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渔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制氧功能的钓箱。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可野钓的场所越来越少,而钓鱼人又越来越多,收费鱼池,垂钓中心也就应运而生,也满足的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这些场所的鱼池多少都被人为的修整过,有的完全是水泥修筑,比较平整,所以在这种场地使用钓箱的就非常的方便快捷,另外有车一族,用起来很干净卫生,不至于把车厢里搞的一股鱼腥味!钓箱作为钓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钓具,如果能够合理的进行使用,只要有一块略大于钓箱底部面积的平地,我们就可以开始钓鱼了。传统钓箱结构较为单一,只具备一些简单的盛物功能,在水泥台、碎石地、木桥或者码头等地方因地面较硬,无法安装遮阳伞和传统炮台架杆,且渔获在离开水面后因缺氧,存活时间较低,无法有效的保障其新鲜度,影响食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制氧功能的钓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制氧功能的钓箱,包括箱体、上盖、供氧管、雨伞支架、炮台支架和提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部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一侧设有储鱼室,且隔板的另一侧设有制氧室,所述储鱼室的左侧壁底部开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活动连接有水塞,所述制氧室的左侧安装有制氧泵,且制氧室的右侧安装有蓄电池,内侧壁安装有制氧泵开关,所述制氧泵通过导线分别于蓄电池和制氧泵开关电性连接,所述供氧管的一端与制氧泵连通,且供氧管另一端贯穿于隔板安装在储鱼室的内侧壁,所述上盖活动连接在箱体的顶部,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在箱体的外侧壁,所述箱体的底部安装有支腿,所述雨伞支架安装在箱体的后端面,所述炮台架杆安装在箱体的外侧壁。
优选的,所述雨伞支架设有紧固螺杆。
优选的,所述上盖上表面设有防水软垫。
优选的,所述支腿接地面设有防滑垫,且支腿的个数不少于4。
优选的,所述储鱼室和制氧室为相互独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是:该钓箱箱体侧面安装有炮台支架,背面安装有雨伞支架,有效的解决了在一些硬质地面无法安装炮台和雨伞的缺陷,钓箱盖板表面设有防水软垫,可直接充当凳子使用,省去了携带渔具过多的麻烦,钓箱内置的制氧泵可以给鱼供氧,可以大大提高鱼的存活时间,有效的解决了鱼获无法保鲜的问题,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强,具有极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雨伞支架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支腿结构图。
图中:1箱体、101隔板、102储鱼室、103制氧室、2上盖、201防水软垫、3提手、4蓄电池、5制氧泵、6供氧管、7制氧泵开关、8雨伞支架、801紧固螺杆、9炮台架杆、10排水孔、11水塞、12支腿、121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带有制氧功能的钓箱,包括箱体1、上盖2、供氧管6、雨伞支架8、炮台支架9和提手3,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部固定有隔板101,所述隔板101的一侧设有储鱼室102,且隔板101的另一侧设有制氧室103,所述储鱼室102和制氧室103为相互独立结构,所述储鱼室102的左侧壁底部开有排水孔10,所述排水孔10活动连接有水塞11,所述制氧室103的左侧安装有制氧泵5,且制氧室103的右侧安装有蓄电池4,内侧壁安装有制氧泵开关7,所述制氧泵5通过导线分别于蓄电池4和制氧泵开关7电性连接,所述供氧管6的一端与制氧泵5连通,且供氧管6另一端贯穿于隔板101安装在储鱼室102的内侧壁,所述上盖2活动连接在箱体1的顶部,所述上盖2上表面设有防水软垫201,所述提手3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在箱体1的外侧壁,所述箱体1的底部安装有支腿12,所述支腿12接地面设有防滑垫121,且支腿12的个数不少于4个,所述雨伞支架8安装在箱体1的后端面,所述雨伞支架8设有紧固螺杆801,所述炮台架杆9安装在箱体1的外侧壁。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雨伞伞把安插在雨伞支架8通孔内,通过紧固螺杆固定雨伞伞把,使雨伞不会因风大而晃动,支腿12接地面设有的防滑垫121可以使垂钓者平稳的坐于钓箱上盖2,不会因地面湿滑而出现跌倒,钓箱上盖2表面设有的防水软垫201可以增加座位舒适度,使垂钓者不会因长时间垂钓而出现劳累,在有鱼获时,可将储鱼室102内注入水,将鱼获放入储鱼室102,打开制氧泵开关7,向储鱼室102内增氧,从而提高鱼获的存活时间,保障鱼获的新鲜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