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育苗领域,特别关于一种桃树容器育苗工艺。
背景技术:
原有露地桃树快速育苗的过程:选择没有长过桃树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在3月下旬播种经过沙藏的毛桃种子,待苗木出土后,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土壤墒情灌水,亩施15公斤尿素3次,及时清除砧木下部侧枝,8月下旬进行芽接,嫁接后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剪砧解绑,除萌抹芽,待新梢长到10cm时,每隔20天施肥一次,及时灌溉除草,加强田间病虫害防治。当年秋季可以移栽定植。而这传统的育苗工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桃树育苗不能连茬,每年必须换田育苗;
(2)田间育苗,存在着土壤带菌、地下害虫等危害;
(3)田间育苗嫁接速度慢,用工多,成活率受天气影响比较大。
(4)田间育的苗在移栽时容易破坏根系,苗木失水,栽植成活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连续育苗、避免土壤中有害生物对苗木的伤害、减轻自然因素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提供育苗成活率、提高育苗工作效率的桃树容器育苗工艺。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桃树容器育苗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一、选种,秋季封冻前将清洗过的毛桃种子在水中浸泡1~2天后,用1份种子,3~5份细河沙,沙量以不使种子相互接触为宜,湿度以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准,种子和沙充分混合后装入编织袋,置于地下室、菜窖或埋入背阴的土中,层积后期温度升高,要经常检查,注意保持沙的湿度,若沙较干燥,可适当洒水增湿,并上下翻动,使温湿度均匀一致,通气良好,发现霉烂的种子应及时拣出,翌春看到种子萌发要及时播种;
二、选择容器和营养基质,容器选择圆筒形或者圆锥形的形状,营养基质选择砂、泥炭土、苔藓、蛭石、表土、堆肥、腐熟肥、矿质肥和氮磷钾等微量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组分;
三、播种,将种子萌芽的桃苗移栽进盛有营养基质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播一粒经过催芽的种实,将容器放在能得到一定控制的环境中培育比如塑料大棚中;
四、嫁接,根据砧苗生长情况,8月上旬进行嫁接,在生长枝或发芽枝的下段削取休眠芽作接穗,在砧木距地面10厘米左右的朝阳面进行芽接,15天后,接口部位明显出现臃肿,并分泌出一些胶体,接芽眼呈碧绿状,表明已经接活,2~3天后,在接口上0.5~1厘米处向外剪除砧木,待新梢长到6厘米或10厘米时,在砧木边插支撑柱,缚好新梢,引导向上方向生长。若没有嫁接成活,可及时进行二次嫁接。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如果种子量大,可采用沟藏,即选择排水良好的背阴处,挖60~80厘米深的沟,长、宽视种子多少而定。沟底铺一层5厘米的湿沙,将混砂的种子放入,种子上面再盖一层湿沙,然后培土,并高出地面成土丘状,以利排水。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容器内壁有2-6条纵向棱状突起。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的营养基质为蛭石与泥炭土的混合物,再添加尿素堆肥及矿质肥。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的营养基质为表土和腐熟肥按体积为8:1比例的混合,再加适量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桃树容器育苗不存在连茬的问题,同一地块可连续育苗;
(2)容器育苗的土壤基质都是经过杀菌消毒、药剂除虫,避免了土壤中有害生物对苗木的伤害;
(3)容器育的毛桃苗在嫁接时,嫁接者可以坐在凳子上,把容器苗放在工作台面嫁接,流水线的嫁接,白天嫁不完的晚上可移至窒内嫁接,可以大大的提高嫁接效率,减轻嫁接者下蹲的劳作辛苦;
(4)嫁接好的苗如遇大风或雨天,可以把嫁接好的容器苗移到室内,减轻自然因素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5)容器育桃苗培养基质肥力高,苗木生长迅速,嫁接好的容器苗当年即可移栽定植,根系发育完整,全根全苗,缩短了缓苗期,甚至不需要缓苗,栽植成活率达99%;
(6)可以节约种子,一粒毛桃种子播种一个容器中,种子利用率高,比田间育苗节约1/4以上的种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用额技术手段和达到的技术效果,以下结合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桃树容器育苗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一、选种,秋季封冻前将清洗过的毛桃种子在水中浸泡1~2天后,用1份种子,3~5份细河沙,沙量以不使种子相互接触为宜,湿度以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准,种子和沙充分混合后装入编织袋,置于地下室、菜窖或埋入背阴的土中,层积后期温度升高,要经常检查,注意保持沙的湿度,若沙较干燥,可适当洒水增湿,并上下翻动,使温湿度均匀一致,通气良好,发现霉烂的种子应及时拣出,翌春看到种子萌发要及时播种;
二、选择容器和营养基质,容器选择圆筒形或者圆锥形的形状,营养基质选择砂、泥炭土、苔藓、蛭石、表土、堆肥、腐熟肥、矿质肥和氮磷钾等微量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组分;
三、播种,将种子萌芽的桃苗移栽进盛有营养基质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播一粒经过催芽的种实,将容器放在能得到一定控制的环境中培育比如塑料大棚中;
四、嫁接,根据砧苗生长情况,8月上旬进行嫁接,在生长枝或发芽枝的下段削取休眠芽作接穗,在砧木距地面10厘米左右的朝阳面进行芽接,15天后,接口部位明显出现臃肿,并分泌出一些胶体,接芽眼呈碧绿状,表明已经接活,2~3天后,在接口上0.5~1厘米处向外剪除砧木,剪口呈马蹄形,以利伤口愈合,待新梢长到6厘米或10厘米时,在砧木边插支撑柱,缚好新梢,引导向上方向生长。若没有嫁接成活,可及时进行二次嫁接。
步骤一中,如果种子量大,可采用沟藏,即选择排水良好的背阴处,挖60~80厘米深的沟,长、宽视种子多少而定。沟底铺一层5厘米的湿沙,将混砂的种子放入,种子上面再盖一层湿沙,然后培土,并高出地面成土丘状,以利排水。
步骤二中,所述容器内壁有2-6条纵向棱状突起。采用这种容器,苗木根不可沿棱线向下伸展,不致造成根系在容器中盘旋成团,使造林后根系伸展困难。
步骤二中的营养基质可以采用蛭石与泥炭土的混合物,再添加尿素堆肥及矿质肥;也可以采用表土和腐熟肥按体积为8:1比例的混合,再加适量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
容器苗的管理,一是要进行灌溉,针对窖器小,基质有限,易失水干枯的特点,要经常喷浇,保持湿润。二是防治病虫害,除注意清除病虫隐藏场所,消毒地面、器材、工具外,还应厦时喷药防病。三是根外追肥,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可喷0.2%的尿素,0.5-1.0%的过磷酸钙。四是适时进行移植培育或定植。
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