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水稻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监控田间水位的水稻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水稻栽培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稻作历史古国,也是稻谷生产大国。我国还是水稻科技强国。世界矮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我国的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之一,水稻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粮食作物的首位,播种面积在世界产稻国中位居第二,总产量居世界之首。
随着人们对稻米的需求,人们渴望水稻种植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成活率提高。在种植过程中,对水稻的水量控制环节尤为重要,有些种植户在播种的过程中,因为水量和土壤松弛把握不准,常常会造成水稻根系腐烂,在种植期间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人工在水田内放入和排水,操作麻烦,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监控田间水位的水稻种植方法,解决了人工控制水位带来的麻烦和低效,减少了种植者的劳动强度。
本发明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智能监控田间水位的水稻种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排进水管设置,在水田周边设置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出水管道和进水管道上分别设有控制阀门开关的控制器,在水田的中央位置还设有水位监测器,控制阀门开关的控制器和水位监测器均连接于一终端,当水位到达预定高度时,水位监测器就会报警反馈给终端,终端再控制出水管阀门将其关闭;
步骤2:田间预处理,将田间的杂草去除,翻土洒水,2~4天后进行重新翻土,在田间四周和中间开蓄水沟,中间沟深10~30cm,沟宽20~30cm,四周沟深20~40cm,沟宽30~50cm;
步骤3:播种,将之前培育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入田间,每亩田播重量为30~40kg,播种后再播种区土层表面覆盖一层保温透明薄膜,等到7~10天后揭开透明薄膜;
步骤4:出苗水位管理,水稻出苗后1~3天,开启出水管阀门对田间进行蓄水,关闭出水管阀门,控制水位高度高于栽植土层1~4cm,期间要及时查苗,补苗,对于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移入秧苗;
步骤5:秧苗期水位管理,保持水流流通,当秧苗高度为10~20cm时,每天下午3点以后打开出水管阀门灌入水量,水位高度保持在高于栽植土层3~6cm,当晚打开排水管排尽水;当秧苗高度在20~30cm时,白天开启出水管道阀门,使水位高度达到高于栽植土层5~6cm,夜晚排出部分水量,使水位高度高于栽植土层1~2cm;
步骤6:移栽后水位管理,用稻草捆扎移栽秧苗,秧苗之间的株间距为15~25cm,插秧深度为2~5cm,期间每天水位高度控制在高于土层10~20cm;
步骤7:抽穂期水位管理,在水稻80%抽穂1~2天后,首先将田间灌满水,水位高度高于土层1~2cm,自然晒干1~2天后继续灌水;
步骤8:收割前水位管理:收割前7~10天,把田间的水放干。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包括第一次施肥和第二次施肥,所述第一次施肥施加每亩尿素20~30kg,硫酸钾15~20kg,过磷酸钾50~60kg,所述第二次施肥施加每亩尿素20~30kg,过磷酸钾10~20kg。
优选地,所述步骤6中,水稻移秧苗后,根据水稻成长过程中的病态选用杀虫药剂进行喷洒,每亩喷洒药剂2~3L,期间水位控制在高于栽植区土层2~3cm,并保水1~4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监控田间水位的水稻种植方法,可以随时对田间水位进行监控,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控制水位的高度,即水量的多少,减少了种植者的劳动强度,而且在稻种播种后用薄膜覆盖土层,防止种苗被冻伤,提高了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智能监控田间水位的水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排进水管设置,在水田周边设置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出水管道和进水管道上分别设有控制阀门开关的控制器,在水田的中央位置还设有水位监测器,控制阀门开关的控制器和水位监测器均连接于一终端,当水位到达预定高度时,水位监测器就会报警反馈给终端,终端再控制出水管阀门将其关闭;
步骤2:田间预处理,将田间的杂草去除,翻土洒水,2~4天后进行重新翻土,在田间四周和中间开蓄水沟,中间沟深10~30cm,沟宽20~30cm,四周沟深20~40cm,沟宽30~50cm;
步骤3:播种,将之前培育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入田间,每亩田播重量为30~40kg,播种后再播种区土层表面覆盖一层保温透明薄膜,等到7~10天后揭开透明薄膜;
步骤4:出苗水位管理,水稻出苗后1~3天,开启出水管阀门对田间进行蓄水,关闭出水管阀门,控制水位高度高于栽植土层1~4cm,期间要及时查苗,补苗,对于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移入秧苗;
步骤5:秧苗期水位管理,保持水流流通,当秧苗高度为10~20cm时,每天下午3点以后打开出水管阀门灌入水量,水位高度保持在高于栽植土层3~6cm,当晚打开排水管排尽水;当秧苗高度在20~30cm时,白天开启出水管道阀门,使水位高度达到高于栽植土层5~6cm,夜晚排出部分水量,使水位高度高于栽植土层1~2cm;
步骤6:移栽后水位管理,用稻草捆扎移栽秧苗,秧苗之间的株间距为15~25cm,插秧深度为2~5cm,期间每天水位高度控制在高于土层10~20cm;
步骤7:抽穂期水位管理,在水稻80%抽穂1~2天后,首先将田间灌满水,水位高度高于土层1~2cm,自然晒干1~2天后继续灌水;
步骤8:收割前水位管理:收割前7~10天,把田间的水放干。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包括第一次施肥和第二次施肥,所述第一次施肥施加每亩尿素20~30kg,硫酸钾15~20kg,过磷酸钾50~60kg,所述第二次施肥施加每亩尿素20~30kg,过磷酸钾10~20kg。
优选地,所述步骤6中,水稻移秧苗后,根据水稻成长过程中的病态选用杀虫药剂进行喷洒,每亩喷洒药剂2~3L,期间水位控制在高于栽植区土层2~3cm,并保水1~4天。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监控田间水位的水稻种植方法,可以随时对田间水位进行监控,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控制水位的高度,即水量的多少,减少了种植者的劳动强度,而且在稻种播种后用薄膜覆盖土层,防止种苗被冻伤,提高了成活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