg/L琼脂培养基。优选地,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4~0.17mg/LKT+0.13~0.16mg/LGA3+1.7~2.1mg/LMgSO4+3.6~4.0mg/LNH4NO3+12~17mg/L石榴皮汁+116~188mg/L琼脂培养基。优选地,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5mg/LKT+0.14mg/LGA3+1.9mg/LMgSO4+3.9mg/LNH4NO3+15mg/L石榴皮汁+150mg/L琼脂培养基。优选地,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所述甜叶菊愈伤组织培养阶段、原球茎培养阶段、继代培养阶段、传代培养阶段或生根培养阶段任一阶段。优选地,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采用根、茎或叶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增加中草药提取液,所述中草药包括凤尾草、松针、元宝草、瓦楞子、重楼、田基黄和茵陈,上述中草药对抑菌具有明显效果,将其加入基础培养基上,可以持续发挥抑菌功能,抵抗由于人为因素或者环境因素造成甜叶菊培养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保障组织培养顺利进行,提高了组织培养质量和效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包括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所述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重量比为5:1;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1份、松针13份、元宝草8份、瓦楞子9份、重楼3份、田基黄5份、茵陈8份;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9mg/LKT+0.08mg/LGA3+2.2mg/LMgSO4+3.5mg/LNH4NO3+20mg/L石榴皮汁+110mg/L琼脂培养基;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所述甜叶菊愈伤组织培养阶段;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采用根的组织培养。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包括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所述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重量比为3:1;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4份、松针8份、元宝草10份、瓦楞子5份、重楼6份、田基黄2份、茵陈14份;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0mg/LKT+0.18mg/LGA3+1.5mg/LMgSO4+4.1mg/LNH4NO3+10mg/L石榴皮汁+200mg/L琼脂培养基;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所述甜叶菊原球茎培养阶段;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采用茎的组织培养。实施例3本实施例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包括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所述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重量比为4:1;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3份、松针9份、元宝草10份、瓦楞子6份、重楼5份、田基黄3份、茵陈12份;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4mg/LKT+0.16mg/LGA3+1.7mg/LMgSO4+4.0mg/LNH4NO3+12mg/L石榴皮汁+188mg/L琼脂培养基;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所述甜叶菊继代培养阶段;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采用叶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实施例4本实施例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包括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所述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重量比为3:1;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2份、松针12份、元宝草9份、瓦楞子8份、重楼4份、田基黄4份、茵陈9份;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7mg/LKT+0.13mg/LGA3+2.1mg/LMgSO4+3.6mg/LNH4NO3+17mg/L石榴皮汁+116mg/L琼脂培养基;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所述甜叶菊传代培养阶段;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采用茎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实施例5本实施例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包括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所述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重量比为5:1;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2份、松针11份、元宝草9份、瓦楞子7份、重楼4份、田基黄4份、茵陈11份;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5mg/LKT+0.14mg/LGA3+1.9mg/LMgSO4+3.9mg/LNH4NO3+15mg/L石榴皮汁+150mg/L琼脂培养基;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所述甜叶菊生根培养阶段;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采用叶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实施例6本实施例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包括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所述基础组分和中草药提取液组分重量比为4:1;所述中草药提取液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凤尾草13份、松针11份、元宝草9份、瓦楞子8份、重楼4份、田基黄5份、茵陈13份;所述基础组分配方如下:MS+0.15mg/LKT+0.15mg/LGA3+1.9mg/LMgSO4+3.8mg/LNH4NO3+16mg/L石榴皮汁+167mg/L琼脂培养基;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所述甜叶菊生根培养阶段;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用于采用叶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实验例1、材料处理选取经消毒处理的甜叶菊茎外植体,随机分成7组,每组2~3个。2、配制培养基配制基础培养基,所述基础培养基配方如下:MS+0.15mg/LKT+0.14mg/LGA3+1.9mg/LMgSO4+3.9mg/LNH4NO3+15mg/L石榴皮汁+150mg/L琼脂培养基,调PH为6.1~6.5,配制相同的7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按照实施例1、2、3、4、5、6所述比例将中草药提取液加入到配制的基础培养基,制得所述抑菌的甜叶菊培养基,分别标为1、2、3、4、5、6组。3、实验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甜叶菊茎外植体分别接种到6组含有中草药提取液的培养基和对照组上,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和管理条件下培养至外植体生根,分别统计6组产生的菌斑数,结果见表1。表1菌斑产生数量情况一览表名称菌斑数量1组02组13组04组05组16组0对照组6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高效的抑菌作用。同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实施例1、3、4、6所述的培养基,抑菌效果更为优异。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